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京西宾馆的会议大厅是最常见的领导人出镜背景之一。
而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把自己曾经分管过的京西宾馆,称为背京“最难进”的宾馆。
从天安门沿着长安街一路向西,羊坊店路和复兴路的交叉口,有一座挂着“羊坊店路1号”的大院,门口总有两组持枪的卫兵相对而立。蓝色琉璃围墙内的建筑,在路边一排高大的树木掩映下,静谧而低调。
这里就是京西宾馆,《新闻联播》画面里的“常客”,中国政治生活最重要的见证者之一,频繁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同框”出现在公众视野。
比如最近的11月24日至26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新华社消息称,24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来到京西宾馆会议楼前厅,亲切接见会议代表,同大家合影留念,随后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不过,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并不了解它真正的样子。
当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国务活动重地先后对外开放的当下,京西宾馆依然因其“内部性”而显得独特又神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图为会场中的邓小平与陈云 (新华社图)
对于《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京西宾馆的会议大厅是最常见的领导人出镜背景之一。人民大会堂之外,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先进人士”、“代表人士”、“全体与会人员”,多半选在此地。
而对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主任编辑于向真,京西宾馆是她连贯一生的温暖记忆。于向真1958年随父母进京时,就住在紧邻京西宾馆现址的一座浅黄色宿舍楼里。
“我家刚在北京落户时,京西宾馆还没开始建。那里的地名叫皇亭子,据说清朝皇帝向西出巡,每次都在这座镶有黄色琉璃瓦的八角亭中休息。”于向真回忆道。
小学三年级时,于向真发现幽静的小树林突然被夷平,漂亮的镶着明黄色琉璃瓦的八角亭消失了,变成了一座四平八稳方方正正的大楼。
根据《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京西宾馆那些年那些事》(下简称《京西宾馆那些事》)作者夏玮对宾馆历史的研考,京西宾馆建设的初衷就是为军队最高统帅机关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开会场所。1958年筹建时,其被称为“八一饭店”,实际是军委的招待所。
之后,因为各种因素限制,建筑项目两次中断,直到1964年9月14日才建成开馆。当年6月,时任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根据“八一饭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其定名为“京西宾馆”——据说,这个名称是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之说的启发。
当时,京西宾馆的主楼(现称西楼)共13层,为北京最高建筑。1层为大堂,2至12层为客房,13层为包房和餐厅。会议楼庄严肃穆,部分会议室顶部装饰有巨大的五角星,长长的过道铺着厚厚的红地毯。
而忽然毗邻地标建筑而居的于向真一家发现,“大楼盖好后,里里外外满是穿军装的人把守得严严实实,人们根本不得靠近。”
自投入使用后,京西宾馆便一直是军队和国家高级别会议的重要会务地点。由于会议多、活动多,京西宾馆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宾馆之一,被称为“会场之王”。京西宾馆一位原领导曾透露,宾馆每年至少接待200场次以上的会议,几乎天天有会。按照这位原领导的说法,安排会议的原则是先保中共中央会议,其次是国务院会议和军队会议。
京西宾馆不仅承接历年的全国人大、政协预备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全会,还是会议期间军队代表驻地,以及一些地方高层领导到京的指定驻地。据夏玮的统计,自1964到2014年,京西宾馆完成了30多次全国人代会(包括台湾代表团在内的几乎所有代表团都曾入驻过)、50余次全国党代会和中央全会以及数千次党政军重要会议及活动的接待任务。
也正因如此,共和国政治中的诸多决定性时刻都发生在这里。
宾馆三层的第一会议室里,曾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邓小平和陈云在这里微笑着坐在一起拍下了一张黑白照片,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瞬间。
