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笔记记录是讲义中第四讲到第六讲的内容,想吐槽的还是那一句——旁征博引内容发散十分严重,以下笔记全部由本人打散调整讲义内容顺序,重新组合而成。
关于通识教育的观点
当代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你不知道怎样将专业概念与常识联系起来,于是你毕业之后不懂得怎样发现和求解现实世界里的重要问题。因此,谁要是决心认真探求事物的真理,他就必须不选择某一特殊科学,因为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彼此依存的。他必须着眼于如何发扬理性的天然光芒,并不是为了解决这个或那个学派纷争,而是为了在人生各个场合,让悟性引导意志何去何从。当你返回“常识”这一原点的时候,你获得的是从常识出发,向无穷多的可能专业的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重新建构你认为可操作的概念,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你的现实生活和研究工作的更富于成果的思想路线。
然而观念概念通常是一种印象,没有结构,科学方法要求给观念制定结构,然后还要确定一些测量方法,这样结构就是可以检验的了。科学一方面有变成科学主义的倾向,但是另外一方面却是加大了人类经验的累积速度。
现代数学的定义是“pattern recognition”,学的是模式识别的学问,所以数学主要是一种直觉。
我们要读图,一方面可以使你脑内存储的抽象知识从左边传递到右边从而建立与社会生活(社会情感和认知)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使你脑内存储的社会图景从右边传递到左边从而建立与抽象模型的联系。
行为经济学的框架理论
行为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在讲义中教授花费了很长的篇幅去讲解专业的脑神经领域的知识,甚至于在这本书的豆瓣条目页下,有读者批评汪讲解那么多脑神经科学纯属在掉书袋,但是我却认为这洽洽表现出教授的学术严谨性。
在人脑演化过程中,人类先是有了他心理论,检测欺骗的脑机制,后来更发展出来四个社会认知高级脑区的功能。脑的拓扑结构约65%是先天的,首先依赖于种群遗传因素,其次依赖于群体共享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上一篇笔记中我们提到过,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的议题就是“合作何以产生”,而个体和群体的偏好、选择、行为既然会受到神经遗传的影响,那就要势必考虑脑神经科学。其次再来说脑科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矛盾之处:
- 【1】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假设偏好不变,例如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利他行为,等等,可是,脑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偏好都是依赖于情境的。
- 【2】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假设决策者的智能不变,可是脑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智能都是依问题域而专业化的,在一些问题域有很强的智能,在另一些问题域里可以有一很弱的智能;
- 【3】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假设货币没有直接效用,货币的价值是通过购买有效用的物品体现出来的,可是,脑科学研究表明。货币收人直接导致多巴胺快感增加,货币损失失直接导致痛苦增加。
- 【4】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假设每一个人都是感官享乐主义者。可是脑科学研究表明,在远比多巴胺快感系统更高级的脑区,我们有“wanting"(索求)和"liking"(喜欢)。我们索求的和喜欢的未必直接带给我们多巴胺快感,但能让我们的其他脑区感到满意。
- 【5】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假设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理性的,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偏好,虽然满足传递性假设却远不是完备的。
凯莫罗2008年11月发表于《神经元》杂志的一篇回顾性文章,这是行为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这三部分经济学的一个整体框架。
