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

兜兜转转十余年,阿里终于圆梦香港。此番双方再续前缘,不仅是阿里未雨绸缪,更有利于提升香港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1张图片

图/视觉中国


文 |《财经》记者 王颖 张欣培 管艺雯 特约记者 杨柳

编辑 | 陆玲 宋玮


“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一定会回香港!”5年前,阿里巴巴纽交所敲钟时许下的承诺实现了。


11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重返港交所主板,股票代码9988,上市首日高开6.25%,报187港元。截至发稿,市值已达4万亿港元,超越腾讯32573亿港元,成港股第一大市值公司。


阿里巴巴周一于纽交所收涨1.96%,报190.45美元,最新市值4972亿美元。它也成为了首个同时在港交所和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这对于刚过完20岁生日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此次,阿里巴巴全数使用7500万股普通股新股的超额配股权,以发行价每股176港元计算,总募集资金额达1012亿港元,成为9年来港股市场上规模最大的IPO,也是成为港股历史上第三大新股,仅次于友邦保险、工商银行。


上市首日,港交所即将阿里巴巴纳入可卖空的证券名单,并同步推出阿里巴巴4款期货合约和6款期权合约,期货合约乘数和期权合约规模均为500股。券商也同步推出阿里巴巴股份相关的衍生权证,上市当天共有17只阿里巴巴窝轮上市。


“感谢香港、感谢港交所过去的创新、改革,使得阿里巴巴五年前的遗憾现在得以实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张勇在上市仪式上表示,回到香港上市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无论是称霸港股多年的腾讯,还是刚刚上市的阿里巴巴,优质龙头企业供给的增加,将显著带来港股交易量的增加,香港股市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并有望引领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上市。


从投资者的角度,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也令其参与投资的门槛大幅降低,只需拥有港股账户即可。若日后阿里被纳入港股通,交易门槛则有望进一步降低。


市值已超4万亿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2张图片

五年前,阿里巴巴曾无奈远赴美国上市,如今终如愿重返。图/视觉中国


上午9:30,阿里巴巴集团(09988.HK)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187港元。截止发稿,阿里巴巴涨幅为6.8%,报188港元。对于阿里巴巴股价的未来走势,香港资深金融专家、博大资本总裁温天纳表示:“阿里巴巴招股情况理想,未来股价受内地经济及企业基本面影响较大。


截至发稿,阿里巴巴总市值超过4万亿港元,超越此前港股市值之王腾讯控股,后者目前市值约为3.27万亿港元。


上市仪式现场,阿里巴巴邀请了10位来自全球四大洲八个国家的客户代表和合作伙伴,共同敲响上市钟声。他们中间有新加坡电商创业者、土耳其母婴电商创始人、马来西亚智能农业系统工程师、中国物流分拣师等等。


这一幕似曾相识,五年前纽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同样将8张陌生的面孔推向台前,他们都是来自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参与者。不同之处在于,从主要来自电商、来自中国内地的客户,到来自全球、各行各业的伙伴,体现了阿里巴巴的国际化。


值得关注的是,马云本人并未现身上市现场,而是通过视频亮相。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张勇和执行副董事长蔡崇信等人出席。另外,港交所主席史美伦、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等都来到现场。


张勇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阿里巴巴的20周年,在20岁生日之际,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回家——回到香港上市。他同时表示了对港交所的感谢,“是香港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们五年前错过的遗憾,今天得以实现。”。


张勇表示,香港上市是年轻的阿里面向未来的一个新起点。阿里巴巴即将开启创造未来的一段新旅程。

根据披露,阿里巴巴本次全球发售项下发售股份为5亿股,可额外发行最多7500万股普通股新股的超额配股权。实际上,在此前认购阶段,无论是在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之间,都受到了追捧。


散户认购十分踊跃。香港发售部分获认购共5.3亿股,超购倍数约42.44倍,由此触发回拨机制,由原来的2.5%上调至10%。最终公开发售数目为5000万股,占发售股份总数的约10%(于任何超额配股权获行使前)。昨日阿里巴巴公布配售及中签结果,投资者参与数量近20万户,一手中签率80%,买5手稳中1手。


机构投资者方面,国际发售同样获超额认购,认购提前半天结束,最终发售股份数目为4.5亿股,相当于发售股份总数的约90%。


按照阿里巴巴发行价176港元,若超额配股权全部行使,阿里巴巴最多可募集资金1012亿港元,若未行使,募集资金金额为880亿港元。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驱动用户增长及提升参与度、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持续创新三个战略方向。


在招股书的致股东信中,张勇重申了在阿里20周年年会上定下的战略目标: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和帮助1000万中小企业盈利。为达到这个目标,阿里巴巴将坚定地推进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战略。


