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心非的用户
Sony准备退出Boomboxes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黑色还是黄色。
经过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
会议之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
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人为什么会口是心非?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处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如果我不是在公开的角色中,或特定的场景下,我回家自己看影片、选产品,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
不要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好销售和好产品经理的区别
体会个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言辞所迷惑,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只有做到这些,才有了做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开端。
好销售擅长打破防御,因为任何一个人对销售人员一定是防御的。
而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一个产品没有表情,没哟声音,甚至不能让用户注视一会儿。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因为意识即防御。
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一个不会说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解戒备的机会。
对用户防御的态度和敏感度,也是一个好销售和好产品经理的区别。
一个好的销售,是有攻击性的,他的工作就是要突破别人的防御,他们非常懂得在与人直接沟通的过程中,适当地给对方压力,抓住对方意识与潜意识的抓手,说服对方。
产品是被动的艺术
优秀的产品经理退到网络背后,根据数据看到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潜意识流露而做出的自然选择。他们对用户的行为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地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响应和持续地服务。
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有志于做产品的人一定要花时间去研究潜意识。
潜意识里存在的东西,是什么时候被放进我们的潜意识中的?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你童年的时候。
那时候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建立意识和防御去辨别。这时的观念就会直接进入潜意识,成为你最内在的感知、你本能情绪的一部分。
所以为什说要了解一个人,需要了解他的童年。想了解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最好是了解他童年时与亲近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几乎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模式。
另外一种情况,是催眠。
“催眠”这个词其实是来自一个德语词汇,本意是“绕过防御”。
但是让中国人一翻译,就搞得很玄乎。
催眠怎么做呢?本质就是绕过防御。讲催眠的书有一大堆,做产品的人应该系统地学学。
微笑是一种催眠,因为它会让你放下防御。
重复,是非常重要的催眠,这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
李开复将,重要的话要讲30遍。
雷军是个催眠大师。经常听说他劝人,能劝8个小时、10个小时。从心理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催眠策略。这么高强度的疲劳战术,对方总有意识松懈的时候,只要一松懈,重复的想法瞬间就被植入他的潜意识中了。
大家都说雷军给人刷ROM的能力很强。
“送礼要送脑白金”,这种持续重复的广告也是催眠。一些社会观念无孔不入的传播也是催眠。
如果我们有共同的童年,曾经在同一个单位里,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被反复灌输的一些观念,其实我们就被共同催眠了。
我们会有相似的观念,被类似的观念束缚,有了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
比如湖南人有湖南人的样子,东北人有东北人的样子。
从公司来讲,联想人有联想人的样子,腾讯人有腾讯人的特征,阿里人的特点又和这两家公司的人不一样。
如果你为一个集体做产品,需要研究集体人格。
与人交往,或者做一个产品让别人用,怎么能够突破防御,让对方接受你,说服别人、驱动别人,其实都是一回事。
人做一个动作,也许是意识判断,但是70%都是潜意识的选择。
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地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
小米手机重复性价比的宣传口径,是一个基于意识判断的沟通策略。
但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
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主观愿望过强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