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时空(十六~二十章)

超能时空(十六~二十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十六章 应急系统

    第二封讯报发出后,传送机提示:一个绝密文件已发送成功。

    秦院士长出了一口气,既然显示发送成功,指挥中心就多半应该能够收到。事实上无论指挥中心能否接收到,他也会把这里的一切情况通过这唯一的可能途径传送出去。因为他别无选择,这是他仅有的希望。

    此时时间已接近中午,突然一阵咕咕的叫声从胃里传了出来,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从昨晚到现在还什么都没有吃。不经意间他感觉到飞船的震动不知何时已经完全停止,舱内除了备用空气发生器轻微的,时断时续的嗡嗡声和淡淡的几乎看不到的烟雾以外,就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他起身去餐食区拿了一份午餐,又回到了中控台。

    实际上飞船里的空间很狭小,只是为了表述方便而勉强划分了几个区域,餐食区,工作区,休息区,盥洗室之间最远的距离也超不过五步。

    他一边吃着午餐一边还在想着那个问题,什么原因能导致飞船如此严重的损坏。难道是电流过高吗?应该不会的。

    这艘微型飞船属无动力飞船,船上的供电系统均被设定为低压供电。其电能的来源有两种方式。

    一是化学电能,也就是通过几种物质之间的化学转换而获得。这种化学电能虽然电量比较持久,但产生的电压却比较低,所以一般只有在低压供电时才会采用。

    二 是宇宙微波发电,这有些类似于航空时代的太阳能帆板发电,只不过太阳能帆板利用的是太阳能,而这艘飞船利用的却是宇宙微波辐射,可道理却没什么大的区别。这两种供电的方式均属低压范围。这么低的电压是绝对不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的,那么它会来自哪里呢?

    难道是来自于飞船外面吗?他不禁侧头向舷窗外望去。此前,他也曾无数次的像这样凝望窗外,有时还会熄灭舱内所有的照明设备,这样就不会有任何的干扰。璀璨的银河便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他的眼前,它是那么的深邃而神秘,看上去一切仿佛都是凝固的,甚至连自己也凝固在了这黑色的背景里。从出发到现在,自己飞了多远,已经没有太清晰的概念了。在他看来自己好像就是这样悬浮在这里,已俨然成了这闪烁着的星云的一部分。慢慢的他感觉飞船不存在了,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甚至连自己也不存在了,彻彻底底地融入到了这浩瀚的星海里。

    舱外当然什么都没有,真的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空气都没有。这里是那么的纯净,真正的一无所有。这么大的能量会来自哪里呢?他也知道能量这东西,靠肉眼是无法发现的。索性不去想它了,还是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办吧。

    这时,他突然又打了个哆嗦,感觉好像有一股冷风吹来。一股冷风?对,是有一股冷风。想到这,他不禁又打了个哆嗦,这个哆嗦可不只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预感到了一个可怕的情况。他连忙起身去查看温度显示仪。

    飞船内的温度显示仪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液媒式设计,也就是热胀冷缩式的那种。因为液媒式温度显示仪既简单,又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就拿现在来说吧,飞船损坏的如此严重,它却都完好无损。

    虽然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心里准备,当前的温度显示还是不禁让他大吃一惊。零上18摄氏度,这让他又一次感到了恐惧。

    一般情况下,飞船舱内的温度是智能化调控,中心电脑会根据乘员身体的汗液蒸发的情况来智能调节温度。比如乘员在锻炼身体以后,由于汗液量增加,电脑就会相应地调低舱温。相反,当休息时,就会调高温度。一般会锁定在22—25摄氏度之间。

    温度如此之低就意味着温度调节系统已停止工作,也意味着飞船里的生存条件正在逐步丧失。

    我们知道,外太空的温度大约为2.73 K,也就是零下270.42摄氏度,已接近绝对零度。舱里一旦失温,尽管飞船采用的是最好的绝热材料,温度也会慢慢的散失掉。对于温度的散失速度,会呈一个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随着飞船舱内温度的逐渐下降,温度散失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但是,最终还是会达到与外太空的温度一致,只不过会需要一个相对较长一点的时间罢了。