从财务及运营数据上看,阿里巴巴2019年三季度收入增长40%至人民币1190亿元(约166.51亿美元)。零售商业业务及阿里云收入增长是主要驱动力,包括淘宝、天猫在内的中国零售市场移动月活跃用户达7.85亿,比上季度劲增3000万,年度活跃消费者达6.93亿。


2019年三季度,阿里巴巴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25.4亿元(约1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1%,主要受蚂蚁金服33%股份交割确认的692亿元一次性收益影响。若不考虑这部分收益,Non-GAAP净利润(非美国会计准则净利润)为327.5亿元,增幅40%。


与港交所再续前缘


这不是阿里第一次与港交所打交道。事实上,阿里如今的荣归故里,与七年前的黯然离场形成了强烈对比。


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首次上市即选择香港,市值一度达到1996亿港元,市盈率超300倍,成为当年“港股新股王”。


此后,股价一路高涨,最高达到了41.8港元/股,市值一度高达1996亿港元。然而不幸的是,不到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袭来。阿里巴巴股价一路下滑,跌破发行价,最低跌至3.46港元/股。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实行了私有化退市,黯然告别港交所。


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首次谋求整体上市时,香港依旧是阿里巴巴的第一选择。但彼时香港不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港交所还表示“做出最适合香港、最有利于香港的决定”。


为此,阿里巴巴与港交所方面有过多次接触和沟通,但最终未能说服港交所改变上市规则。


无奈之下,阿里巴巴不得不放弃香港,远赴美国。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挂牌交易。发行价68美元/股,融资218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上市首日大涨38.07%,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市值第二大互联网公司。截至11月21日,阿里美股184.86美元/股,总市值4826.41亿美元。


即便赴美上市,马云仍对香港念念不忘。在赴美上市的第一天,马云就承诺,“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还会回来。


香港错失阿里巴巴后,从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到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无一不在反复表达,错过阿里巴巴是香港金融市场的巨大损失。


痛失阿里巴巴成为港交所25年来最大改革的导火索。2018年4月港交所发布IPO新规,解除对同股不同权公司的限制,并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内地互联网企业赴港上市潮由此开启,小米和美团点评相继登陆港交所。因此,阿里巴巴回港上市可谓水到渠成。


2018年1月,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与马云对话,表达了香港渴望“拥抱”阿里巴巴的心愿,马云当场回应称,“一定会认真考虑香港市场。”2019年5月,李小加喊话欢迎阿里巴巴回归。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3张图片


在距离马云卸任还有两个月时,阿里巴巴股东年度会议通过普通股“一拆八”方案,此举被视作为回港上市铺路。


如今,一切尘埃落定。阔别七年后,马云终于如愿重返港交所。


在香港交易所现场,张勇表示,感谢香港,感谢港交所,因为过去几年香港的创新,香港资本市场的改革,使阿里巴巴在5年前错过的遗憾今天能够得以实现。


“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日子,阿里巴巴是中国伟大的公司之一,终于在5年后回到香港,非常感恩阿里巴巴多年后回家了,香港非常困难的时候仍然回来,心里感到欣慰。阿里回归了,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创造出新的美好图画。李小加表示。


阿里返港的多赢格局


曾经的巨无霸如今依然如此。截至2019年9月30日,阿里巴巴在手现金高达2342亿元,创历史新高。2019年半年报(4月1日至9月30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2339.1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46亿元,同比增长228%。


那么,已经不差钱的阿里,为何选择重启上市之路?


《财经》记者获悉,在阿里巴巴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表示,考虑在香港上市已经有一段时间。并称香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希望本次上市可以让更多来自亚洲各地的用户,以及集团数字经济体的参与者,能够投资并分享到阿里巴巴今天的成长。


前提是港交所为阿里的回归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港交所创造了条件。2018年4月,港交所进行了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不再纠结‘同股不同权’。”太平金控·太平证券(香港)研究部主管陈羡明表示。


此次回归,究竟可以给阿里巴巴带来什么?东兴证券表示,阿里巴巴在港股上市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减少对于美国市场的依赖;内地资金拥有合法渠道投资阿里,可以提振阿里巴巴估值。


“阿里巴巴在融资上并没有迫切的需要,香港上市是未雨绸缪,未来在新业务的投资收购上可以更从容。”有券商研究员透露,“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曾有传言称,白宫正考虑将中概股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除牌。


有市场人士认为,在当前中美关系的大环境下,阿里巴巴选择在香港第二上市,也是“买保险”,以免今后在纽交所上市地位受到影响。不过,随着中美贸易谈判出现积极进展,短期内出现这一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并不是出于纯粹的商业动机,更多是为内地背景的资金提供参与投资阿里巴巴的通道。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向记者表示,阿里巴巴的回归,也可以让港交所在内外部压力下,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实际上,阿里巴巴的回归,创造了多赢局面。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在资金充裕之时进入资本市场二次融资,令其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资金,为业务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有利于实施全球化战略,建立庞大的阿里帝国。