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在情-景-理下的人的选择;深层心理分析人的人格-记忆-自我;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偏好-约束-效用三元演化
在这一路径上,发展出来三条派生路径。第一条是脑科学的,“脑的结构演化与合作基础”,第二条是社会学的,“情感结构演化:道德与正义”,第三条是网络社会科学的,“信誉与信任感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
在均质社会网络里引人个性之后,产生了局部之间的差异性,称为“局部性”。我们主要考察从什么样的局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涌现合作秩序的扩展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局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不能涌现合作秩序,或者在其扩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合作秩序很快消失,社会最终瓦解。
脑与进化
人类其实起源于一连串的偶然事件,在每一个演化环节,都有数千种可能性让人类这一物种不发生。
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合作是最关键的环节。在合作演化的早期,即在四足猿到两足猿的演化过程中,笑容及面部表情识别是最关键的环节。而在表情识别的脑活动中,杏仁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杏仁核可被情绪化的面部表情强烈兴奋,目睹他人面部表情可激活被试的同情,目睹他人面部表情也激活社会认知的脑区。而纹状体是衡量损益的脑机制,而且是在哺乳动物脑最初的演化阶段形成的。所以行为经济学在脑科学中我们主要关心下面两个部分:
- (1)基于杏仁核RTPJ(他心理论)的意图探测功能
- (2)基于纹状体(损益权衡)的强化学习功能。
大脑皮质的折叠顺序,反映了演化的阶段。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这一顺序不能错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脑皮质内的神经元在形成的初期无法获得正确的互联,于是无法形成康德意义上的“先天”感觉秩序。
1.他心理论
人类的语言脑区和他心理论脑区这两个脑区先后发展起来,让人类有了检测欺骗的能力。因为囚徒困境博弈,被欺骗的时候代价惨重。我们说,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合作为何可能?”脑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合作从防止欺骗的脑区发育开始。杏仁及与表情识别密切相关的其他哺乳动物脑区,向强化欺骗探测能力的方向演化。根据演化顺序,这一能力当然要与更早演化阶段里形成的面部表情的视觉识别密切结合。
面部表情的认知,对人类而言特别重要。一般的动物,不会欺骗,而人类会欺骗。
生肉的撕扯,需要很强大的臼齿,而食果的猿人需要很长的门齿。食肉的猿人臼齿发达之后,笑容变得很友好。注意,这是社会交往最关键的环节。只吃果子的猿,笑起来就显得太狰狞,而狰狞的笑容,引发误会和敌意。笑容和面部表情识别,这是人脑社会认知的最初功能。而人类从食肉猿人演化而来,这是人类智人后代的族群惯性。
接下来的演化就开始依赖于言语,言语首先是社会交往的手段。所以,依赖于言语的演化,同时便是智人的社会性的扩展。
而对于人类幼儿来说,他心理论脑区的激活,要在3-5岁时间窗口之内,如果这段时间不能激活,就形成自闭症倾向,不懂得合作。为什么必须在3岁以后?因为此前你需要学习语言,然后开始学着和其他人做游戏。在游戏中,我们学习遵守规则,这是合作秩序的第一要素。游戏的时候,孩子必须感受到是在母亲关注范围之内,否则就会有焦虑,当焦虑感积累太多的时候,孩子就无法正常地游戏了。所以,母亲对孩子他心理论脑区激活至关重要。
2.纹状体与损益权衡
纹状体,它是哺乳动物权衡损益的主要脑结构。例如,小猴子见到一棵以前从未见过的香蕉树,它不知道是否应爬上去摘取香蕉。猴子是不会发生“概念”的,它们模仿母亲的动作,只爬它们熟悉的香蕉树。我们人类有概念能力,我们见到一片云,几乎立即就能识别每一片云,说它是“云”。这样的能力,很神奇。
在纹状体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及部分:
- 眶前额叶——抑制部恰当的行为
- 前额叶背侧——计划
- 额叶中腹——感受情绪、意义和统觉
- 扣前带回——关注自我及思想
从大脑折叠顺序,我们可以推测脑的演化顺序。眶前额叶及其功能—“抑制不恰当的行为”,必定发生于很晚的人类演化阶段,至少在颅腔的空间几乎被其他脑区完全占用了之后。所以,例如前额叶侧背部这样的脑区及其功能—“计划”,很可能发生较早,所以没有经过折叠。
