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历史是客观的,而记录历史者是主观的,同一段历史,因记述者的身份不同,就会造成角度不同,以致这段历史给同一读者,却有不同的感受。如由日本历史学家檀上宽,所著的《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读《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国史之中,记录的历代君王,集大成者,莫过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尤以“天可汗”唐太宗为甚。只是,其得国却有瑕疵——杀兄屠弟囚父,与中国传统的“孝悌”二字,相差甚远,或许正为此,得位之后,太宗皇帝更要百倍努力,用千秋功业证明自己。作为后来者,历史中也有一位,得国不正,以唐太宗为目标,要用超越前代的功业,证明自己才是钦定的更合适的继承人。他就是明代第二位或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

当然这是中国历史学者的观点,而檀上宽却认为永乐帝并非是太宗皇帝的信徒,其刻意追求与超越的是元世祖忽必烈。

作为横亘欧亚大陆,中国历史上最大疆域统治者的忽必烈,“四海内外莫不臣服”的盛世,正是得位不正的永乐皇帝所向往。在对蒙古、安南动武的同时,加强外交,设置奴儿干都司,强化对西藏的统治,完善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永乐帝在位期间,明朝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而朝贡国激增,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个。菲律宾、马六甲、所罗门等国的国王亲自到紫禁城,朝见永乐帝。

以中国式伦理为核心,记录在儒家经典中的,体现中国世界观的“五服图”,在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的框架,于永乐一朝得到了完善,并最终完成。

读《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五服图,就是将天子恩泽所及的地域,以天子为中心,用同心方框划分出来的五个范围,也就是以对天子的臣服程度划分出的五个区域的概念图。其关键就在于:天下的中心,就是受天命的天子所统治的中华世界,除此之外的同心方框就是夷狄世界,“华”与“夷”之间存在明确的差异,而维系、沟通华夷之间联系的,就是被天子德化感召的夷狄对中华的朝贡关系。而且,从中华思想的伦理角度说,华与夷并非一成不变,若中华子民丧失中华礼义,则与夷无异;若夷狄被中华礼义同化,则会成为中华子民。

作为华夷秩序的统治者,永乐帝一边用海禁—朝贡体制,来规范这一秩序,即周边诸国想要与中国进行商贸往来,就必须要置身于明朝制定的华夷秩序框架,受其规范。明朝禁止民间的海外交流,而将其限定在国家间的朝贡贸易当中,以便与周边诸国,建立起以大明王朝为中心的国际性政治经济秩序。

同时使用武力,打击敢于挑战顺逆之理者,以维护华夷秩序。如“出兵安南”、“北征蒙古”。

读《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随着永乐帝病死于最后一次,远征大漠的归途中,他统合华夷秩序的最后一个目标,即要将唯一没有被统合到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框架中的蒙古纳入明朝版图,完成中华“世界体系”的梦想,最终未能全部实现。

这一理想,被百年后,以夷入华的满清统治者们所继承,才有乾隆帝所谓的“十大武功”,金瓯一统。

作为岛国日本,对于身边巨无霸中国的研究,可谓精细,从漫画三国,到明清,事无巨细,据说当年侵华战争时,日本侵略军手中的中国地图,连乡间小道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反观我们,近百年来,也不过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戴季陶的《日本论》等寥寥数本,而且有几人研读?!甚至西人的《菊与刀》,也远超它们。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如此,百年之辱,方不会重演。孙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此,方不白读这本日本人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