“在香港上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因为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投资者,多地上市能扩大股东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公司在不同地区的知名度,以及推动产品推广。”陈羡明认为。


另一方面,在香港上市,其股份将能够与纽交所上市的存托股相互转换,投资者可以在纽约和香港两地交易。“由于中美之间的时区差异,阿里的股票可以在纽交所闭市后继续在港交所交易,提高股份流动性。”陈羡明指出。


对于港交所来说,阿里巴巴此时回归,也给疲弱的资本市场带来亟须的信心支持,进一步增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今年8月以来,受内外环境影响,港股疲弱,IPO市场近乎停摆,整个8月仅有1宗小规模IPO,较7月(17宗IPO)急剧缩水。9月底,百威亚太重启IPO,资本市场开始初现复苏迹象。


“对于港交所来说,阿里成功上市,将来香港股市也增加了大型科技股的份额。”陈羡明认为。


此外,港股一直以来被诟病缺乏流动性,阿里巴巴上市可以带来港股交易量的增加,并激发市场活力。过去港股市值前50基本都是金融与地产的天下(腾讯例外),如今的香港需要新经济的血液,接入“科技”与“互联网”的基因。


目前香港资本市场已经有了腾讯、小米、美团点评等科技互联网公司。温天纳认为,以往投资者在投资科技股时,只有腾讯作为标杆,阿里赴港上市后,也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阿里巴巴的顺利回归,有望引领更多像京东、百度、网易等互联网龙头公司回港上市,进一步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若日后阿里巴巴进入港股通,交易门槛有望进一步降低。此前,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小米和美团成为首批进入港股通的新经济股。


天风证券海外预计,阿里最快或可于上市约六个月后纳入港股通。根据新修订的“同股不同权”纳入规则,鉴于阿里应可满足日均市值不低于200亿港元和总成交额不低于60亿港元的要求,则只需要上市满6个月及20个港股交易日后可纳入港股通。


不过,与小米、美团略有不同,阿里巴巴此次属于第二上市。“目前上交所、深交所均未对‘第二上市’公司做出纳入港股通的相关解读和办法修订,也未有‘第二上市’公司纳入先例。”阿里纳入港股通仍存在不确定性。


新一代的港股之王?


随着阿里巴巴回归港股,阿里和腾讯两家互联网巨头将会在同一个资本市场角力。阿里和腾讯从不同的赛道出发,走出了不同的成功之路。在港交所这一平台下,两家巨头不得不开展正面竞争。


按照首日上市交易情况,阿里巴巴已经替代腾讯,成为新一代的“港股之王”。


目前的中国互联网世界已经基本稳定,形成“两超七强”的头部格局,包括市值4000多亿美元的阿里和腾讯两大超级巨头公司,以及市值/估值在几百亿美元的百度、京东、美团、字节跳动、滴滴、拼多多、网易七家公司。


随着阿里在香港上市,王不见王的时代结束,阿里和腾讯在港股市场将进入正面对峙局面,这将加剧“两超”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后续竞争也会愈演愈烈。


谈及二者差异,西南证券表示,阿里是B端赋能性格,腾讯是C端流量性格。阿里是基于其核心电商业务淘宝和天猫,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平台导流业务蚂蚁金服。腾讯则是基于核心社交网络QQ和微信,通过吸引大量流量并产生极强的网络效应,进而发展出流量变现的游戏广告和大文娱业务。


在阿里的业务版图中,其营收板块主要分为核心商业、云计算、数字娱乐以及创新业务四大板块,近三年来,阿里的核心商业业务在总营收的占比几乎一直保持在85%上下,与另外三大业务拉开了明显差距。在刚刚过去的天猫双11购物节,成交额再次打破往年纪录,实现成交额达2684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25.7%。


腾讯则主要分为游戏收入为主的增值服务、网络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三大营收板块,2018年之前,游戏收入一直在腾讯总营收中占比超过四成,2018年受游戏版号阴霾,腾讯游戏业务失速,营收占比下降至29%。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4张图片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5张图片


阿里的核心商业业务是目前唯一实现盈利的板块,作为支撑业务持续为另外三大板块输血,核心商业业务还在快速增长中,拉动阿里整体营收稳步往前走;而腾讯的核心游戏业务营收占比持续减少,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作为第二大收入比重业务,占比跃升至27.6%,一涨一跌之间,意味着腾讯仍处在营收结构的调整期。


