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评选由一汽-大众奥迪赞助
《人物》携手一汽-大众奥迪,与引领
未来之路的人一起前行
年度体育人物 郎平
获选理由
因为她带领中国女排12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更让「女排精神」不再仅仅是苦大仇深式的拼搏,而是拥有了科学、专业以及国际化等新的时代含义。
文|王晶晶
采访|王晶晶 卢安琪 李婷婷
编辑|季艺
摄影|高远
视频|王瑾赵梓燕侯鑫强
《人物》2016「年度面孔」
获选人物视频合集
拍摄现场
拍摄时,摄影师突然端出一碗泡好的方便面,请郎平摆个pose。里约奥运会期间,郎平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偷吃泡面的视频,并俏皮地冲着镜头比出了一个「嘘」的手势:「别告诉队员,我不让她们吃方便面,我每天晚上吃方便面。没办法,一比赛吧,心情太紧张,所以吃点面条好。」这条微博还上了央视的新闻。如今,面对《人物》提供的这碗方便面,郎平说了句:「真香,快点拍啊,一会儿我就忍不住了。」
干净的欢乐
郎平女士最近在去欧洲旅行的飞机上断断续续看了大半本英文小说,她已经很久没有好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了,因为这3年来,她的时间都花在阅读比赛和阅读队员上。里约奥运会结束后,她终于拥有了一个久违的假期,和先生、姐姐一起去欧洲转了一圈,体重都增加了两公斤。
自从2016年8月21日女排夺得里约奥运会冠军以来,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的面孔就频繁出现在新闻、广告、电视节目和社交媒体中。用一位体育评论者的话说,女排的胜利带给人们一种久违的「竞技体育所制造的干净的欢乐」。女排决赛的那个上午,央视转播的收视率超过70%,是春晚的两倍。它成为这个夏天里,跨越阶层和行业的共同记忆。
实际上,出征里约之前,中国女排的队内目标只是一块奖牌,并未被给予夺冠期望。即便如此,奥运之旅的开局仍然非常不顺利,先是抽签被分进美国、塞尔维亚等强队云集的死亡之组,小组赛排名第四勉强出线后,又在四分之一决赛时遇到东道主巴西。
四分之一决赛那天上午,训练结束后,郎平罕见地把在场记者叫过来一起合影。她做好了打道回府的准备,已经让领队赖亚文查一下提前回北京的机票,并跟助理教练说,今天练完球全部拿走,如果输了,咱们就不会再回到这个场地训练了。
之前一天与远在北京的姐姐郎洪通电话时,郎平也透风说,可能马上就要回来了。「行,赶紧离开那鬼地方,回来我们好好度假去。」郎洪宽慰她。姐妹俩在电话里畅想着接下来去哪儿玩、去哪儿吃,没再聊比赛的事。但郎洪太了解妹妹了,「她肯定不会就此罢休。」
2013年,在排管中心的再三邀请下,郎平出任国家队主教练。那时的中国女排,已经沦为一支二流球队。郎平上任不到100天,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中连输泰国、韩国,获得了38年以来最差的第四名,被球迷嘲讽为「384」。在那之后,她全面启用新人,从各省征调队员,组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大国家队」。她对这支年轻的队伍充满耐心。
之前的小组赛0︰3输给塞尔维亚后,回到奥运村,郎平说晚上不吃饭了,要回房间抓紧时间研究录像。有的队员跑进郎平的房间痛哭,怨自己不争气,郎平还要做她们的思想工作。「当时就是觉得马上要找到问题,尽快地把运动员的心态,包括技术状态给调整过来,我知道那会儿我们还没调出来,所以我还是很耐心地在等。」里约奥运会结束3个多月后,郎平对《人物》记者回忆。
跟姐姐郎洪通完电话的第二天,郎平最终等到了那个转折时刻的到来。在人们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中国女排以15︰25的大比分先失一局,然后连扳两局,最终以3︰2战胜东道主巴西。此后,找到状态的中国女排接连战胜小组赛曾经输给对方的荷兰和塞尔维亚,时隔12年重新登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中国女排获得过3枚金牌。1984年,袁伟民率领的老女排是与振兴中华、国家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2004年,陈忠和执教的「黄金一代」伴随着队员的伤病登顶,随后在辉煌中谢幕。如果说乒乓球作为国球代表着中国体育不可阻挡的巅峰,那么女排则一直存在于中国人逆境重生的集体记忆中。2016年,郎平带领的这支队伍,让女排回归体育本身,不再只有苦大仇深式的拼搏、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而是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科学的方法以及专业的团队。
阅读比赛