    这时,他忽然又想到了“备用系统”几个字。他急忙又打开《飞行手册》,查到了备用加温器。这次倒是简单,《手册》上写的清楚:无需手动开启,当温度下降到临界点时,此辐热系统将会自动开启。那么,临界点时多少度呢?《手册》上却没有明确的说明。

    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设计,相信设计师一定有他的深意,现在已经没时间去考虑这些,索性也就不去管它了。算起来共计还有四天左右的时间,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天。即使备用辐热系统不能按设计有效启动,应该也是无关大局,至少这个缓慢降温的过程还不能马上危及到他的生命。也许这就是设计师们如此设计的道理所在。

                第十七章 冬眠

    午餐过后,他躺在了休息区的睡铺上,每天的这个时间是他的午睡时间。可是今天他可没有睡意,他只是想静下来,好好规划一下未来不足4天的时间里都需要做些什么。

    事实上他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首先,不管传送机真的能否把讯报发回总部,他都要尽职尽责,继续向指挥中心传送消息,汇报飞船的情况,汇报他所能知道的一切。然后呢?然后他要尽快完善他的《极点定律》,经过这些天的反复论证,这个理论已逐渐明朗。但他也清楚,要是传送机真的无法使用,即使完成了《极点定律》,也可能是徒劳无功,因为这艘飞船能被找到的几率几乎为零。但是他还是寄一丝希望于传送机。

    接着还有一些善后的事宜需要处理,还有……。最后最后的时刻,就到开启“应急性冬眠”的时候了。

    所谓的“应急性冬眠”,就是当太空旅行的飞船在发生事故无法自行修复,且舱内生存条件逐步丧失的情况下,而采取的紧急自救措施。船员会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使自己进入到冬眠的状态中。静等救援的到来,这样就为船员的获救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更长的时间。

    说起冬眠,这可是人类一个古老的愿望,其灵感来源于一些冬眠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几个世纪,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冬眠技术已渐渐地成熟起来。目前,冬眠作为一种前沿科学,已被大众广泛地接受了。

    冬眠在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医疗为目的的冬眠叫做“人体超低温冷冻技术”。另一种是以非医疗为目的的冬眠叫做“人体恒低温冬眠技术”,虽然同样叫做冬眠,但这两种技术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符合“人体超低温冷冻技术”的人群多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适合一些疑难病症的患者,冷冻能为他们赢得时间,等待科学的进步。具体做法是先在人体内注入一定量抗冻剂,再把人体放在极低温(零下230—270摄氏度之间)的环境内。使人体迅速冰冻,肌体便会停止一切生理活动,然后保存起来。等到治疗条件允许时,再通过技术手段为其解冻复苏,完成治疗。理论上讲这种超低温冷冻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但是,冷冻时间越久,在解冻复苏时的机体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会越久,这虽然不会给肌体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在医学上也主张冷冻的时间还是尽量越短越好。

    “人体恒低温冬眠技术”则是对健康人实施的非医疗目的的冬眠技术。这个技术是把人置于相对低温(零下32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中,利用药物使人的新陈代谢大幅度变缓,在不需要外界供给的情况下,长时间存活。需要唤醒时,先用低温溶液浸泡解冻,再注射一种解冻药物,使之慢慢地苏醒过来。

    原则上这个技术可适合所有健康状况良好的人,但在这个技术刚刚开始应用的同时,各个国家都先后出台了相应严苛的规定和限制。虽然各自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中得到共识的就是首先应用于星际航天旅行中,除此之外很少有人能通过近乎苛刻的审核条件。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一些人仍然绞尽脑汁,最终使自己成功冬眠。当年很多人曾经对此羡慕不已,都在抱怨冬眠的为什么不是自己,在他们看来毕竟这是延长人类有限寿命最直接的方式。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更多的现实摆在了面前。实际上这种冬眠不但没有让人的生理年龄得到延长,反而却带来了诸多的社会、伦理以及心理问题。