另一个折叠过的脑区是额叶中腹部,它的功能—“感受情绪、意义和统觉”,我们推测发生在很晚的演化阶段。例如,在言语的能力之后。从折叠顺序推测,扣前带回的形成,应在额叶大规模扩张之前。可是,这又意味着自我意识不是人类独有的,因为在额叶大规模扩张之前的演化阶段,还有猩猩和猿类。
手和眼睛在脑中代表比例都是超常的。事实上,人类前额叶的超常发育,与所谓“眼一手”协调密切相关。在人类的早期采集与狩猎时代,这一部分脑区承担了“计划”功能。我们可以推测群发育惯性,“手眼协调”能力很可能属于灵长目的族类,只不过,人类独特地 (偶然)将这一能力发扬光大了。
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就是外科手术,找到形成强迫症的那个神经回路,将它切断。所以我们的大脑及行为都是可塑的,成年人终其一生都可借助于学习新事物而增加神经联接,但神经元网络的纽带,服从“用进废退”原则。
3.情感研究
纹状体的损益权衡过程,伴随着情绪波动。因为丘脑系统此时可分泌各种神经化学递质,影响我们的情绪,包括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水平。此外,表情(例如笑容、哭泣)是一种情感的表示。所以,社会交往的演化总是伴随着人类情感的演化。甚至可以说社会生活的深层内容,就是情感。
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将杏仁核研究与纹状体研究结合起来,构想关于损益权衡的经济学模型。这一模型的第一部分应是惧怕的经济学,第二部分才是纹状体的经济学。情感系统的活动于理性计算系统在这里交汇。
如果你不引入情感研究在行为经济学中,那你就是一个新古典经济学家。
情感方式,我们研究得很不够。可是如果你排斥情感研究,只讨论行为方式,那么你就只能是一位新古典经济学家,不能成为一名行为经济学家。
我们有三种基础情感,按照它们的重要性排列:惧怕、愤怒、悲伤。悲伤的时候,我们的理性变得呆滞。从悲伤的心境解脱出来,让理性的脑回复积极状态,这是宽恕的功能。承诺也缓解惧怕,为什么呢?因为有承诺。就有希望。最可惧怕的,是“无望”。
启蒙运动的特征是“众神退隐”,世界不再令人着迷,世界除魅了,没有了魅力,只有利益关系。那么,承诺呢?承诺是合作的基础。没有承诺,就只能有机会主义。全都是囚徒困境博弈的市场永远不能出现合作策略。市场经济也需要道德基础。因为没有道德做基础的市场,里面发生的一切交易只为了自我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市场中都是机会主义交易,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那就完全无法应对不确定性了。承诺,在市场经济里就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履行合同的意思,也就是不允许市场经济原则在这里起作用的意思。
人类的恐惧感,很大的部分是语言导致的,在认知意识层次引发的情绪称为“被建构的情绪”,从我们脑内可俱怕的场景记忆,继续向上层涌现,最后就到了自我意识层次,意识的本质是自由。死亡与完全的不自由状况等价,生命摆脱或超越“必然性”,这件事等价于自由。因为必然性就是固有的存在方式,是命定的,奴役状态的,无生命的。
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在情与理之问的权衡过程。在经济的视角,越是本能脑占优势的行为,在理性脑和情感脑相权的时候,成本越高。这就是“修道之为教”的经济学含义。行为规范的内置,有一个很容易观察的标准,就是当一套规范已经内置了的时候,违背这一套规范就产生情感的不适。当规范内置之后,你会将任何犯规行为当作是你承担的一项成本。布坎南有鉴于此,提出“心理成本”
4.人的深层心理分析
深层心理分析的三元,人格,记忆,自我
- 你的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不受你的个体理性的支配。
- 另一维度,就是人格。你的人格因为你的长期记忆的同一性而要尽力保持人格的自洽,保持人格的不分裂。
- 第三个维度,自我,它要求连的“identity"。就是identity,它的意思,数学中就是恒等式,人格学研究中就是自洽性。
对于人类意识,自我和人格,至关重要的是场景记忆。每一个人都要对日常生活的场景有所反应,以求适应和改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我们的自我意识努力要保持它的自洽性。我们可能陷人自我意识要求的自洽性与生存环境所要求于我们的在各种场景中的适应行为—与场景相适应的人格的矛盾中。人格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去适应生存环境,不论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长期记忆的自洽性。
通常我们认为记忆被加固之后,就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即可读取。但是最近的研究提一种不同观点的观点,记忆其实是(1)在读取时被建构的,(2)然后以新的记忆内容被存储。