排球是一项需要智慧的集体运动。郎平经常会提到一个词,阅读比赛——读懂对手意图,队员之间提前做出配合。这是她出任国家队主教练后,首先教给队员的。「高水平的运动员不是喊出来的,一定是他有高智商,有一定的这种分析问题,这种阅读能力,你不能所有的事情都教练领着你、拽着你,教练不可能完成你所有球场上的动作,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作为现代化运动员来讲更需要。」郎平说。
但很多队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有些不知所措。「咱们国家运动员从小没有人教她们」,一直帮助郎平打理日常事务的姐姐郎洪告诉《人物》记者,「比如说那9号特别厉害,但是她怎么厉害,她扣的什么球你接不起来,防不起来?她扣的是小斜线,那她什么情况下扣的小斜线,那是在她的球给了近网,但是给的远网她就不可能扣出这小斜线来;给的这个非常长的这个球,她一定是扣直线,不能在斜线那儿等着她,那你直线不就挨揍了嘛,所以像这种因果关系就是阅读比赛她们觉得我哪儿反应得过来啊,所以就是靠平时练嘛。」
一开始在训练馆,郎洪看得着急,「哎哟,就那费劲啊。你告诉她,她(对手)现在就要打直线了,她还往斜线那儿扑,那个直线『咣当、咣当』就那么砸我说哎呀,我这老太太上场打去,我都不会像她那么『傻』。」但是郎洪注意到,郎平不厌其烦,一遍一遍重复,「每一句话都得传递给队员一个信号,你要是像他们那个(别的教练),我估计队员早毛了爪,不知道怎么办了,那得骂死了。但是这边还是在耐心地,还是在跟她们说。」
郎平会在训练中随时提问。你给我讲一下,到了这轮你应该怎么打?我在副攻怎么打?主攻怎么打?接应怎么打?等队员一一说完,她再总结。郎平希望用这种方式培养队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比赛时暂停时间很短,教练不可能面面俱到,她们必须自己做出一些判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每天训练结束,队员们还要写训练日记。有人曾经反应,跟着郎导训练,身体上倒是能承受,但脑子实在太累了。
除了用自己的眼睛阅读,郎平也擅长借助外脑。上任国家队后,她借助了一款意大利的技术分析软件。以前的技术分析都是依靠教练人脑、手记,现在通过软件,可以瞬间计算出某个位置对手所有扣球的路线,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布置防守,改变进攻。软件是全英文的,戴着眼镜的助理教练袁灵犀学会了这套软件并且运用到实战中。实际上,早在恒大女排执教时,郎平就为球队引进过一名土耳其的技术统计人员,当时就有人预言此举很可能会带动中国排球科研的进步。
这是郎平第二次执教中国国家队。1995年,她同样临危受命,回国出任主教练,当时的中国女排早已告别了「五连冠」时代,连亚洲冠军都不是,仅用一年多时间,她带领中国女排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银牌,并且为中国女排留下了助理教练陈忠和、二线队员冯坤等财富,成为日后女排「黄金一代」的重要角色。
2005年,郎平出任美国国家队主教练,当时美国队世界排名第八,起点很低,她用3年的时间让这支队伍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银牌。「郎平相当擅长在比赛时做决定,她了解比赛的节奏,知道怎样组队最强,能很好地决定该说什么,何时换替补,首发队员是谁。她也相当聪明,富有勇气,在奥运会一开始就给了年轻队员很多上场机会,让她们积累经验。」美国国家队前自由人妮可·戴维斯对《人物》记者说,「她总会问我们对当前情况的想法,让人有种对训练过程的控制感和主动权,这样很棒。」
20多年前第一次回国执教国家队时,郎平曾说,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也是一个军事家。如今,她更愿意换一种轻松的比喻,就像女儿小时候玩的拼图。里约奥运会半决赛对阵荷兰,郎平把12名队员全部用上,这在排球比赛中十分罕见。郎平明白节奏对于一个球队的重要性,她的换人和暂停很多时候就是在改变场上的节奏。央视特约解说员冯坤赞叹:「郎导这种感觉非常的好,有的时候她能比别人要感觉得早,有很多感觉也不是确实能说出来的,但是郎导知道这个球得这么办。」
「就是我教练也得阅读比赛,阅读对方,然后阅读我们运动员的发挥情况。」郎平说,「每一个轮次,哪些轮次我们相对弱,可能碰上它的强者,这时我怎么样换人。因为排球换人是有规定的,不是说无限制换人,所以你还得算计好,就是我到哪一个点换,你还不能换早了,换晚了也不行,就是要恰到好处。所以对于教练来讲也是需要非常多的阅读,而且要迅速做出判断,首先你就得对你自己的队员要胸有成竹,另外,特别明白她的优缺点,这样的话,这个图才能拼好。」
阅读队员
组建这支年轻的国家队时,郎平形容自己就像是在拼拼图。第一年,她把朱婷的名字写进大名单时,领队赖亚文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姑娘。当时的朱婷只是河南二队的一个队员,郎平在恒大女排执教时见过她一次。有一年全国联赛,朱婷被河南一队借调上来打比赛,那时她年龄很小,水平也不高,但郎平发现这个小孩特别协调,因此记住了她。两年后郎平执教国家队,向河南队的一个队员打听,你见过朱婷吗,她这两年跑哪儿去了?