    拿一个冬眠了50年后被唤醒的人来说吧,表面上看,当他苏醒过来时,当年比他小20岁的人,现在反而比他大了30岁。算起来他确实年轻了50岁,可是仔细想想,在这50年的时光里,他什么也没有经历过,理论上是不能算作生理年龄的,他的有限寿命仍然还是原来的那么长。换句话说,他只是把原来的一生分成了两个阶段来过而已。但这却带来了一大堆的问题。

    试想当他醒来时儿子已大他二十多岁,孙子都和他差不多了,爱人早在多年前就已孤独地离开了人世。他面临着重新组成家庭,要找一位和自己孙女差不多同龄的配偶。还有,儿子可能已失去劳动能力,转而仍然来靠他抚养。然而和下面的情况相比,这些还都算不了什么。

    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加速度的,五十年后的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更是无法想象。五十年前的他对于眼前这个世界来说,岂不形同白痴,还何谈工作和生活。因此,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都主动放弃了冬眠的想法。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除了极特殊的情况之外,这种冬眠的最大用途就是应用在航天领域。时间久了,人们就干脆称他为“航天冬眠”了。

    虽然航天冬眠与上述的冬眠在形式上没有任何的区别,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航天冬眠从用途上看来,可分为两种目的。第一种叫节耗性冬眠;第二种叫应急性冬眠。

    节耗性冬眠,就是以节约能源为目的的冬眠。该冬眠广泛应用于超远距离的星际旅行和星际间大量运输人员时。

    我们知道,对于星际旅行来说,是一个非常漫长又枯燥的过程。而且为保证宇航员的正常生存,必须准备足够的食物、饮水和空气等。随着星际旅行时间的不断延长,其排泄的废物也会逐渐增多,而飞行器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既要保证有足够的燃料,又要保证有充足的必需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进程。

    那么,如果当宇宙飞船进入指定的轨道后,让宇航员们轮班进入到冬眠状态,这样食物、水和氧气的消耗就会大幅度的减少,废物排出量也会相应地减少。而且处于冬眠状态下的他们,也不必整天看着外太空无聊的景色,对宇航员来说,这种长途旅行的日子也就好过得多了。

    还有,如果当星际之间需要大量人员运输时,比如这次“蜂鸟行动”,就需要运输几百人。让被运输的人员都处于冬眠状态也不失一个好的办法,同样能达到节省消耗减少废物,有效降低飞船的荷载,从而节约能源的目的。

    那么,“应急冬眠”又是什么呢?也就是秦院士准备实施的。这种冬眠主要体现在应急二字上,目的是为争取营救时间而设计的。

   

    午后3点左右,指挥中心收到了来自小飞船的第三封讯报。这是一封加密讯报,开启人是洛尔。

    讯报里详细地描述了飞船的遇难过程,飞船的损坏程度,以及现在飞船的状况。还有他本人对这个事件的分析和判断,等等。最后他向指挥中心发出了“应急冬眠”的请求。

    张董事长第一时间接到了洛尔的汇报,就马上拨通了总理专线。总理最后批示,同意启动“应急冬眠”。虽然飞船无法收到指挥中心的回复,但程序还是要走的。

            第十八章 应急冬眠

    对于“应急冬眠”的所有认知,《应急冬眠操作手册》是秦川唯一可以借鉴的东西。虽然在南海适应性训练时,航天专家也曾提到过什么是“应急冬眠”,也简单演示了操作过程。但到真的实施起来,还是无从下手。经过仔细阅读,他慢慢了解了,“应急冬眠”实际上属于“超低温冷冻”的范畴,也可叫做“超低温冬眠”,而不是属于“恒低温冬眠”。