荣格释梦六十年,坚持每天早上作笔记,他告诉读者,如果你早晨醒来想要记录晚间的梦境,一定不要翻身,保持身体静止,然后回忆你做过的梦境,将它画出来。枕边放一个笔记本,这是荣格六十多年的习惯。因为梦只能以梦境的方式呈现出来,梦是符号,但很难用逻辑和语言表达,所以,你必须画梦。如果身体不动,你就不会忘记梦境。因为做梦的时候,我们的脑干阻断通往颈椎以下的全部信号,脑干以上的部分,也就是颅腔里的脑,可以非常地活动,吵架发火开枪,我们可以在梦里剧烈活动而身体却不动,因为信号完全被脑干阻断。醒来之后,如果你翻身或起床行走,那么,脑干和相关的短期记忆系统就会忘记你的梦境。
5.社会仿真性研究
我们必须探讨两个关键性的环节:(1)个体认知,(2)群体选择。群体选择我们要引入社会仿真学研究,我们要研究历史和群体,但这既不是历史决定论,也不是历史完全随机论,而是“非严格的决定论”。
先来说说社会构成的五层次:
- 最高层次是道德共识,这是奈特的见解,这是“前宪法观念”。
- 其次是立宪层次,这是布坎南接着奈特的思路提出的见解。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是给定可选方案的集合,就是约束条件,然后求约束下的最优选择。
布坎南的立宪原理是:全体民众投票表达意愿,通过这一过程确立一部宪法,约束每一公民的可选方案集合,然后,在宪法约束之下的可选方案集合之内,求约束下的最优选择。
- 第三层次是政府原理,也就是斯密法学讲义手稿的思路。
- 第四层次是经济规则与交换(资源配置过程),经济规则仅在政治规则之后才正常运行。
- 第五层次是微观行为的层次,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解释的层次。
金迪斯和鲍尔斯认为,语言使人类获得了合作的认知优势,并使人类的心理结构更容易适应合作规范的要求语言的上述功能,使人类的道德规范超出家庭和血缘关系的范围,拓展到超越私人关系(社会)的合作范围。
演化本身,延续了数十亿年,一般而言,它没有目的性,也无所谓“效率”(它是没有目标函数的运动)。当我们探讨演化效率时。我们必须为演化赋予某一目标函数,贝克尔和拉尤引人的目标函数是“适存度”。
通过软件的社会仿真学运算,CD策略就是只和本族群成员合作,DC就是只和本族群以外的成员合作,DD是从来不合作,CC是和任何成员合作。社会仿真软件在运行到1400次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CD在全部行为模式中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其他三种策略的总和。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CC策略。居于第三位的是DD策略,存活比率最低的是DC策略。
仿真研究的另外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寻找能够使免费搭便车 (只享受不付出)不导致行为特征消失的那些条件。他们找到的条件是:行为特征必须足够昂贵,例如,信教、改宗、拥有专用于合作的资本、足够长期的考验、嫁人被认定可靠的种姓,等等,
情感方式与行为方式,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在的,它们联合起来决定了一个社会可能有什么样的制度。基因与文化的共生演,我们才可能解释人类精神的起源。我仍坚持使用沿着时间维度演化的“物一人一精神”三维空间来理解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现象和理论。
基因与文化共生演化假说意味着,在应用于中国转型期社会时,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任何成功制度。因为,制度,作为文化的正规部分,必须与基因型的表现型也就是行为模式相适应。换句话说,在一个社会里,大众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里可能有什么样的制度,不论是好是坏。另一方面,一个社会里长期实行的制度,造就了大众的行为模式,于是决定了那里可能引人什么样的不同于旧制度的制度,不论是好是坏。
理性与选择
一个人毕生的幸福感,也就是他试图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一连串事件。选择”理论的现代视角是——以往的信息和选择。变为经验和记忆,成为当前的选择问题的情境,当前的选择则影响未来决策。
由于语言,人类可将行为后果预先呈现于脑内,节约了获取经验所需的能量,同时使行为具有可逆性。
“意象”是一个映射,从“感觉一统觉一知觉”的集合到认知内容的集合。由于意象不脱离情境,所以,这一映射的象域,也不能脱离特定的情境。认知的内容可以保存起来,通常以文字记录的形式,也可能保存在我们脑内的某些专有神经元网络中,例如场景记忆。