队员说她还在青年队。
她长高了?郎平问。
1米9了,比那会儿硬朗了。
听到这个回答,郎平决定让朱婷来试训。
每个教练员都希望自己的运动员越全面越好,但像朱婷这样的明星球员,全队也只有一个。对郎平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不同队员身上的特点,让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
与以往的主教练不同,上任之后,郎平提出了「大国家队」概念,她从地方四处征调队员,每次集训名单多达二三十人,促进队内的良性竞争,同时也为下一个奥运周期储备人才。除了运动员,她还从几个省队调了6名男教练员,并请来美国的康复团队和体能训练师协助自己。
央视纪录片《转折点》的导演梁迈告诉《人物》记者,郎平曾在拍摄时对他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举国体制对排球这个集体项目是有优势的,比如在美国,能调6个男助教过来吗,谁出钱?郎平在美国组建国家队时,要给每一个人发email问愿不愿意来国家队,第一天正式训练,只有8名队员参加,有的队员甚至在大赛前,因为失恋了就要退出国家队。但在中国,因为奥运奖牌可以计入次年的全运会成绩,再加上国家体育总局的协调,地方省队大多支持。
当时的国家队没有副攻,郎平听说八一队有个孩子,袁心玥,身高两米,全国联赛队里没给她报名,因为她的各项系数太差。郎平想把她调过来试试,助理教练安家杰很不解,郎导,这得什么时候能用上啊,这也太软了吧?郎平倒是不着急,只是说,慢慢练呗。她重新教袁心玥扣球,把她的技术动作一点一点纠正过来。「不试你是不会知道的,也许我们会创造大家想不到的结果。因为现在中国副攻线上没有人了,必须要自己培养,辛苦一点也必须走这条路。」她曾这样说。
郎平也没有放弃老队员。颜妮27岁时才被招入国家队,因为郎平注意到,好几届全国联赛,颜妮都是拦网第一。有些球迷不解,难道之前的主教练就没看到颜妮拦网好吗?怎么郎导来了她才进国家队?郎洪听助理教练安家杰这样说过,「嗨,这些队员都逃不过郎导的眼睛,我们都看不上的,她都能看上,拿来一练就是星儿。」
「我觉得这拨队员挺幸运的,碰到郎导,可以把她们更多的潜能都挖掘出来,能够表现在这个赛场上。」「黄金一代」的女排国家队队长冯坤对《人物》记者说,「我觉得这个是挺重要的,就是有些好的队员,但不一定能够被教练挖掘出潜能。每个人她不一定是说我传、垫、扣、发、拦我都可以,有的时候就是把大家的优势发挥出来。我老队员,我经验不错,年轻队员有冲劲,所以她们的变化我觉得也是在于,她们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但是面对一批充满个性、大多是90后的年轻姑娘,如何让她们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当《人物》记者向郎平提出这个疑问时,坐在沙发里的她眼睛一挑,随后笑了起来,「我也在阅读她们」,眼神中闪烁着得意和调皮的光芒。
2013年5月,新组建的国家队在体育总局排球馆进行第一次集训,《体坛周报》记者马寅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那次集训的细节。郎平送给姑娘们的见面礼,是一张详细的调查问卷:说说你的性格特点,谈谈你的技术特点,你认为国家队在里约周期的奋斗目标应该是什么,你能为球队做哪些贡献,你希望教练在哪些方面给你更多帮助
郎平希望通过这张问卷,提前阅读她的队员。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她学过运动心理学,明白对待不同性格的队员,应该采取不同办法。1995年第一次回国执教国家队时,她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她观察每个队员,从性格开始观察,做得非常仔细。」当时的国家队队员孙玥对《人物》记者回忆。孙玥性格开朗,说话直接。有一次跟日本队比赛,中国队打得很差,换场地时,郎平特别严厉地说:「孙玥、吴咏梅你们想什么呢?再想你就输了!你要不下来休息一会儿,你不想打你跟我说!」孙玥好像突然睡醒了似的,再上场时就像换了一个人。
对待另一些队员,郎平又很注意说话的方式。曾经进入里约奥运会国家队大名单的自由人陈展,对自己要求很高,有时训练完在回宿舍的车上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郎平总是鼓励她。「我也跟她沟通过,我说郎导,好像我打得不好的时候,你也没有说我啊。她就说,你不是说不想要、不想好,你是对自己有要求,这个时候了,我再说你,再给你压力的话,那你岂不是更糟糕。就是她能看出来每个队员的心理状况,我觉得这是她跟别的教练不一样的地方。」陈展对《人物》记者说。
