今日(9月27日),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山东省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拉开帷幕。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自1957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6届,共推出逾万幅佳作。62年来,全国影展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推出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是时代最生动的记录,而且传导着史书上感受不到的温度和情感,以影像为载体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每届全国影展也是对中国摄影创作成果的大检阅,集中展示出中国摄影人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探索与追求。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宣传片
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潍坊市政府、山东省文联、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承办的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自今年4月启动征稿以来,得到了全国摄影人的热烈响应,至7月15日截稿,共收到22629位摄影人投送的作品88181件(247445幅),来稿人数和作品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为了确保评选的公平、公正,本届全国影展的评选规则和程序更加严谨、规范;评委的构成体现了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创作领域、不同学术背景的差异性。评委们在评选中把握评选导向,强化精品意识,严格履行职责。在经过严格的初评和终评及7天的公示后,最终共有354件作品入选本届展览。展览设置纪录类、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多媒体类4个展览类别。此外,张甸先生的《我的家》和魏德忠先生的《红旗渠》被确定为组委会致敬作品,以向两位从事摄影创作超过60年的耄耋老人表达敬意。
本届全国影展展现出诸多新特点:在征稿类别上进行了拓展,纪录类首次增设“长期关注单元”,以鼓励那些深入生活、潜心进行深度创作的摄影师,发掘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富矿,用影像向伟大时代致敬;将“商业类”改为“创意和商业类”,通过征稿范围的扩大,分流“艺术类”的评选压力,提高此类作品的整体水平;首次尝试推荐委员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摄影界的专家、社团和媒体等举贤荐优,作为对个人来稿的有力补充。策展团队在空间设计和展陈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并首次尝试举办原作展,这些作品将永久地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文联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像没有缺席,它们如同汇聚江河的水滴,反射着时代的镜像。希望广大摄影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创作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组委会致敬作品
红旗渠
1969年,红旗渠全面竣工。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渠水在太行山间欢快地流淌着,已经成为林州市的大动脉。在红旗渠水和红旗渠精神的滋润下,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新兴城市已然巍然屹立在红旗渠畔。
20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共和国正经历着最艰难的岁月。为了尽早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林州人民10万大军上太行,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壑架桥。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林州人民终于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被世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时任《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魏德忠跟随红旗渠进行了长达10年的拍照和记录。10年间,他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用镜头定格了红旗渠建设者许多难忘的瞬间,记录了他们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的无私奉献精神。红旗渠是一代人的创业史诗,红旗渠精神永恒。
红旗渠水绕太行山。穿过层层山,绕过道道岭,弯弯曲曲蜿蜒数百里,为古老的太行山增添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千军万马上太行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走在群众前面
劈开太行千重山
红旗渠是炮崩出来的,也是独轮车推出來的
红旗渠的姑娘们,个个赛儿男。郝改秀能双手掌钢钎,被誉为“凤凰双展翅”
工地宣传员
女石匠
为红旗渠精心填泥缝的姑娘们
土法建设桃园渡槽
修建中的夺丰渡槽
凌空除险
深山洞里安营扎寨
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一)
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二)
除险英雄任羊成
马有金打洞
修建中的桃园渡槽
红旗渠渠源
弓上水库
曙光渡槽
空心坝
梦想成真
盛大的节日
干旱地区变江南
深翻地
渠水流入田间地头
苹果丰收
丰收场上
踊跃交公粮
我的家
张甸辽宁
