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14

      Kindle好像进入耄耋之年了,每天要重启两三次,她才功能如常。我能不能活到耄耋之年,我是怀疑的。

      岘港回来陆陆续续看完几本书,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作家,书看的快又轻松。好几个晚上,10点睡下,凌晨3点半就醒,怎么都睡不着的时候就是在书中度过......

      从2018年偶遇,大致读完《哲学的慰籍》《无聊的魅力》《拥抱逝水年华》《爱上浪漫》《爱情笔记》《身份的焦虑》,正在读的是《爱得进化论》。

      我是属于喜欢一本书就会找作者所有作品来看的那种读者。阿兰.德波顿在Kindle上有13部作品,但有些只是不同出版社把他作品的重新组合,不算独立作品。

      第一次偶遇,在广州的联合书店。一堆书中随手触碰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因为书是封着的,并不知内容,作者也不是熟知的,书名也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不知是什么魔力,回家后马上就在kendle上下载了这本,并一口气读完。

      我说我不看小说,但《爱情笔记》就是一本有15万字的长篇小说,而且还是一本畅销小说。故事貌似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如何认识了一个姑娘,又如何爱上她。最后姑娘爱上“我”的好友,“我”差点自杀,却喝的是大量的vc泡腾片。故事平庸老套的很,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没有华丽优美的文句,连女主角也不漂亮,故事的结尾几乎从一开始就能预料。

        但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

        来看看“我”和女主角是怎么认识的。在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上,“我们”相邻座位。而这个1/5840.82的概率,换做你我,一定感慨:缘分啊!我和她一定是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安排我们相遇,命中注定的爱情多浪漫啊……但作者要告诉你的是“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上一个特定的人”。嘿,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至于“特定”大概和成长经历有关吧。

      比如,同学聚会几百号人,我就是对一个同学特别有好感,百思不得其解。忽然一日,见到林语堂先生的照片,恍然大悟。这个男同学和林语堂先生有八成相似,而我在读书时没少读林语堂的文章,还是喜欢的那种读。所以,这样的喜欢其实还是因为林语堂先生,那个男同学好像只是个载体。

      所谓的爱上某个人,其实还是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射。但坠入爱河的人,又哪会有这样的理智去想呢,只把自己交给上天,等待爱情的降临。

      所以,与其说《爱情笔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我更愿意把它当成哲学思考笔记。关于爱情,德波顿一共写了三本《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后两本还没读完,据说是三部曲,我权且当成是恋爱结婚和漫长的婚姻时光吧。等三部全部读完,在一起讨论。

      读完《爱情笔记》,马上又找来《拥抱逝水流年》来看。这是本非小说。波德顿1969年出生于巨富之家,读的是英国哈罗公学,大学在剑桥。他说:“我知道我不是诗人,也讲不来故事,‘发明’不了人物,而且我也不想墨守那一整套学术规范。德兰顿给自己的定位是“随笔作家”,“我希望我的书读起来就像跟朋友谈心”。所以看波德顿的书,大概就像“你心有千千结,而他是那个一语中的的朋友,把你从来没办法表达明白的那些东西表达出来,结了你的心结。

      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只是帮助我们去发现它,好书又似乎比我们更了解我们。

      《追忆似水年华》在我的Kindle里沉睡了两年吧,我也没读完超过30%。对于长长的人名,我是恨的不行,人名弄的跟记英文单词一样长,一章节下来,谁是谁就搞不清楚了。所以我才选择了《拥抱逝水年华》我把它当导读,亦或这部著作的说明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