因为腿上有伤,坐下再站起来有些困难,在训练馆,郎平通常会坐在一把比较高的椅子上,似笑非笑地注视着场上。二传传球没到位,主攻埋怨二传了,二传不敢传球了队员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她都能观察到。而且她从不偏袒。里约奥运会,有一次在奥运村吃完午饭,郎平叫住朱婷一起下楼散步,她跟朱婷说,对队友一定要更有耐心,不仅做一名世界最优秀的主攻手,还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我们都是离不开团队的人,只有优秀的团队才会成就出色的个人。
「我看她们还是挺准的。」郎平非常自信,「我自己本身是运动员出身,她们每一个运动员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会感觉到,你比如说新队员刚来她是一种什么样心情、打替补是什么心情、打主力是什么心情、打好是什么心情、打得不好或者队友有什么看法你完全都可以阅读出来,有时候她虽然不说,但是她的这种表情,她的这种表现,她们瞒不过我们的。」
什么是拼搏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食堂,女排队员往往是中午去得最晚的。上午的训练经常到一点半、两点才结束,等她们去吃午饭时,很多食堂师傅因为等得太久,已经趴在桌上睡着了。
训练中,郎平要求严格,崇尚完美。她经常是最早到达场馆的。她亲自看录像研究对手,画下对手的进攻线路图。尽管有伤在身,她有时也会上场打防守。「你知道吗,她这么大年龄的人了,但是她打的球是我们所有教练当中最难防的球。」参加过多次集训的陈展说,「特别害怕,就是她每次一上场,我的天啊!我说郎导怎么又来打,她一打我就觉得这球好像不好把握、下不来的那种感觉。因为她的手腕速度特别快,你判断不出来她要打哪儿,她就稍微有一点小小的动作就让你很难受。她球不重,但是她打的点,还有手腕动作特别好,球速很快。」
郎平做运动员的1980年代,中国女排讲究的是从严、从难以及大运动量,最长的一节训练课,郎平不吃不喝练了7个小时扣球。出国比赛,坐飞机时间稍微长一些,主教练袁伟民就让她们去机舱后面练蹲,只争朝夕。
郎平的姐姐郎洪曾经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她觉得那时的女排是三大球中练得最苦的,「它为什么苦呢,因为它是学的日本那种训练方式,要把人练到极限,练到你的神志不清楚了,你才能(有身体记忆)。」
那时排球的规则也与现在不同,不是每球得分,而是发球权才得分,比赛没有时间限制,两支高水平的球队一打打三四个小时都有可能,因此训练时体能达到极致,才能承受这种比赛的压力。1998年之后,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次数,提高比赛的精彩性,排球规则改为每球得分制,加速了比赛的进程,不再追求体能的极限。但那时的中国女排又陷入新老交替的低谷,训练压力依然非常大。冯坤曾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把2001年开始在国家队的时间形容为「痛苦的炼狱生活」,练球练到看到圆的东西就想吐,包括吃饭用的盘子,看到都没胃口,有几次训练结束,冯坤在餐厅吃着晚饭就打起了盹。
郎平不是大运动量的追随者,她遵从科学的训练方式。刚到国家队时,朱婷身高1.94米,体重只有70公斤,郎平一直控制朱婷的起跳次数,她在美国学过运动科学,知道朱婷正是发育的时候,身体软、骨头脆,没有经过国家队这种高强度,很容易练坏,必须先把肌肉练出来,才能正常训练。郎平很少让朱婷在课后像惠若琪她们那样加练,而是给她安排上肢力量的训练,并且增加营养。第一堂训练课以后,郎平拿出从国外背回来的蛋白粉,嘱咐朱婷每堂课后都要喝一大杯,还经常不厌其烦地在午饭时提醒:「朱婷你得多吃蔬菜。」这种母亲式的关怀让朱婷至今记忆深刻。