    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低温冬眠”需要的温度是比较苛刻的,要一直维持在大约零下32摄氏度左右,不能高也不能低。然而要在飞船损坏的情况下长时间维持这个温度,是不太现实的。前面我们说过外太空的温度是零下270摄氏度左右,一旦供温系统发生故障,或供温系统燃料最终耗尽。舱内的温度就会迅速下降,直逼宇宙外温——零下270摄氏度。冬眠中的乘员就会因温度过低导致死亡。

    而“超低温冬眠”需要的温度是零下230—270摄氏度之间。在地球上,想要实施这种冬眠,是需要庞大的经济支持的。因为,要想长时间把温度维持在这么低的水平,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在太空里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原本就是超低温的环境,无需任何费用,就可保持超低温。所以地球上的一些经营冬眠的公司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外太空。

    因此,实施“应急冬眠”时,为了保险起见,还是采用“超低温冬眠”,而不是“恒低温冬眠”。

    研读《应急冬眠操作手册》花了他不少的时间,现在已接近黄昏了。

    《手册》里详细地描述了“应急冬眠”的程序,要严格分几步进行,实施起来也不是很简单,需要至少48小时之前就得着手准备。算算时间,已接近开始准备的时候了。

    他在心里规划完所有的事宜,感觉轻松了不少。随即又困又饿的感觉却席卷而来,但是,根据《手册》的要求,从现在起只能喝水,不能吃任何的食物了。他只好饿着肚子爬上了睡床。

    第二天早晨,“应急冬眠”程序正式开始。首先第一步,是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水和舒缓剂,用来排出体内残余的代谢产物。这一做法的具体用意何在,非专业人员很难理解,在他看来只要照做就可以了。

    《手册》上说这个过程需要8——10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期间他可不能闲着。

    舱内已经感觉很凉了,他看了一眼温度显示仪,16摄氏度。于是找来一条毛毯披在身上,以抵御寒气。

    剩下来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必须得精打细算才行,他还有一件心事没有完成,那就是要给生活在美洲的姐姐和在家翘首以盼的妈妈分别写一封信。

    信件作为一种古老的通讯形式 ,曾经在人类有了文字以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一度盛行于大约公元十世纪至二十世纪左右,后来随着电子通讯的蓬勃发展,这种既耗时又费力的通讯方式一度被人们摒弃和遗忘。但是,没过多久,人们便逐渐发现那些在书信盛行时代留下的真迹是如此的宝贵,它记录下来的绝不仅仅是文字本身,里面还承载着人类的发展史,充满着无尽的情感。反而在电子时代却什么都没有留下来。于是,人们又重新拿起了笔和纸,深情地书写起来,然后用传送机等设备发送出去,这样既快捷又有保留的价值。

    他拿着太空笔,却不禁踌躇了。妈妈那慈祥而略显苍老的脸出现在他面前,他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告诉妈妈。

    望着眼前洁白的电子纸,思绪飞回了童年时代。

    父亲是地质学家,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在喜马拉雅山。3岁生日时,作为博导的父亲带着几名学生去了南极。4岁生日时,南极发生了一次罕见的特大雪暴,即将返回的他为了寻找一名没来得及归队的博士生,就再也没有返回基地。那年他才40岁,妈妈35岁,姐姐11岁。后来据妈妈讲,爸爸在他出生的4年时间里,只见过他3次,和他一起度过的时间加在一起都不足2个月。

    妈妈也在大学教书,是教物理的。爸爸走后妈妈就几次申请离职,因为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抚养。但是校长都没有同意她的请求。最后学校考虑到他们家的实际情况,在校园里给他们安置了一个新家,让他妈妈既可以安心上班,又可以照顾孩子。就这样,姐弟俩就在大学的校园里慢慢地长大。

