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时间颗粒度”。

今天听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时间颗粒度。

所谓时间颗粒度,是指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具体单位。

借用一下文中的两个例子。

2016年12月,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你一定在朋友圈看到过。从早上4:00起床,到晚上19:10回办公室,中间安排了健身、出差、会面等等事项,一丝不苟、井井有条。

他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

2002年,比尔盖茨到访中国。为了计算从电梯口到会议室要走多少步,花多少秒,工作人员一遍遍的测量。盖茨与重要客人的握手、拍照、签字同样精确到分秒,令人乍舌。

而他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

显然,哪怕是只是一个普通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有的人是一小时,有的人是半天,有的人是一天甚至更长。


了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我想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是从他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正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是不同的,所以有人会因为迟到而生气,有人总是花钱买服务,有人讨厌在商场促销时购物,有人竟然花一天时间葛优躺。

那么,对于这些人的“不近人情”或是“难以理解”,你就懂得了,这只是他们的时间颗粒度和你不一样。

有了理解,才会尊重。

故而,“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这样的话,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也同样,对那些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我们、陪伴我们的人,我们应当心怀感恩。

第二,是从职业化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在这里,我们不发散思维。仅仅只讨论职业生涯中,时间颗粒度的价值。

显而易见,时间颗粒度越小,人生的密度越大。当你的时间颗粒度越来越小,恭喜你,你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提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当前的水平。怎么知道呢?

作者给的方法,是看一个人约别人开会的时间。一开就是半天会,那时间颗粒度就是半天;会议按小时计算,那时间颗粒度就是一小时。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约人开会。我认为普通人可以用“你允许自己迟到多长时间”来衡量。

你是不是已经在假设了呢?

第三,如何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有时间观,就必须配合方法论。

关于如何提升,作者也给出了建议,即将所有行程安排都在日历中进行记录。

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个建议给得太粗犷。

作为一般的工作者,结合自己的目标,合理安排每一天的计划,岂不是更接地气?

当然,如果能够细化到具体的时间点,就更加有效了。


从小就被教育,要守时,要珍惜时间。

道理是没错的,只是太过空洞。既没有告知原因,更没有提供方法。

但“时间颗粒度”这个概念,很好的弥补了这两个缺陷,真是令人欣喜。

新的一年,新的每一天,愿你我都能恪守时间。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议“时间颗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