我叫张甸,今年90岁了。我是1953年到《东北画报》任摄影记者的,在报社工作的几十年间,我拍摄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面貌的专题摄影作品,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关注的题材大多是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我将大部精力都投入到我所热爱的摄影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家庭,更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只能在业余时间多为家人拍些照片,将家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作品制作出来,装成相册,供家人闲暇时翻看,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平添几分乐趣,也算是我向家人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吧。
这些作品虽然记录的是我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反映的却是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已是耄耋之年,无法为国家做贡献了,但希望我的后代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届展览的纪录类作品除单幅作品(67件,其中评委会推荐作品7件)、组照作品(70件,其中评委会推荐作品7件)之外,首次增设了“长期关注单元”(19件,其中评委会推荐作品1件),以鼓励那些深入生活、潜心进行深度创作的摄影师,《中国艺术报》公众号为读者呈现了全部单幅作品,和部分评委会推荐的组照作品,以及2件“长期关注单元”作品。
纪录类单幅作品
逆火重生 湖北 贾代腾飞(评委会推荐作品)
全家福 山东 吕延川(评委会推荐作品)
依靠 辽宁 苗玺(评委会推荐作品)
炮火下的士兵 解放军 彭希 (评委会推荐作品)
特殊的军礼 北京 张永进 (评委会推荐作品)
支撑未来 辽宁崔维民
负重前行 广东龚宝珍
家书 湖南龚文彬
危情时刻 湖南郭立亮
厉害了,电力工人 江西雷鸿
黄土高原上的孩子 陕西李建增
猛虎下山 江苏刘晓光
空中猎杀 山东刘毅
开怀 江苏邵小峰
祸与福 安徽沈光凌
世界第二大、100兆瓦塔式熔盐太阳能发电站落户敦煌 辽宁 田卫涛
母亲 安徽帖东
丝绸古道展新颜 陕西童军
一人参军,全巷光荣 解放军王绍斌
直播时代 辽宁王维宇
较量 江苏吴建华
生命回归 新疆颜明星
初心 山东张剑虹
南海大阅兵 解放军张雷
手机时代 山东赵守军
生命的礼物——23年见证:坠洞幼女当娘了
(评委会推荐作品) 陈更生河南
1995年10月15日,一岁半的女孩李恒随母亲来到郑州看望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父亲时,突然跌入工地一个8米深的桩基洞中,被卡在直径不到40厘米的洞体中间。郑州的武警官兵、市政工人、医护人员等300多人展开立体营救。3个多小时之后,将李恒从深洞救出。
这组照片持续记录了23年来,李恒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幼童,到考上大学,就业、结婚、生子的过程。
1995年10月15日,李恒坠洞现场
1995年10月15日,救援人员挖通侧洞,紧急营救
1995年10月15日,李恒的父亲坐在地上哭泣
1995年10月15日,坠洞女童李恒被救出
1995年10月15日,医生抱着李恒紧急送往医院
1999年6月3日,李恒展示珍藏的照片
2000年夏天,李恒和姐姐在家里
2005年1月3日,李恒在姐姐带领下从中牟农村到郑州市找当年救她的警察孟叔叔
2005年10月4日,李恒帮助家人干农活
2006年10月19日,李恒在中牟县第二中学上初中
2006年10月19日,李恒在教室学习
2011年12月8日,李恒在大学的美好时光
2011年7月23日,中州大学组织学生到上海实习,李恒第一次到上海外滩
2013年5月1日,李恒大学毕业在家等待找工作
2013年5月1日,李恒帮助家人卖菜
2013年5月1日,李恒在田间劳动,减轻父母负担
2014年6月7日,李恒参加专升本考试走出考场
2016年9月10日,李恒和男朋友夜晚牵手回家
2017年12月3日,出嫁那天早上,父母帮李恒穿嫁衣
2017年12月3日,出嫁时刻,李恒向父母道别
2017年12月3日,李恒的婚礼仪式
2018年3月7日,李恒的儿子出生。抬起头看到儿子那一刻,李恒露出幸福的笑容
2018年3月7日,李恒的丈夫云龙把儿子递给岳母
2018年3月7日,李恒的儿子躺在童车里
2018年9月22日,李恒的儿子
2003年12月29日,黑龙江某边防团一名战士冒着严寒在界江执勤
2004年11月24日,驻守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的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团官兵进行战术训练
2005年1月25日清晨,驻守在黑龙江省漠河县的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团官兵,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开展冬季野营拉练训练
2006年1月15日,驻守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的边防某团“北极哨所”的一名战士,擦拭太阳能电池板上的冰霜,确保太阳能电池板的蓄电量
2006年1月15日,驻守在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的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官兵乘车前往边境线巡逻。在上级的关怀下,寒冷的冬季官兵有了专车送勤
2006年1月15日,驻守在祖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北极村的边防连官兵为种植的蔬菜浇水
2006年1月18日清晨,一轮明月悬挂在某边防团执勤哨楼的上空
2007年1月14日清晨,驻守在黑龙江省漠河县的边防某团新战士进行早操训练
2007年1月26日,一场大雪过后,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官兵乘马爬犁前往边境巡逻执勤
2008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黑瞎子岛上空升起
2008年12月30日,驻守在“东极哨所”排长郭晓明和山东姑娘孙晓丽的婚礼在哨所隆重举行