    姐姐毕业于中国世界语大学,结婚后和姐夫去了美洲,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他从小勤奋好学,记忆力和理解力超强,一直都是妈妈和姐姐的骄傲。唯一有一点不尽人意,那就是他的个人问题。实际上别人也给他介绍过两个女朋友,但都是在相处的过程中多次放了人家的鸽子而宣布分手。他对工作和事业的痴迷使他无法分心,他的大脑里就容不下知识以外的任何东西。以至于事后妈妈问及此事缘由,他都一脸的茫然,竟无言以对。

    他已经很是对不起妈妈了,而现在有可能又要永别了,换做谁都无法开口。

    对姐姐实际无需隐瞒,但是要提起现在的处境,那就会提到这次任务,而这次任务实属绝密,无论如何不能泄露。

  他踌躇着放下笔,长长出了一口气。纵有千言万语亦无法倾诉。所幸作罢,什么也不想写了。

    随手找出《极点定律》的手稿,开始研究起来。几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他又想清楚了不少关键的环节,离完成这个理论为时不远了。

    大量的饮水和服用舒缓剂,使他浑身无力,昏昏欲睡。他索性又回到床上,打算小睡一会儿。这一昼夜里所发生的一切,给他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现在他身心俱疲,躺下不久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图片发自App


              第十九章 激光飞车

    一辆豪华的红旗牌轿车拐下宽敞的大街,驶进一条典型的老北京小胡同,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幢普通的居民楼前停下。

    现在北京的地面交通已经不是很拥挤了,相对于二十一、二世纪时的状况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地面上跑的除了不多的公共交通用车和公务用车以外,很少看见有私家车运行。这要得益于完整发达的立体公共交通枢纽,这是个无比复杂的地、陆、空运输网络。不管你在城市中的哪个角落,你都能在3分钟之内搭乘到包括地铁、公交、空铁以及空巴等公共交通工具,快速到达城市的另一个角落,甚至临近的另一个城市。自己驾车反而更加的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能源,当然了还浪费人民币。尤其随着低空对公众的开放,一些土豪们便不愿和普通老百姓一起在马路上等红灯了。他们纷纷开上自己的飞行器,驶上了空中高速公路,把城市里的大街重新还给了慢行的市民们。

  城市交通拥堵曾经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在当时的大型城镇中凸显出来。汽车使用率增加是导致城市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还有诸如道路容量不足,设计欠合理,以及公共交通不完善等等。

    至于解决之道呢,过去的百余年中各个国家也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各种尝试,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代表性的,比如拓宽道路,这是被公认的最直接了当的办法。再比如,减少道路交叉口。此方法包括了高架道路、地下行车道、铁路地下化等。还比如,限购车辆,单双号出行,甚至收取所谓的拥堵费以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不一而足。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上百年过去了,这些方法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明显的奏效,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拥堵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驾车出行俨然已成为了一些大中城市居住民的噩梦,再加上并不完善的公共交通,使他们简直是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超低空的开放,至此城市交通的春天终于来到了。

   

    随着城市超低空的开放,有条件的一些人便纷纷购置自己的低空车。虽然低空飞行的安全性还不尽人意,事故还时有发生。但是,他的方便快捷却令大多数人趋之若鹜。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飞车数量不断地增加,地面上的故事眼看着就要在低空重演。所以,各国的有识之士便聚在一起商议对策,谋求新的交通策略,已期彻底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通过无数科研人员的不懈探索和努力,终于在二十五世纪初,被以中国科学家为首的科研团队所攻克。简单说就是他们利用量子激光技术,在低空不同的高度标记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空中马路和城际低空高速。这些肉眼无法捕捉的量子激光束,在飞行器特殊的显示器上和空管中心的大屏幕上却都清晰可见。

    激光束会准确引导飞行器的飞行方向,使其沿着标记好了的既定线路到达目的地。周围的激光网墙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管道,供飞行器在其内部高速滑行,而无法逾越这些肉眼无法捕捉到的激光网墙的限制。这个管道并不一定是笔直的一条线,它会和另外的管道交错而过。因此,在不借助辨识器的情况下,当两辆飞车同时到达交错点时,惊险的一幕就会在你眼前上演,他们会以几乎是挨上的距离擦肩而过。实际上每一条通道都是相对独立的,不与任何一条交叉相接,只是彼此绕过而已。但凭肉眼看上去,空中无数的飞行器却是杂乱无章地任意穿行,各种各样的飞行器在低空中呼啸而过,场面可谓壮观。

