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274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15年前,听音乐经常被作为一项专门的内容消费,人们打开录音机、CD机,插入唱片,听着歌声品味歌词,有时思想很深刻,甚至带有仪式感。但这15年来,每个人都被置身于多媒体环境之中,生活节奏提速,视频+社交当道,人们的有限时间已被瓜分完毕,音乐不断偏向于作为一种伴随式背景存在,嵌入特定的场景发挥其价值,简单易学、短链条、低门槛是场景对内容的要求。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魏川
责任编辑 | 陈斌
“好歌越来越少(好听的新歌越来越少)”,这个观点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想到过,如果做个投票统计,支持者必然占压倒性优势。
一位朋友向我阐释他的论据:他前几天去KTV唱歌,点歌系统热歌榜的前几名分别是:《十年》《突然的自我》《大海》《我的好兄弟》《我只在乎你》《朋友》《后来》……分别面世于2003年、2003年、1992年、2011年、1986年、1997年和1999年。
最老的距今已有33年历史,最新的也已诞生8年。朋友感慨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依旧爱唱这些老歌,为什么?因为新歌不好听。”我条件反射地反驳他:“现在年轻人谁还K歌?只有中老年人。”空气瞬间凝固,场面十分尴尬。
我说得未必准确,但此中存在的“观察者偏差”的确易被忽视。你觉得“好歌越来越少”,可能只是“你觉得”而已,多跟90后、00后聊聊,他们或许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观点。
流行音乐具有显著的“记忆标签”功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共同回忆,那些最能打动你的旋律,晚辈听后可能心如止水、毫无波澜。“什么是好歌”,这是先决性问题,却很难有标准答案,我们不妨依据大数据,锁定那些最受欢迎的歌。
根据国内几大数字音乐平台的统计数据,近五年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大致是这些:
2018年:《体面》《沙漠骆驼》《一百万个可能》《卡路里》《学猫叫》《生僻字》……
2017年:《刚好遇见你》《凉凉》《我们不一样》《远走高飞》《三生三世》《追光者》……
2016年:《告白气球》《成都》《演员》《走着走着就散了》《没有你陪伴真的好孤独》……
2015年:《李白》《小苹果》《匆匆那年》《南山南》《算什么男人》《模特》《一次就好》……
2014年:《小苹果》《泡沫》《时间都去哪儿了》《青春修炼手册》《平凡之路》《爸爸去哪儿》《夜空中最亮的星》……
即便按照文艺青年的标准,广大网友最喜闻乐见的歌曲中,文艺范儿的好歌也着实不少:《体面》《追光者》《成都》《匆匆那年》《南山南》《时间都去哪儿了》《平凡之路》《夜空中最亮的星》。
同时不难发现,流行歌曲口水化趋势显著,且有继续强化的趋势,2018年最受欢迎的歌曲中,文艺青年不屑的“洗脑口水歌”几乎霸榜:《沙漠骆驼》《卡路里》《一百万个可能》《学猫叫》《生僻字》。
然而,以《小苹果》为代表的“洗脑口水歌”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吗?这类曲风往前可以追溯到《纤夫的爱》(1989年)《大花轿》(1995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是公认的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巅锋,佳作频出,各大榜单均被学院派作品霸占,即便如此,《东北人都是活雷锋》(2001年)、《老鼠爱大米》(2004年)、《两只蝴蝶》(2004年)、《嘻唰唰》(2005年)、《吉祥三宝》(2005年)等公认的“口水洗脑歌”仍冲进了榜单靠前位置。
2004-2005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两年,无论走到哪里,耳朵都躲不开《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嘻唰唰》和《吉祥三宝》,这种直观感受的背后,是一场汹涌澎湃的数字化变革。那期间,中国网民数量突破1亿大关,互联网开始迅速成为年轻人最重要的传播场域。
因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流行音乐率先启动数字化转型,实体唱片销量节节下滑,音乐网站成为年轻人搜听、下载音乐的主要渠道,70后80后音乐听众完成数字化迁徙,90后则是数字音乐王国里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音乐的数字化转型倒逼音乐业态重塑,行业长期赖以生存的唱片售卖模式被颠覆,盗版变得轻而易举,侵权后果裂变式扩大,音乐人权益无保障,维权成本高昂,创作积极性大受打击。
即便是正规平台,基本策略也是免费,平台烧钱圈用户,教育用户固化习惯,使之形成路径依赖;网友享受数字音乐野蛮生长带来的红利,只索取不回馈,旧的业态被推翻,新的业态尚未确立,深层次的行业升级蓄势待发。一边博弈,一边探索,一边调整,多年以后,音乐行业终于找到了新的平衡态。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发布的《2018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达3470.94亿元,其中,音乐图书与音像产业总规模仅为11.17亿元,占0.3%,若剔除音乐图书仅计音像产业,则占比更低。
同比增速最快的业务是三项:专业音响(519.3亿元)、音乐演出(176.85亿元)、数字音乐(580.6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2.2%、10.5%和9.7%。数字音乐市场高度集中,腾讯系独占市场份额超过七成,这种格局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但对产业链各环节的话语权均衡构成了潜在威胁。
付费模式正被广泛接受,成为音乐行业新常态,顶流歌手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周杰伦今年9月16日发布单曲《说好不哭》,单价3元,销量轻松破千万,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赚钱比他年轻时卖实体唱片轻松多了。但世间只有一个周杰伦,他靠作品打下江湖地位,付费模式是粉丝经济的天然盟友,作品能卖钱,但未必是好作品。
另一方面,“线上走红、线下走穴”成为音乐创唱团队最重要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新奇,早在15年前就已初具规模。搜听下载杨臣刚、庞龙的《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无需付费,但他俩照样活得滋润,因为越多的人免费听,就有越多的人认识他们,就有越多的商家以更高的价格请他们走穴、代言。
这种模式的登峰造极者是“凤凰传奇”组合,这对青年男女出身草根,通过选秀节目家喻户晓,从此刮起“最炫民族风”,所向披靡,常年走南闯北,据说仅靠走穴演出,年创收破亿元。别戴着有色眼镜看凤凰传奇,听听他俩的《将进酒》,他们用实力告诉你什么是阳春白雪、雅俗共赏。
凤凰传奇的作品也常被指摘“口水洗脑”,“哟哟哟”“留下来”的确深入大众的脑海挥之不去,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时隔15年,音乐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15年前,听音乐经常被作为一项专门的内容消费,人们打开录音机、CD机,插入唱片,听着歌声品味歌词,有时思想很深刻,甚至带有仪式感。但这15年来,每个人都被置身于多媒体环境之中,生活节奏提速,视频+社交当道,人们的有限时间已被瓜分完毕,音乐不断偏向于作为一种伴随式背景存在,嵌入特定的场景发挥其价值,简单易学、短链条、低门槛是场景对内容的要求。
年轻人唱着《学猫叫》卖萌发抖音,健身前听一首《卡路里》给自己加油打气。大爷大妈爱听“凤凰传奇”,他俩就是广场舞界的天皇巨星。司机开车犯困时,就听《沙漠骆驼》,立马嗨得飞起。《凉凉》这首歌,曲风传统,短短两个字的歌名被网友赋予的独特内涵,远比词曲影响力更大……
无论好坏,内容从来都是场景和技术的结果,适配场景和技术环境而存在。古人言简意赅、浓缩精华,不是他们真的话少水平高,很重要的原因是龟壳少、纸张贵、刻字写字累,他们私底下可能也是高晓松式的话痨。
李白若生在现在,大概也就是个粉丝不超过500万(含僵尸粉)的微博大V,凤凰传奇演唱他的《将进酒》,将给他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