1979年8月,对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的审判工作会议也是在此召开。1989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此产生——从1968年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始,历届中央全会绝大部分在这里召开。
除了重要会议,京西宾馆也会举行一些特别活动。如2006年8月7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在京西宾馆礼堂,为在黎巴嫩遭以色列空袭身亡的杜照宇烈士举行悼念大会,解放军官兵、烈士家属等千余人参加。
作为京西的“邻居”,于向真一家有着特殊的生活体验。“经常路过京西宾馆,每次那一带警戒森严时,大家心照不宣知道里面有活动或是正在开会。”
在有着多年采访“两会”经验的《浙江日报》记者俞佳友看来,京西宾馆与其它商业化酒店渴望曝光度和注重自我宣传截然不同,“安保严密”和“限制人员流动”是京西宾馆的金字招牌。
京西宾馆为军队编制,隶属总参谋部管理保障部,管理单位为京西宾馆管理局(原为总参谋部管理局京西宾馆管理处),系军队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在《京西宾馆那些事》一书序言中,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把自己曾经分管过的京西宾馆,称为北京“最难进”的宾馆:安全保密措施最严格,定期进行保密安全检查,任何危险品、窃听设备都无法藏身;对人员出入检查严格,没有会议证,任何身份证、工作证都不准通行,只有会议保卫人员通知,会务组或宾馆工作人员到门口迎领才能进入;它还是北京唯一不直接接待散客、外宾的宾馆,散客或外宾入住必须报经上级部门或领导批准。
而据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曾负责京西宾馆保卫工作的警卫何训祥介绍,保证首长乘坐的车辆到达京西宾馆时及时开门、关门,是连队训练的重要科目之一。经过苦练,全连官兵们人人达到了“一口清、一眼明、一看准”的执勤标准。正常光线下,能在5米开外对证件进行准确识别。有的战士即便用布蒙上眼睛,也能借助证件上字体、图案印制上的凹凸,分辨出不同证件的样式。
就算进了大门,俞佳友发现同样不能随意自由行动,也不允许随便拍照。围墙内三栋高楼的每一个出入口,还是有卫兵严密守卫,而且“每层楼都有警卫巡逻执勤”。
“从未泄密”是京西宾馆营业50多年来最重视的“纪录”。为了不破这项纪录,从宾馆大门到代表活动区域,至少要经过3道身份检验和安全检查。在宾馆公共场所、首层大厅、主要出入口和周边地界都装配了安全监控设备。
不仅是宾馆外围的安保措施十分严密,在宾馆内部,也有着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和措施。《小康》杂志2014年的报道显示,会议室还专门配备一系列保密设施,有的高级别保密会议室外有专门的手机储柜,会议室能够屏蔽无线电信号,保证会议内容绝对不会外泄。楼层24小时值班,进行安全巡逻。每次重大会议前,保卫部门更是要多次拉网式排查。
“文革”期间,京西宾馆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宾馆一样属于重点保护单位,任何军队和地方组织不得冲击。宾馆接待室还安装了一部直通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的专线电话。
“在那个特殊年代,有关宾馆的一切信息都是极其重要的秘密,都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京西宾馆经受住了考验。”京西宾馆一位原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
而据这位领导介绍,每次党代会期间,宾馆大门、地下室、楼道、会议室,一个岗哨按8小时工作制,轮班值勤。个别房间有专人值守,出入必须获得中央警备局认可,就算是委员也不能随意带人进入。
“如何做好保密工作”是必修课
3月2日,北京,全国“两会”代表团驻地京西宾馆,安保严密 (@视觉中国)
于向真小时候有几次跟随父母进入京西宾馆的访友经历。
“每一次都是先在东门传达室往里面打电话,里面的叔叔阿姨急匆匆出来,接上人,然后马上进去。”于向真说,进入京西宾馆的过程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罗马之战》《魂断蓝桥》《简爱》……我都是在京西宾馆礼堂看内部电影。那里的皮沙发可舒服了,加上影片精彩,看很久都不累。”
更让她津津乐道的是宾馆里那些身着统一制服,一见客人就立正行礼的美女服务员。
宾馆成立之初,服务人员都是从沈阳、北京等军区和空军、海军等兵种抽调的。当年,京西第一批服务人员的抽调通知还留存在宾馆的馆史室内。“历史清白,政治可靠,无复杂社会关系,思想正派,作风端正”,是选人标准最主要的内容。
