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选择厨师沙拉的M
由 Errolson Hugh 主理的 ACRONYM 目前已经是如日中天,领着机能风的蓬勃发展。同时 Errolson Hugh兼修的 Nike ACG 系列更成为了如今机能、运动、潮流的标杆。
▲(image:Haven)
凭借这些出色的设计才华,因而这位光头机能大神成为了万众追捧的偶像。
▲(image:Nike)
虽则 ACRONYM与 Nike ACG 已闻名于世,但是大家可能还会对身兼多职的 Errolson Hugh的其他“兼职”感到陌生。
▲是的,他还是位武术高强的空手道大师~(image:Souhu)
例如 Errolson Hugh受邀为 Stone Island 高端支线 Shadow Project (影子系列)做设计。又例如他在 Arc`teryx Veliance 系列诞生的前两年里担任的设计策划。
▲另外 ACRONYM 中 Hugh 的合伙人兼前女友Michaela Sachenbacher 也被邀请参与到 Stone Island Shadow Project 的设计中
▲ Arc`teryx Veliance 系列(image:Inventory Magazine)
可惜的是,Errolson Hugh在这两个品牌上的设计作品似乎都「 遇冷」了。
▲ Stone Island Shadow Project 18ss(image:Stone Island)
首先说说石头岛的影子系列吧,相比起在 ACRONYM里的“激进忍者”风格,Shadow Project 系列则相对保守得多。ACRONYM 有着攻击性极强,干练硬朗的武士格调,以及精妙到毫厘的裁剪,应阔则阔,应修则修。
▲ ACRONYM 17ss(image:Unrtd.co)
▲(image:Stone Island)
同时 ACRONYM在快拆扣、拉链、飘织带、口袋等元素上运用得淋漓尽致。而 Shadow Project 则整体“偏软”了不少,裁剪上总体也有点偏窄修身,适合日常生活或普通的户外运动,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 Stone Island Shadow Project 18ss(image:Stone Island)
更甚的是,机能爱好者对黑色与军绿色的热爱已经是渗入到骨髓里,除了完美符合机能的审美之外,在搭配上也很难会“出大错”。
所以 ACRONYM基本以这两种颜色为基调,而反观 Shadow Project 则不厌其烦地喜欢运用彩色色调,其鲜艳程度可形容为一种大胆的设计。
▲ Stone Island Shadow Project 18ss(image:Stone Island)
不少 Errolson Hugh死忠粉亦或机能爱好者都有着不太满意的声音,说他在石头岛 Shadow Project 的设计上少了几分韵味。
▲(image:Stone Island)
当然我们不能就凭几个反对的声音就全盘否定了 Shadow Project 的设计,毕竟它在材质选用,科技研发等方面还是相当优越。
可有个致命问题就是,这一系列服饰定位于高端,顾然之价格也相当高昂,让普通消费者难以靠近。所以每一季度的 Shadow Project 最终或多或少都会流入到品牌折扣店。
▲(image:Haven)
那么,把眼光放到 Arc`teryx Veliance 系列上,头两年 Errolson Hugh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的。
跟 Arc`teryx 普通的运动户外定位不同,Veliance 则在 Errolson Hugh 的引领下,把目光锁定在了商务人士身上,打造出更为沉稳低调的商务风格,而在短短两年之间他就为品牌奠定了基础。
▲(image:Haven)
这时候那帮机能爱好者就更加看不下去眼了吧,与其说是沉稳低调,不如说是死板无趣。
暂且不论在这两年之间,Errolson Hugh为 Arc`teryx Veliance 系列谋得的经济效益如何,也无法得知品牌内部与设计师是否出现了分歧,也可能是 Errolson Hugh自己觉得无法给到品牌更多的东西,所以在两年之后 Arc`teryx 就与这位机能大神终止了合作。
▲早期时 Errolson Hugh 还曾与鼎鼎大名的 GORE-TEX、捷克户外品牌 Tilak、德国军表品牌KHS TACTICAL、滑雪品牌 Burton 以及其高端支线 iDiom 等品牌合作,甚至也与日本时尚名所 United Arrows 合作推出过 DISRAN 系列服饰(image:Cargo Collective)