几年以前,郎平的蛋白粉也曾温暖过另一个女排姑娘。结束与美国国家队的合约后,应许家印之邀,郎平在恒大女排担任主教练,这是国内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排球职业俱乐部。周媛在那里担任过主攻手,「我们有时候训练,我把手戳了,或者把脚崴了,『媛儿,你下来以后,上我房间。』给你点美国那种高科技的,不知道是什么那种,比方说保健品或者是治疗的用品啊,告诉你,你吃几粒,或者是你怎么着怎么着,她会告诉你。」周媛对《人物》记者说。当时她只是队里的替补,郎平的举动让她深受触动,「你就感觉,我又不打球呢,是吧,这个东西留给主力吧,她不是,不管你是什么人,你只要受伤了,她都会亲自嘱咐,包括你戳一下手指头,这么小的事,她也会这样。」
如今的周媛也是一名排球教练,队里的小队员生病时,她不会再有「是不是装的想偷懒啊」这种想法。改变来自郎平的影响。「咱以前的观念就是说,一旦你有一些伤病问题,咱们就要说发扬女排精神,你要坚持,但是在郎导这儿不是。是,你要坚持,但是你首先要在能保证你第二天训练和保证你这个长久能训练的情况下去坚持。」有时她练完了,第二天跟郎平说:「郎导,我这腿肿了,有点反应。」郎平就不让她再跳了,但也不是回房间休息,而是换成跑或者其他身体部位的训练。但过去在基层运动队的时候可不是这样。
「教练,我这块儿疼。」
「能坚持吗?」
「坚持吧。」
竞技体育的美在于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郎平并不鼓励带伤坚持那种老式的突破,但她鼓励运动员挑战自己的年龄极限。
被郎平招入恒大女排时,周媛已经退役去复旦大学读书,她27岁了,身高1米8,本来就属于条件不好的,又已经过了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就感觉我还能成什么样?我还能好成什么样?我还能好于我的巅峰时期吗?」但是郎平一视同仁,要求严格。
有一次,郎平带队员去香港看排球比赛,场上的泰国队擅长小、灵、快的打法。郎平突然特别兴奋地对周媛说:「媛儿,你看到了吗,你看她都可以打成这样,你比她跳得高,个儿比她还高,你还怕你打不成吗?回去咱们好好练啊!」周媛非常感慨,「就感觉我都这个年龄了,郎导你还要发掘我吗?她给你一种观念上的刷新,咱们国内好像二十多岁快三十了,肯定就不行了,但在她来说,不管你这个年龄怎么样,你都有进步。」
仅用了三个赛季,恒大女排就登上全国联赛的冠军领奖台。对于周媛来说,这个经历在以前几乎不可想象。「可能以前,我从省队下来,我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然后我去上学了,可能我回到地方了,参加工作了。但是有过这么一段经历,我就觉得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在郎平的词典中,拼搏不是无休止的训练,心灵鸡汤式的表决心,而是科学与实干。不过有的时候,她也会用话激一激队员,「偶尔啊,偶尔啊,人特别困的时候给点心灵鸡汤鼓励一下。」她笑着说。
在美国国家队执教时,郎平的队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领悟力高,但是过于自我。有一次对阵古巴,美国队落后以后,比分「哗啦哗啦」往下掉,队员们似乎已经放弃了。那次郎平真的生气了,她特别严肃地说:「你们都当运动员,运动员最忌讳的就是放弃,我带队就有一个特点,不管多困难,你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你们不是老说『Do your best』,是吧,你们这叫best啊?你们美国人每次唱歌手都放在这胸上,你们多爱国啊,你看你们的衣服上全挂着美国国旗,你真正打的时候,你想的你是代表美国吗?你代表美国你就这样啊,我都替你不好意思。」
「体育啊,没有什么,就是黑与白,今天咱两家比赛,肯定一个赢一个输,没有说咱俩平。我做教练,我就得直截了当,你这个不对或者不够,我们要提高,我不能说,哎呀,你太好了,完了你本来不够,我说哎呀,没关系,你太好了,是没关系,最后全输球。」郎平对《人物》说。
知识分子气质
当人们对这位屡次创造奇迹的人不吝赞美的时候,不应该忘记,郎平也是一位从1980年代「老女排」时期走出来的运动员,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和视野,是她不断自我修正的结果。
1987年,郎平放弃了体制内的稳定,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读研究生。在大学球队当助教时,刚开始她只会对学生说一句话,「这不对,这样做不对。」队员很奇怪,怎么从这个中国教练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不对。而美国大学球队的主教练劳尔说的是,「很好,你这个动作不错,你再体会体会。」或者是「还不是很好,你再试一遍,你一定会更好。」性格一向大大咧咧的郎平开始注意说话之道。