    实际上它们都在自己的激光网管中行驶,没有与任何飞行器相撞的机会。激光网管除了空巴的固定线路以外,一般都是根据用户的申请临时架设。这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实际上却是相当简单,用户只需在任何的无线终端提出申请,在电子地图上标记好起点和终点,电子空服便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如果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只需几分钟的时间便会规划架设完毕,供用户有偿使用。

    所谓的有偿使用,就像二十一、二世纪时汽车上高速公路得交过路费一样,光管也是收费的。但是收取的费用很低,因为空交部门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只是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缓解低空的交通压力而已。

    到低空对公众开放二十周年的时候,地面的交通终于得到了彻底的缓解。随着交通拥堵一起被解决的,还有停车难的问题。停车难也是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难题之一。随着低空的开放,无论是私家车还是公共用车,都可以在空中的不同高度起飞。楼房的开发商在设计初始的时候早就想到了这一问题,他在各家各户的居住区的外面都设计了超大面积的露台,用来停放“胶囊车”——一种最常见的小型飞车。因其外形酷似药物胶囊而得名,这个形状是最理想的管道飞车的形状,除了考虑其风阻最小以外,还因其外形光滑无棱角,故而能在激光管网中高速滑行。

    这种胶囊飞车无需任何动力,由激光网管为其提供能量。它只需要一套自平衡系统,用以维持乘员在任何的行驶方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头上脚下的姿态。

    公共交通车,就是我们俗称的“空吧”,也是由一大串超大号的这样的胶囊组成。但实际上这些胶囊并非全是连在一起的,有一些只是结伴而行罢了。因为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目的地。

    “空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交和地铁。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不需要换乘,严格地说,是不需要在站台换乘。你在任意站台上车都可以直达目的地,他们采用的是分解组合的方式来完成。一列行进中的胶囊,到了设定好的岔路口时,就会有一个或多个胶囊准确地分离,并分别滑入相对应的岔路,与另一列胶囊重新组合前进,如有需要便敞开互相间的链接通道,电脑会及时引导乘客去往相应的另外的胶囊。如此最多两次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任何目的地。

    “空吧”的出现,彻底地弥补了其他公共交通的不足,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经济、便捷和高速,从而有效地削减了私家车的保有量。再加上其他的低空交通工具的兴起,终于使拥挤了几个世纪的地面交通彻底得到了改观。

    随着地面交通的日益冷清,那些纵横交错的城市公路和高架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于是,该拆的拆,该改的改。可是随着工程的进展,人们发现,拆和改的费用绝不亚于新建时的花销。因此有相当的一部分可拆可不拆的,或可改可不改的,都被“纳税人委员会”(一个专门监督纳税人的税收流向的机构)给叫停了。决策部门不得不重新制定可行性方案。经过一系列的详细论证,最后决定取消部分拆改。在保持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又经多方征集解决方案,最终大部分被改造成了立体式的空中花园,供市民休闲娱乐。其余的被改为他用,慢慢地融入到了城市的森林里。

    至此地面交通拥堵时代终于彻底宣布结束。

              第二十章 杨教授 

    红旗车上走下来两个人,都是中等身材,一胖一瘦,穿着一深一浅的中式正装。胖一点的戴着眼镜,手里提着一个不大的密码箱。另一位戴了一顶不太适宜的长沿帽,压的很低,像是怕被人认出来似的。二人一前一后走进了一栋居民楼。按响了一单元302室的门铃。

    “哪位?”

    一个悦耳的略带童音的女声问到,听起来很清脆。

    “请问,这是秦川院士的妈妈杨教授的家吗?”