2009年1月3日清晨,驻守在黑瞎子岛上的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东极哨所”官兵迎着初升的朝阳在哨楼上执勤
2009年8月9日,黑龙江省军区驻守在珍宝岛的某边防团官兵在界江巡逻
2009年12月27日,黑龙江省军区驻黑河边防某团官兵进行耐寒训练
2010年1月1日,北极哨所夜景。如今黑龙江边防一线全部架通国电,使哨所有长明电
2010年7月30日,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官兵在北极村江段巡逻执勤
2016年2月4日,驻守在黑瞎子岛上的某部“东极哨所”官兵在哨塔执勤
2016年2月4日,驻守在黑瞎子岛的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东极哨所”举行升国旗仪式
2016年2月4日清晨,祖国东极黑瞎子岛一轮即将隐没的弯月悬挂在某边防执勤哨楼的上空
2016年2月5日,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官兵在执勤巡逻前举行庄严地向国旗宣誓仪式
2016年2月5日,黑龙江省军区驻守在黑瞎子岛的边防某团“东极哨所”官兵在黑瞎子岛上巡逻执勤
2016年2月5日,连队利用信息化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边境封控演练
2017年1月25日,驻守祖国北极漠河县北极村的某部官兵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在界江巡逻执勤
2018年1月27日,伴随着初升的朝阳,“黑河好八连”官兵冒着严寒乘摩托雪橇踏上巡逻路
2018年1月29日夜幕下的界江哨位,官兵进行换岗
2018年1月29日夜间,界江哨位上的战士利用红外线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边境情况
2018年2月1日清晨,驻守祖国北极漠河县北极村的某部官兵冒着-36℃严寒坚守在界江哨位上
2018年2月3日,驻守祖国北极漠河县北极村的某部官兵踏着第一缕阳光巡逻在祖国边境线上
2018年2月4日,北部战区某边防旅“北极哨所”在室内训练室进行体能训练。为解决官兵高寒环节训练难题,上级为哨所建成现代化健身室
纪录类组照(评委会推荐作品)
最后的军礼
于文钧辽宁
2017年12月,在辽宁省盖州市,参加过辽沈战役、后在乡退役的九旬老战士尹志宽,面对摄影镜头,在病床上执意让儿媳扶起来,颤颤巍巍地坐在炕上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是辽宁省营口市盖州陈屯乡人,在辽沈战役大元山一战中,为伏击敌人卧雪一天一夜,脚趾冻掉留下残疾。
2017年11月24日,尹志宽行一个标准的军礼
2017年12月14日,尹志宽在病榻上读书学习
2017年11月24日,尹志宽拍肖像照
2017年12月3日,尹志宽与病魔做斗争
2017年12月3日,尹志宽的大儿子给父亲洗脚
2017年12月19日,营口预备役师贺营长代表部队及老兵协会的退伍军人代表慰问尹志宽
2017年12月14日,尹志宽的二儿子看护老父亲
2017年12月3日,亲人对老人依依不舍
2018年4月24日,现正服役的长孙在爷爷灵前致军礼告别
漠上花开——重庆交大科研团队
力学治沙纪实
万难重庆
中国有近20%的土地是沙漠和戈壁。重庆交通大学科研团队从2016年起在内蒙古、四川和新疆开展“沙漠土壤化”试验,利用力学原理,将沙漠改造成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地,已经累计改良上万亩。
唐陵
曹红军陕西
唐代有十八座帝王陵在西安渭河以北,西起乾县,东到浦城,绵延二百公里。2014年起陕西省开始建设汉、唐帝陵群旅游专线,并计划将汉、唐帝陵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景陵(唐宪宗李纯陵寝),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金炽山
献陵(唐高祖李渊陵寝),位于三原县北20公里荆原
章陵(唐文宗李昂陵寝),位于富平县西北齐村乡
光陵(唐穆宗李恒陵寝),位于蒲城县东北10公里光陵村的尧山
定陵(唐中宗李显陵寝),位于富平县北10公里凤凰山
建陵(唐肃宗李亨陵寝),位于礼泉县北12公里檀山
建陵(唐肃宗李亨陵寝),位于礼泉县北12公里檀山
兴宁陵 (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墓),位于咸阳城东20公里处正阳乡
崇陵(唐德宗李适陵寝),位于泾阳县西北20公里嵯峨山
庄陵(唐敬宗李湛陵寝),位于三原县陵前乡柴窑村
贞陵(唐宣宗李枕陵寝),位于泾阳县西北30公里崔黄村的仲山南麓
元陵(唐代宗李豫陵寝),位于富平县15公里凤凰山
本届展览有72件单幅作品(评委会推荐作品7件),66件组照作品(评委会推荐作品7件)入选艺术类单元,《中国艺术报》公众号为读者呈现了全部单幅作品,和部分评委会推荐的组照作品。
艺术类单幅作品
艺术类组照(评委会推荐作品)
通过飞机高空航拍,摄影师撷取出世界各地色泽地貌各异的七个俯瞰景像,对应了大自然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个基本色。
蓝潮—大西洋海岸线
黄沙—骷髅海岸百年沉船
紫泽—新疆博斯腾湖湿地
赤峦—纳米比亚红沙丘
橙光—南非沙漠民居
绿茵—夏威夷牧场
青幔—天山下的银河
空气稀薄地带
龙江云南
“美”· 梦
刘素利陕西
社会对于“完美的女人形象”有着日益增加的期望,让女性感受到了变美的压力。但变美是每个女孩的梦,整容对于渴望变美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小美好。
本届展览为强调创新创造理念,特别将原来的“商业类”改为“创意和商业类”,其中单幅作品入展25件(评委会推荐作品2件),组照25件(评委会推荐作品3件),《中国艺术报》公众号为读者呈现了全部单幅作品和评委会推荐的组照作品。
创意和商业类单幅作品
天籁之音 福建 曹建平 (评委会推荐作品)
不朽·老兵 广东 林海(评委会推荐作品)
G时代 广东 陈桥顿
柚子茶 山东 迟少红
金色的香槟 湖南 董琤
创意和商业类组照(评委会推荐作品)
莫让垃圾成为生命之“束”
任恩猛辽宁
人类不断制造垃圾,就像亲手孕育的大树,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不久的将来就会遮天蔽日,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本组作品从不断关注环境变化中取得灵感,摄影师从日常生活中搜寻并拍摄了众多垃圾图片,按照一定类别创意制作,从而警示人类对环境的保护。
天马入梦
蒋澍江苏
期会东坡
张霆江苏
多媒体类作品
我为劳动者拍时尚大片 北京付增凯(评委会推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