尽管如今京西宾馆的服务员和警卫主要来自社会招考,但仍旧门槛不低。招聘服务员时,各个学校先由学生报名,学校甄选,公安局政审,市一级政府甄选,省领导亲自指示,最后宾馆来人面试。而警卫员在政审时,本人及家属档案要全部提交,并且不允许工作人员和家属有任何违纪违法行为记录。
“相貌、身高以及皮肤,在面试服务员中是关键要素。”京西宾馆一位原领导曾透露,上岗前每位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两个半月的培训。其中既有部队新战士入伍后要训练的所有科目,又有服务行业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还有馆史教育。这位领导透露,京西宾馆的服务员每三四年轮换一批,“如何做好宾馆保密工作”是每届新进人员必上的一堂课。
此外,宾馆服务员也被要求充当安全员角色。上述领导介绍,工作人员不仅自己严守保密规定,还能协助提醒每一位与会人员,遵守保密规定。通常,在会议召开期间,按照规定,会议文件只能在会场或房间内阅读,其他时间应该存放在房间的保险柜里。一次,一位领导同志手拿涉密文件刚走下电梯,服务员即迎上前:“首长,请您按照会议规定,将文件存放在保险柜里。”听到这话,首长非常认真地答复她:“我坚决听从你的指挥。”
那些在京西宾馆开过会的人,几乎全都对宾馆的服务阵仗印象深刻。夏玮在书中将之称为“京西服务”——
“一列、一行、一线”:会场布置和物品摆放采用“拉线法”,从桌、椅到桌面的茶具、文件和文具,纵看成列,横看成行,斜看成线,整齐划一。
“三个服务”:热情服务、主动服务、针对性服务。
“一条龙”:车站、机场有人接,到了楼层有人迎,人至茶到方巾到。
三“美”:迎接宾客表情美、问候答话语言美、服务宾客形体美。
三“轻”:服务中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
四“勤”:服务中眼勤、嘴勤、手勤、腿勤。
四个一样:首长和一般人员、熟人和生人、重要会议和一般会议、军队会议和地方会议一样服务。
十主动:主动为宾客提行李,主动问候,主动介绍情况,主动照顾老弱病残宾客,主动为宾客要电梯,见客人主动直立,主动为来访宾客送水,主动征求意见,主动为宾客做好事,主动为宾客送行。
“京西宾馆最具特色的是会场倒水、续水、送毛巾服务。”夏玮表示:“服务员列队进入会场,步调一致、速度相同、整体移动、操作轻盈,似仙女飘移,如彩虹落地,让人叹为观止。”
根据宾馆规定,房间电话也只有在房客本人同意下才会转接。因此京西宾馆内拥有自己专门的电话管理队伍——属于“军委一号台”的通讯女兵。无论是室内接电话还是室外爬楼架线均由她们完成。据说,重大会议期间,一个话务员一天要接转上万个电话,最高时达到15000多个。每年“两会”期间,京西宾馆还承接代表团接待任务,因此她们都能够辨别十几种方言、并且可以听音辨人。
作为京西宾馆最老资格的服务员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张丽华在会议科服务二组工作。清晨5点,闹钟刚响两声,她就会起床,随后和一帮姐妹赶往第一会议室布置会场——摆茶具、叠毛巾。
如此辛勤工作,也是有些隐形“福利”回报:能够近距离接触一些中国的最高层领导?人。
在张丽华的眼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的邓小平总是在思考的样子。“他爱抽烟,出于健康的考虑,他的随员已经限制他的烟量了,每天也就两三根。”但是在会议休息室,张丽华却看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却避着随员偷偷相互递烟,“或许有助于思考吧”。
思考的邓小平开会期间也爱喝水,当时规定两小时的会议期间,每20分钟续一次水,张丽华发现,每次给邓小平续水的时候他的杯子都不是满的,“他讲话多,喝水自然要多一些”。
2007年3月2日,北京京西宾馆服务员迎接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们。
在一些曾经进入过京西宾馆的客人描述中,这里堪称“复古”:宾馆商店里很难看到进口奢侈品牌商品,也缺乏其他四五星级酒店完善的娱乐休闲去处。
但这家宾馆拥有中国“最高级”的待客标准。宾馆每次接待重要会议,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京西宾馆那些事》中写道:
一是思想动员。召开常委会、党委会、办公会、干部会、全体人员动员会,进行层层动员,深入发动,要求干部骨干普遍同群众谈心,明确做好会议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政治责任感。
二是明确责任。成立会议接待领导小组,对会前的准备、会中的服务进行分工,提出具体要求。实行岗位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做到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做,保证忙而不乱。
三是会前准备。参照多次接待重要会议的经验,提前对生活用品、主副食品进行采购添置;清扫卫生,做到窗明几净,馆容馆貌焕然一新;对缺员岗位进行补充调整,做到有岗有人;准备花草,美化环境;购买特需用品,满足特别需求。