    来人客气地问道。没等那个女声回答,又接着说下去,显然他知道没错儿。

    “我是远星集团的张腾龙,是秦院士的朋友,有事向杨教授汇报。”

    说着把拿在手上的一个卡片似的东西在呼叫器上刷了一下,听到了滴的一声。不到一分钟,门无声地向一旁滑开,一位高瘦的老太太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看着他们,身旁一个小姑娘手里兀自端着一个盘子还没来得及放下。

    这便是杨教授了,她已然七十挂零,看起来也不显得怎么年轻,但却精神健旺。刚刚退休的她,现在还时常全国各地的飞来飞去到处受邀讲学,以及参加一些学术讨论会什么的。实际上很少在家休息,这次也是两天前刚刚从外地回京。

    杨教授知识渊博,曾多年担任行业的带头人,如今她的学生们多已成了专家教授,而她却仍然活跃在第一线。她也曾多次表示要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她热爱的事业,献给她伟大的祖国。

    “张先生请进,川子他平时不太爱说话,他的朋友我大多都不认识。”

    杨教授一边说着一边把两位客人让进了客厅。

    客厅不是很宽敞,设置的简洁而明亮。靠墙是一排中式的红木沙发,靠背和扶手都泛着深红色的亮光。墙上挂着四幅泼墨国画,分别是古称“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每幅画上都题有杨教授创作的五言或七言的古体律诗。

    古体律诗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其鼎盛时期要数唐宋两朝。它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曾经对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但是,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末,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作诗太简单了,先是散体诗,接着就是律诗,人工智能会在几秒钟内就能完成上千首的创作。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有些差强人意,但是,其中也不乏零星的亮点。因此人们再也不为能够作诗而自豪了,渐渐地律诗就真的成为了历史,甚至几个世纪很少有人问津。

    杨教授的父亲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大家,特别是对律诗情有独钟。杨教授自幼也酷爱古体诗,在这个古体诗几乎被彻底遗忘了的时代里,多少的显得有一些不伦不类。但她本人却乐此不疲,甚至还发表了多部相关的著作。

 

    红木沙发对面是一套布艺的靠椅,地中间是宽大的茶几,也是红木材料的。两个墙角的花架上分别各摆着一盆盛开的吊兰,一盆是娇艳的黄色,一盆却是罕见的七彩虹。

    “婉月,去泡一壶碧螺春,招待两位先生。”

    杨教授对身旁的小姑娘说。又转头看着刚刚坐下的两位来访者。

    “家里不常来客人,我平时也不怎么爱喝茶。”

    说着慢慢地坐在了对面的沙发上。

    “不客气杨阿姨,我可以这么称呼您吗?”

    “当然可以,川子的朋友都这么叫我的。”

    “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国家安全局的欧阳局长。”

    杨教授依然微笑着向他点点头,心里却不禁有些疑惑,一位是世界十强企业的董事长,一位是国家安全局的局长,这是什么组合?儿子不会是惹上了什么乱子吧。不能,她马上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她了解秦川,他不是那样的人。她不想接着猜了,还是问问清楚吧。

    “二位是为川子来的吗?你看,我叫川子叫惯了。”

    说着莞尔一笑。七十多岁的人了,但看上去娴静而端庄,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是的阿姨,是这样的。”

    欧阳局长说着,却突然停下来,看了一眼正在给他们倒茶的婉月。

    杨教授会意,知道一定是有保密性质的话题。

    “婉月,你出去买点菜回来,中午好好招待一下两位客人。”

    婉月答应着出去了。

    看着婉月轻轻地关上房门,欧阳局长才继续说道。

    “阿姨,是这样的,秦院士前两天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至于任务的内容嘛,原谅我无权透露,这是许副总理的指示。”

    “许总理?”