这是否让你意想不到呢?设计才华如此出众,并且已经得到世界认同的设计师如 Errolson Hugh,都会受到在设计上的遇冷。他也只是一个例子,这种设计遇冷的事更多会出现在时尚时装界上。
不过这时候我想起的,是另外一个令人心酸的球鞋故事,Nike Air Zoom Talaria 。
▲(image:Sil.lt)
这双诞生于 1997 年,由 Tinker Hatfield 亲手设计的经典球鞋,其地位在 Nike Air Zoom 的历史里举足轻重,是 Air Zoom 最早的家族成员之一。
Nike Air Zoom Talaria 的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众神信使墨丘斯的带翼凉鞋,在起名字上都如此用心,就能看出 Tinker Hatfield 在它身上花了多少的心思。
▲(image:Nike)
以鲜艳的荧光黄作为 OG 配色,在那个年代堪称大胆前卫,后跟的 Talaria签名更凸显出其丰满的细节质感。
而 Air Zoom Talaria 最大亮点莫过于其彩虹渐变的鞋底,并且你可以透过透明的外底,看到内里采用了的 3/4 鞋长的 Zoom Air 气垫。
▲外底还标识着“IN”的字母,细节可谓满分(image:Sli.lt)
这对经典的鞋子曾分别在 2014 年与 2016 年复刻回归过,但惨淡的现实似乎刺痛了 Tinker Hatfield 的心。因为它的复刻发售不单只反响一般般,而我还曾在各大 OUTLETS 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甚至是处于长时间无人问津的铺尘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复刻发售之时,英国地区的朋友还可以拨打 1-800-250-2652 或 1-800-023-4844 收听 Tinker Hatfield 亲自讲解更多信息,难道他一早就预料到其惨淡后果?(image:Kicks to the Pitch)
鉴于其他 Tinker Hatfield 设计的球鞋,都曾在圈子里卷起过风浪,而这对 Nike Air Zoom Talaria 却遭遇了可怜的命运,这未免让人突起了怜悯之心。
所以回到了「 知名设计师也会遇冷」这一课题之上,设计再出色,也都有可能被大众所忽略,这时候我们是应该怜悯设计师呢?还是这无辜的单品?
不不不,其实今天不是要大家去发起这怜悯之心,关怀那些遇冷的人与物。我更想表达的是,当遇冷时,设计师该何去何从?
▲设计师也应该先遵循不同品牌的理念,再而注入自己的思想(image:Hypebeast)
一位出色的设计师,不能一味地跟随大众的步伐,唯有坚持自我独特的设计理念,才能交出好的作品,最终反而才真正会被大众赏识。
如果被大众舆论批评了一下,就立马改变风格,去迎合大众口味,一味被大众的需求所束缚,最终品牌亦只能成为芸芸众生罢了。
▲(image:The Sole Supplier)
再次论及 Errolson Hugh 的 ACRONYM,其品牌早诞生于 1994 年,Errolson Hugh也多次在访谈中提到,他已经默默地耕耘了 20 年,才得到了 Nike 赏识的机会,才有机会肩负上在 2014 年重启 ACG 的重任。
言语中 Errolson Hugh不失流露出对 Nike 的感激之情,不过我想,这最大功劳仍然是其对机能风格的刻苦钻研与坚持不懈。
▲(image:ArtStation)
试想在当年,ACRONYM所想表达的机能,又有多少个知心人能读得懂?也许它已经遇冷了整整 20 年,才遇到了 Nike 这个伯仲。
设计师如此,导演也如此,害怕票房遇冷,就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最终还不是成为了票房毒药?
▲(image:Techpoint.ng)
同理,我们做新媒体的也是如此。如今网络时代发达,弊端也日益浮现——「阅后即焚」的新媒体。追求数据,不在意文章质量,阅后读者又能获得些什么呢?一味博取大众欢心,抓住大众情绪并用简单手段将其情绪引爆,数据就这么唾手可得。
有多少人看固然也重要,但比有人看更重要的是——被多少人记住,如何创造持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