比较阿里和腾讯,阿里的业绩确定性更强,整体业务“稳中有增”,五年前阿里定下的“到2020财年平台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张勇在阿里20周年年会上明确表示“这个数字已经毫无悬念”,而在接下来的五年,阿里计划要服务全球超过10亿消费者,创造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消费规模。


作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两家公司,阿里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电商公司,而腾讯也不只是一家做游戏和社交的公司,双方在云计算、金融科技上正面竞争,更重要的是,双方通过投资,业务触角不断延长交错至对方的主营业务,在电商、本地生活、数字娱乐等领域带来旗鼓不息的战争。


在阿里的核心商业业务上,腾讯通过投资正对阿里形成“围攻”之势——腾讯持股拼多多16.9%,是其第二大股东;持股京东17.8%,是其第一大股东;持股美团点评18.2%,是其第一大股东;持股唯品会8.7%,是其第二大股东——这几家“腾讯系”公司都拥有微信“九宫格”的流量入口,获得腾讯海量的流量导入和支持。


富途证券研究员李辰表示,腾讯是交给合作伙伴去做,并输出自己的核心资源——流量,而阿里基本上是亲自上阵,依靠自己强大组织能力把业务整合起来。


阿里的外忧不容小觑,目前阿里最主要的两大竞争对手——美团和拼多多今年表现优异,两家公司都已经成长为多元素复杂生态体系,不可能再被打倒,拥有自己的增长曲线且增速都超过阿里,阿里的核心商业业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面对这两家公司的竞争。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葛寿净指出,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伴随着用户黏性的提升以及下沉市场的发展,龙头地位较为稳固。


与此同时,阿里也在积极开拓新零售领域,例如盒马鲜生等,这些是阿里的重要增长引擎。


云计算是阿里和腾讯接下来的战略重点,两家公司在云上的路径不同,阿里聚焦、腾讯覆盖广泛,两种路径没有优劣,“5G+IOT+AI+大数据”是互联网下一个十年的技术根基,云计算是其基础,在这一战场的胜利,决定了阿里和腾讯谁将更有机会主导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方向。


“云计算是未来最大的看点,无论从成本上还是效率上,云业务都会远远超过中小企业自己去购买服务器、本地部署软件,以后云业务会成为像水和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李辰称。


从2018年三季度开始,阿里云营收的占比开始超过数字娱乐,成为阿里的第二大营收板块,2019年三季度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计算业务当季营收93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8%,同比增长了64%。


而腾讯在2019年三季度财报中,首次披露其云计算业务的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长80%至47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营收91亿元的一半,且该季度腾讯云营收增速超过阿里云。


不过,阿里云目前仍是亚太云计算市场份额的王者。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8年阿里云在亚太市场处于第一位,市场份额为19.6%,超过亚马逊和微软在亚太市场的总和,而腾讯云尚未进入该地区前五。


在阿里的发展三大战略中,除了内需、云计算大数据外,全球化也至关重要。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除了下沉市场,东南亚和印度是获取新用户的最佳市场,能够帮助其进一步释放营收的增长空间。


在东南亚和印度,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语言等多元化的挑战,阿里和腾讯很难采取“自己做”的方式,都采取了投资的方式。


阿里正持续投入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和Tokopedia,并通过投资扩大其支付用户规模;印度市场,阿里和蚂蚁也加大对印度第一大移动支付公司Paytm的投资,并以其为核心展开一系列布局。


腾讯的投资则非常广泛,在印度其投资项目主要包括打车平台Ola、外卖平台Swiggy,此外在电商、社交、教育、游戏文娱、旅游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腾讯在东南亚的重要投资项目是在线娱乐平台Sea,后者旗下的电商平台Shopee与阿里控股的电商平台Lazada之间的竞争正针锋相对,此外,腾讯在一年内两次参与投资了印尼最大打车平台Go-Jek。


“阿里在海外的投资有明确的战略目的,投资之前它会想清楚自己的业务怎么走;腾讯因为在海外没有微信的流量支持,更像一个财务投资方的角色。一位投资机构合伙人向《财经》记者这样描述阿里和腾讯在东南亚和印度的投资风格。


在李辰看来,先发优势、生态体系和组织能力这三点,是阿里的护城河。除了购物,阿里还提供了金融、物流等其他场景的服务,增大用户黏性的同时,沉淀了海量的数据,从而在未来实现精准识别和服务消费者。从组织能力上讲,阿里打造出的合伙人制度,不仅巩固了管理团队对公司的掌控,也打通了管理人员的上升通道。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在以电商和本地生活为核心的内需领域、云计算领域和全球市场,阿里和腾讯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财经》记者周源对此文亦有贡献)



推荐阅读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6张图片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7张图片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8张图片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9张图片


责编| 蒋丽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10张图片

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_第1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里返港市值4万亿,正面角力腾讯,重构港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