四是设备检修。各科室、各班组、各工种提前对所有设备一项一项、一处一处进行严格检修,按岗分工,明确责任,对重点部位重点检查,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反复检查,把水、电、煤气、电梯、消防、扩音、上会车辆等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坚持会前查、会中查,保证会议正常使用。
五是安全检查。对全体人员特别是年轻职工进行全面政审,防止“灯下黑”,确保内部不出现问题。组织专门人员担任食品卫生监督,严格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制作和监督检查。对食品坚持48小时留样化验制度,特别是对生冷食品必须化验检查后才能上桌。对餐具、茶具、小毛巾等实行消毒,对一线服务人员个人卫生进行检查和不定时抽查,不合格者不准上岗。
六是组织迎送。把接站、送站、欢迎欢送视为接待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主动与各代表团先遣人员和大会会务组进行协调联系,提前制订接待计划,及时了解代表到站、离馆时间,主动汇报宾馆接待组织机构、住房分配、就餐、会场、车辆、医疗、文娱活动等安排情况。迎送时,组织职工门前列队,向代表团主要成员献花等。
对宾馆的重要客人,宾馆还专门建立了服务档案,记录其个性化需求。细微到房间里每一个杯子摆放顺序、床上用品的安排、饮食习惯以及会议座位的安排等他们都为客人详细记录。
张丽华就曾说过:“我记得清清楚楚,(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邓小平是12号杯,叶剑英是3号杯,李先念是13号杯……”重要客人还配备专用茶具、卧具,为不习惯睡软床的宾客准备硬床,对每天有洗脚习惯的宾客准备洗脚盆,对年老的宾客准备洗澡凳。
夏玮介绍,宾馆餐厅提供的自制酸奶,奶源由总参管理保障部自己的副食品生产基地提供,酸奶香淡味醇、口感独特,是宾馆一绝。京西宾馆自制的各式小菜也享有盛誉。据说,前些年,香港特首夫人到京西宾馆,品尝了他们自制的霉豆腐后赞不绝口,临走时特意购买了100罐带回香港馈送亲友。
京西宾馆的理发室,除了接待一般宾客,还担负着为国家和军队领导同志服务的任务。
有领导理发之后非常满意,便固定“光顾”,甚至出国访问也要带上京西宾馆的理发师傅。
就算是那些普通的参会者,如果留心也能发现这家酒店的内在不俗。一位曾经居住于此的客人告诉记者:“因为装修时要求不能太奢华,所以京西的‘功夫’都在内里,里面家具是桃木的,卫生间的镜子都是自动加热,房间内每幅画都是各地成名的画家为京西创作的真迹。”
中共十八大前夕,客房内原先的显像管彩电全部都更新成了大屏液晶电视,但仍有诸多细节顽强地捍卫着这座“国家宾馆”最初的政治传统。在《京西宾馆那些事》一书序言中,张黎上将透露,当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第一会议室,从房间布局到门窗、立柱,从桌椅到喝茶的杯子仍保持着当年原样,正面墙上仍然悬挂着毛泽东的手书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再比如,在宾馆客房和会议室内,至今保留着到高层领导用于批阅文件、如今市面上已不常见到的红铅笔。
虽然几乎从不对外营业,但京西宾馆的改造升级这些年间始终没有间断。如今除西楼外,宾馆还拥有高97米的东大楼和一栋会议中心。
据公开报道,其改造费用一部分来自各省市政府的“援助”。天津市政府“支援”了近5500万元人民币用于宾馆东楼的修整;西楼和会议楼的抗震升级费用,则来自北京市政府的1.4亿元人民币援建。2004年,江苏省曾援助2500万元人民币购车款,使京西宾馆会议车辆达到128辆。上海也曾多次投入京西宾馆相关工程。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投资2.8亿元人民币援建宾馆西楼和餐厅加固改造工程。2011年末,京西为迎接次年的中共十八大而进行的维护修缮二期(东楼)工程,即由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
对地方而言,参与京西宾馆相关的工程,是体现军地合作的契机,也是重大政治任务。多个地方援建项目中,地方党委书记或行政首长都会亲自出任项目组长。
除了建设和装修由军委和各地政府拨款以外,京西宾馆日常开支需自负盈亏。即使在遭遇非典的2003年,宾馆营业收入也突破1亿人民币。其成立京西世纪之星广告公司,将院内围墙变成广告栏,每年上交利润近百万元人民币。
如今,在没有重要党政军会议召开的时候,京西宾馆也开始接待一些通过“组织介绍”的会务生意。根据宾馆接待人员的介绍,京西共拥有1300人的礼堂、700人的大会议室以及其他各类会场60余个,客房1011套,并且能提供派车服务。
不过根据宾馆管理局的指示,京西宾馆仍要恪守“断了皇粮,不吃杂粮”的政治规矩。除了接待党政军会议,京西宾馆接待的所有港澳台人士、外籍人士参加的会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报备,并且“即便在接待量不饱和的情况下,也不能擅自接待社会团体会议”。
看天下333期封面故事
《Vista看天下》团队出品
这里有比杂志更及时、更丰富的内容
长按一下,就可以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