    杨教授明显的吃了一惊,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嗯,这次任务是许副总理亲自主抓的。任务的关键所在可能会关乎到整个人类的未来,我们知道的也是仅此而已。总理还特意嘱咐一定要保密。”

    欧阳局长说着看了一眼杨教授,对方郑重地点了点头。

    “所以呢,秦院士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回来看您,当然了,这期间可能也无法通讯联系。但我们转述总理向您的保证,他一定会没事的。”

    “他是祖国培养大的,祖国有难,理当义无反顾,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请您转告总理,他是我的儿子,也是祖国的儿子,一切听从祖国的召唤。”

    老人神情镇定而凛然,娓娓道来,语调却像是在拉家常。但在两位访客听来,不由得为之动容。有这么深明大义的母亲,才会有儿子那些骄人的事迹。

    张董事长拿过那个保险箱放在茶几上,充满诚挚地说道。

    “这是总理委托我们带给您的一点生活费,希望您能收下,也算我们替秦院士尽的一点孝心吧。”

    杨教授急忙摆手。

    “用不着,用不着,我的生活还没有那么拮据。拿回去吧,还有很多地方比我更需要它。唉,人老了,要钱没用,有钱也没处花去喽~。替我谢谢总理的关心,拿回去吧,啊~。”

    “这是总理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只是执行公务而已,杨阿姨,您还是收了吧,要不我们也没法向总理交代。”

    “那也不能收,我有我的原则,拿回去吧,总理会理解的。”

    两人看她坚决不要也就只好作罢,又寒暄了几句便起身告辞了。

    出了门一想,总理安排的任务没有完成啊,那怎么办?欧阳局长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等婉月回来……”

    “对,对,我怎么没想到。”

    张董事长马上会意,心想这主意不错。

    不一会,婉月哼着歌快步走了回来,刚走到楼口就被两位客人给拦住了,欧阳局长把箱子往她手里一塞。

    “这是秦院士的一箱绝密资料,要寄放到你们家中,过几天秦院士回来时要用。你帮我们拿上去吧,我们有点急事就先走了。”

    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两人就迅速钻进了轿车,快速离去。

    直到车子在拐弯处消失不见了,婉月才回过神儿来,怎么能随便收人家的东西呢。还有,不是说要吃午饭的嘛,怎么说走就走了。可是事已至此,也没别的办法了,也只好硬着头皮拿回去再说了。

    刚一进门,杨教授就看见了婉月手里的箱子。

    “婉月,你……。”

    杨教授瞬间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禁苦笑摇头。也没有责怪婉月。

    “放到我卧室里去吧。”

    她打定了主意,这些钱坚决不能动,一定要等儿子回来再做处理。

    她对于今天的事有着自己的理解,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要不然不会有人来登门拜访的。看起来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儿子的朋友,分明是在执行公务嘛。但她没有揭穿此事,既然他们不想说,追问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老人不禁有了一丝的担心。杨教授的一生饱经风霜,曾经历过好几次的重大打击,包括母亲早逝,丈夫少亡,独立抚养一双儿女。多年来培养出了自强坚毅的性格,很多事都不萦于怀。但唯独在儿子身上却是截然不同。

    其实她几天以来早就有所察觉,这些日子她曾经不止一次地与儿子联系,因为本来说好的,早就该回来了,却迟迟不归。接电话的人却是支支吾吾,一会儿说在开会,一会儿说在做汇报,但听上去显然都是借口。她急于见到儿子其实不为别的,还是相对象的事,人家姑娘也老大不小了,介绍对象的也不只一个,她能不着急嘛。

    说是重要任务,副总理主抓,还可能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她不禁心里暗笑,哪有这么大的事情,领导就是爱夸张。可是一想到是副总理亲自上阵,那事情一定还是小不,她的担心不禁又加重了一分。

    其实她对秦川很是放心,她知道儿子虽然执着却不莽撞,什么事情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一直都是识大体、顾大局,为大家、舍小家。一提到舍小家,就又想到了儿子的婚事,哎,又得拖一段时间了,这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是天下做母亲的永远的心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能时空(十六~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