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德国驻华大使:中德经济合作需要双向开放

在德国,要不要允许中国企业专项收购高新技术公司的问题引发了讨论;有些人在欧盟酝酿提出法案,以限制外资企业在某些行业的并购并要求政府审批。如果中国不继续开放,可能会很快在美国和欧盟市场遇到更多困难。


独家专访德国驻华大使:中德经济合作需要双向开放_第1张图片


《财经》记者 蔡婷贻/文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9月4日-5日在杭州圆满结束,中国和下届主办国德国在经济和贸易的合作再度成为焦点。中国驻德国大使史德明表示,中国希望加强和德国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对中国进行了第十次访问。德国驻中国大使柯慕贤(Michael Clauss)日前接受《财经》专访,剖析中德两国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财经》:今年7月,中国企业美的并购德国库卡公司遇到不少波折,中德关系似乎变得更具竞争性,德国未来如何管理这样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柯慕贤:当然,中国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技术方面也追赶上来,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也意味着中德经济互补性越来越弱、竞争越来越多,包括在第三方市场。我们不反对竞争,也不怕竞争,但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平等公正的环境。


您刚才提到库卡,德国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如果中国企业愿意收购德国企业,可以,甚至不需要申报。但在中国市场不是这样,比如汽车制造商大众、奥迪、奔驰和宝马,不能单独在中国制造汽车,必须成立合资企业,有时候不得不进行技术转让。


我认为,中国出现的保护主义趋势渐强需要关注,不少德国企业反映中国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行为;还有严重过剩的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倾销。


再总结一下,我们不觉得竞争加强是问题,但希望能进行更公平、 公正的竞争。


《财经》:但也有一些企业觉得德国政府不该介入太多商业活动,政府如何平衡国家竞争和商业自由?


柯慕贤:德国是完全开放的市场,也希望今后继续这样,前提是中国的持续开放。为了避免误解,我再次强调,德国不想改变,但如果不能受到对等待遇,那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政策。


《财经》:重新考虑自己的政策是指什么?


柯慕贤:在德国,要不要允许中国企业专项收购高新技术公司的问题就引发了讨论,德国企业想在中国进行这种并购是不可能的。而美国人也有封闭的趋势,他们要把倾销挤出门外,对外资企业收购美国战略性企业态度谨慎,相关讨论越来越激烈。在欧盟层面,已经有些人酝酿提出法案,限制外资企业在某些行业的并购,并要求政府审批。如果中国不继续开放,可能会在美国和欧盟市场遇到挑战。


《财经》:中国近年希望各国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一地位被认为可以在2016年年底自动获得,但目前在欧洲仍面临不小的阻力,主要问题出在哪里?


柯慕贤:欧洲一些国家担心中国某些行业,像钢铁,化工,船舶制造业因产能过剩将其产品低于市场价格倾销到欧洲或其他国家。如果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意味着欧洲反倾销的工具和防卫能力就减弱了,所以有些人不能接受。默克尔总理今年6月份曾在北京表示,德国将致力于履行各项法律义务和政治承诺,同时也必须考虑整体的经济形势。


中国要做出贡献处理过剩的产能。产能过剩是全球问题,不仅仅涉及中国,但在中国比较突出。归根结底,必须让市场发挥更多力量,因为现在产能过剩如此严重和市场活动较弱有关。我们认为国家政策和行政介入是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因素之一,我所指的更多是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此前,地方政府认为在本地建立钢铁厂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是很好的投资,而且还可以获得国家补助,但是如果所有地方政府都这么想就会导致产能过剩。


《财经》:中国希望参与德国工业4.0,德国希望中国在工业4.0扮演什么角色?


柯慕贤:两国政府已经把政治框架安排好,签署了两份备忘录,而且主管部门会定期会晤;现在关键是双方企业要加强合作,我们乐见如此。早在两年前,我们就提出,工业4.0合作的前提是数据保护。数据安全是关键,因为在工业4.0内,数据传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意味着整个制造生产过程的数字化。


中国正在制订的《网络安全法》草案可能会要求公司把服务器放在中国并交出源代码,预计很多公司不愿意这样做,或只能使用国产软件,这也会影响他们在中国合作工业4.0的积极性;工业4.0方面的合作需要对数据安全的保障和承诺,目前我们对此有些担心。草案中对一些概念的定义比较模糊,因此存在不确定性,而企业一再要求保障营业数据、商业秘密和技术等企业数据不会被包括国家在内的任何单位获取。

独家专访德国驻华大使:中德经济合作需要双向开放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家专访德国驻华大使:中德经济合作需要双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