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人以往的全部选择影响甚至塑造了一个人未来的选择,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他白己的行为史的产物,那么,一个人的可观测和不可观测的特征可以通过逆运算表示为他以往选择的函数。逆运算,是因为他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他的偏好与其他人偏好的差异性,而他的行为是他的偏好在可观测的约束条件下作了选择的结果。一个人以往全部的选择结果构成他的行为史,从他的行为史可以‘反演’他的偏好及个性特征。
1.我们如何决策
我(汪丁丁)在这里重新定义了“理性选择”:
决策者寻找的,是他想像中后悔概率最低的可选方案。
决策者首先要确定S,它是决策者能够注意到的那些决策情境(situations)的集合。然后,决策者根据以往的全部经验(experience )—记作集合E,和他积累的全部知识(knowledge)—记作集合K,他当前的全部欲求(desires )—记作集合D,以及他目前持有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value system )—记作集合V,基于这些因素,他才可能比较清满足行为经济学“情一境一理”三元体的分析标准了。决策框架是演化的, P依赖于上述五个集合(S, K, E, V, D)。
什么是经验
所谓经验,就是以往接收到的全部刺激信号,可以表示为来自外界的输入信号时间序列和发自行为主体的输出信号时间序列。“经验”信号向下输人到脑内的各专业化模块,导致了各模块的学习过程。经验信号向上输人到一个称为“强化学习程序”的价值预测模型,这一模型对下一时刻的评价预测等于上一时刻的评价值及其修正值之和。
2.理性与海纳模型
理性问题的路径不容易走通。因为我们总是想运用“完备理性”假设。现实世界的任何行为肯定都不是完备理性的,于是都可以成为对完备理性假设的否证性的检验数据。那么,当我们放弃无穷远点的理性假设,我们等于有了一个连续的谱系,每一点都符合“有限理性”假设,每一点的有限理性假设都具有了学术合法性
根据海纳的论证:凡是可预期的行为,必定有模式。或者是这一命题的等价命题:完全无模式的行为,不可预期。什么样的行为完全无模式?这是海纳模型的新意或令人有些惊讶的结论:完备理性的行为,完全无模式,故而完全不可预期。或者是这一命题的等价命题: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可预期的。而且,理性程度越低,行为越可预期。
越是不确定的环境,越导致规则的刚性。
海纳模型求解的问题是:如果有一项创新行为,记作a,此外,全部以往的行为也就是全部有模式可循的行为的集合,记作A,海纳的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有限理性假设下的最优选择是a,并且在什么情况下,有限理性假设下的最优选择是A(即A的任何元素)。
另外真正的创新a,是指你你通常找不到它的替代方案。
有模式可循的时候,正误比趋于无穷大,相当于假设了完备的理性能力,故而海纳决策过程蜕化为新古典经济学“完备理性”假设下的决策过程。基于这一见解,海纳声称新古典经济学是他的模型的特例。
3.西蒙模型
海纳模型是西蒙模型的一个特例,西蒙模型的两个关键概念:(1) aspiration level , ( 2 ) tolerance range。西蒙教授使用“渴望水平”来取代效用函数的最大值。
过程理性和建构理性是互补的两种理性。作为对西蒙的上述见解的一种可操作的概念化。西蒙的见解是:决策者将决策过程呈现给他自己的时候可能产生的误差。理性最弱的要求是:A不能不是A,以及A不能等于A非。(同一律和矛盾律)
艾智仁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并认为应该用不确定性和演化论的视角去修正经济学理论。我们应当研究各种情境出现的概率以及与这些情境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从而新古典经济学可以发展为一种关于经济行为的演化理论。
经济学家等候在洛杉矶,收集从芝加哥抵达洛杉矶的汽车司机的行为样本。如果在许多可能的路线上,只有一条路线是有加油站的,那么,可以想像,只有那些偶然途径这条有加油站的司机,才可能抵达洛杉矶。于是,在经济学家收集的样本里,全体司机,似乎都有完备理性,因为他们都选择了那条有加油站的路线。其实,艾智仁指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司机自己的理性能力无关。如果上帝突然改变美国地图,让另一条路线上有了加油站,那么经济学家观察到的样本里,就是另一批司机,同样具有完备理性,但在上一批样本里却完全消失。
但是海纳提出具有完备理性的行为,这并不是演化的惟一结果。如果生存竞争不很激烈,那么,会出现许多很不理性的行为模式,它们都可能生存下来。
如人和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同性恋现象,同性恋无法繁育后代,他们的适存度为0。然而这种行为却没有在进化中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