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又三评了,矛头直指自媒体文风。
确切的说是磨刀霍霍向「标题党」。
本来「人民网」说什么也只是媒体的一家之言,不应予以过多关注。但考虑它是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建设的网络阵地,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它的观点值得「高看一眼」,值得「延展解读」。
尤其还出了「三评」,事情可见不小。上次「人民网」三评「王者荣耀」,马化腾随后前去做客,想来有「赔礼服软」的意思。
我点出这个背景,想说的就是「人民网」的「三评」威力大,能够指导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工作方向。
言论市场本该是自由的,批评标题党、写标题党,是这个领域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标题党」可以存在,读者也完全有选择的自由。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话:「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有数千万内容创作者,有一些「标题党」存在,一点都不奇怪。
你会发现,「标题党」党员用内容灌溉的读者和我们「有一说一党」一把屎一把尿拉扯起来的读者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群体。看到标题是「美国慌了」就点进去阅读还点赞、转发的读者,一定不会喜欢三表龙门阵。
而「标题党」对于那些对内容普遍不敏感的群体而言,有一个道理或许是显见的:你骗我一次,你不可能骗我第二次。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老死不相往来,不在一个槽里吃食,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
从毒性上来说,「标题党」没到毒害微信公众平台数亿读者身心健康的严重程度;从价值分野上来说,对于「敏感体质」的读者而言,他们也需要「美国害怕了」这样的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挑逗性文章的滋养。起码「标题党」和「非标题党」的比拼连均势都谈不上,何来惶恐?大多数人对此有羞耻感,何来担忧?
如果真的是「标题党」这块「劣币」驱除了「良币」,一来,说明是我们错了,阅读市场不需要「良币」;二来,平台的某种导向加剧了这个趋势。(文末会说到)
《人民网》在「三评」稿件里有一段话:「最近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文章,总能赚取不少点击。」
要我说,这个观察有点陈腐了,按照微信大号的习性,最时髦的标题应该是:「美国慌得一批;日本敢和中国刚正面,家里有矿啊?欧洲想C位出道,我送它一首凉凉。」
这些标题,在我看来确实存在情绪上的夸大,但尚在「写作伦理」范围内。我们更该审慎观察的是,文章主体有没有严重失实的部分。
譬如说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特朗普慌了,中国要赢》,文本上判断应该属于俗称的「标题党」,但如果人家文章主体条缕清晰、逻辑自洽,尽管会与一部分读者价值相抵,可作者有表达的自由。
所以,我觉得,如果非得有必要干涉写作,那力气应放在所述事实真伪的层面,而不是拿着「情绪测量器」剿灭标题党。后者权力滥用的话,会导致我起个《震惊了!小栗旬慌了!东亚最强三表帅出天际!》类似的标题都得惴惴不安。这是对写作者的桎梏,当时时警惕。
「人民网」的「三评」应该会极大挫伤微信团队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投入的热情。本来这就不是一个增值的产品,现在又麻烦诸多,文化人的事历来难搞,所以他们不免灰心。棒喝之下,又得率先响应,展开自查自纠,处理一批号,处理一批人,换取上峰对于「整改」的认可。
两个月前,微信公众平台有个闭门会议,召集一些内容创业者去提意见。我私下以文字的方式提交了我的建议。只一条:取消阅读量显示。
为什么?「标题党」的存在当然很大一部分是利益的考量,它能带来额外的流量,哪怕是一次、短暂的,但那是见效的。
其次,党媒会越来越对市面上追求十万加的价值取向提出非议,这种评价就会转化对腾讯价值取向的非议。
最后,我们说好文章凭借初心,凭借日积月累的品牌认知度、辨识度,现在一切都以阅读量为指标。
百害无一利,舆论洪峰压力说来就来,动辄平台覆灭的事,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
最后,「人民网」的「三评」里有句话值得内容创业者记到心里,这是不可逆的要求:「写文章应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文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大空。」
你们搜索一下,就知道这个指令来自于哪。
我无条件服从并践行。
特别提醒1:我的第一本书《我们只是讲道理》将在七月十日左右预售,请各位准备好钱包,表哥能否成为「畅销书作家」就靠你们了。
特别提醒2:我的备用号:三表蛇门阵
你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