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stal的RIA便签——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R·阅读原文片段】

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强烈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影响。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对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作出外部归因。但他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这一现象对亲密关系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在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想:“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另一方可能这样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的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但很少会完全消失。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I】请自行完成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看似是一个极其专业高深的名词,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无非就是遇到冲突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件事不能怪我,明明就是**的原因“。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当需要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每个人都不愿轻易去承认自己的问题,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去寻找外因,因此,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就会归于他人自身的原因,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寻找一个可以为自己开脱的理由或借口,而这样的现象在互相了解的伴侣中更是尤为常见。由于彼此之间的归因偏差,经常会使情侣之间在出现矛盾时愈加激化,双方会在争吵过程中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将所有的过错理所当然地归结到对方身上,最终只会加深误会。然而,当伴侣双方尝试有意识地去了解倾听对方时,这种争执不休的情况会减少,也可能会完全消失。虽然,我们会去努力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但要记住一点,真正了解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很难去理解我们所有的行为。

【A1】你自己或者你观察到的其他人身上出现过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情况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说到伴侣之间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可以举一个我和我老公之间比较日常的例子,我老公是个典型的挨踢男,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打游戏,谈不上痴迷吧,但基本每天吃完晚饭都要玩一会,有的时候我会想让他陪一会,然后他就总是说”我再玩一局就好了“,结果就是不止一局,甚至要我去唠叨半天才睡觉。他玩游戏不陪我的时候我肯定有点生气,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是”男的怎么都这样,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玩的,陪我一会又怎么了?“而往往我说他的时候,他也会忍不住反驳:“不就是玩会儿游戏吗?你让我陪你还不是各自玩各自的手机,还不如我自己玩会游戏呢。”被他这么一说那我肯定更生气了,可想而知,接下来肯定免不了一番争吵,吵完说不定又会冷战几天。

【A2】当以后发生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事件时,我会如何处理?

结合老公玩游戏不陪我的这件事来说说我可以采取的行动:

1、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行为:老公白天上班写代码也累了一天了,晚上就让他玩会游戏放松下也没什么大问题

2、尝试更用心地去了解并倾听对方:可以在老公旁边看他玩一会,让他大致和我说说这个游戏的好玩之处,这样也许会更理解他为什么喜欢玩

3、寻找共同的立场,达成共识:在他玩游戏的时候我选择放下束缚,给与彼此一些沉浸在各自世界的空间;在他陪伴我的时候我选择放下手机,给与彼此一些真诚沟通无话不谈的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Crystal的RIA便签——行动者&观察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