早年在中国时,郎平的生活中只有排球,一输球,就有一个巨大的问号在她的脑子里冒出来: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她问大学球队的主教练劳尔,在美国队打球压力大不大。劳尔说,人的能力有大小,他扛40斤,你只能扛30斤,30斤对于你是极限,你扛住了,你就是成功者。
或许是受此启发,郎平1995年第一次回国带队,常跟队员讲:一个队又有主力,又有替补,如果拿了冠军,不能说主力就是成功,替补就不成功;能进国家队,说明你是个优秀选手,要争当主力,当不上也要促进发挥更好的作用,一个队员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如果做到了就是成功者。
当时,每隔一两周,郎平会让队员看一部电影,或者带她们去打保龄球,去射击场让王义夫教打枪。出国比赛一定和她们一起参观名胜,给她们时间购物。她觉得优秀的运动员应该了解世界,有综合的素质,她的生活也不应该只是打球。
10年后,在美国国家队的执教经历让郎平更加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应对复杂情况的经验。起初,郎平和队员经常会有一些小冲突,后来她调整了自己的方式。「我想她更加适应重质而非重量的训练方式,也调整了训练时长。她也慢慢理解什么能激励队员,或是帮助她们高兴起来。」妮可·戴维斯回忆,「比如,当郎平刚来美国队当教练时,我们在比赛前不允许听音乐。而现在,即使是中国队员在赛前都会听音乐。她注意到这些点滴小事,并做出改变:场下开心训练,场上快乐比赛!」
在一些人的眼中,郎平的身上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她是特别喜欢学习的一个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如果她要是不喜欢学习,她也不会去美国上学,包括她后期去意大利,她自己学意大利语。」冯坤说。退役后,冯坤选择去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我觉得从郎导身上会学到很多,就是一个运动员他并不是说只靠他的身体打球,他一定靠脑袋打球,是全方面的一个素养。郎导她从赛场外,包括学习,包括补充自己,善于总结或者是看到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方面并不是说你天天训练就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其他一些知识,包括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郎平一直追随知识。在她的自传《激情岁月》中,曾经和郎平搭档执教国家队的张蓉芳回忆,郎平第一次回国执教时,看的很多都是原版的英文书,克林顿、撒切尔夫人、乔丹的传记,还经常念给队员们听。郎平说,喜欢读书的习惯源于她的中学时代。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同样受到影响,不能上课,也不能练球,没事干,她就天天借书看。
郎平曾经给女儿请的保姆,是一个读过大学的菲律宾人。郎平现在的丈夫,是社科院历史所的教授。她不强求队员读书,但要求她们多动笔写东西,比如训练日记,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是在纸上而非用iPad。
里约夺冠回国后,2016年9月6日晚上9点半,结束了一天的社会活动,郎平给队员们开了最后一次会。里约奥运周期的中国女排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第二天,国家队即将解散。郎平叮嘱大家回到省队后要注意休息,保护好身体,避免受伤。因为回来后的行程实在太忙,这一次她没有再布置大家写书面总结,但她希望队员记住这三年来的经历和体会,这将成为她们今后人生的宝贵财富。
伴随着国家队的解散,郎平的身份也变成了前主教练。下一步,她的计划是去美国治疗伤病。是否跟排管中心续约,执教下一个东京奥运周期,成为媒体最关心的问题。尽管没有明确回答过,但在言谈之中,郎平流露出退意,一家媒体在评论标题中写道,「如果郎平不续约,请珍惜她留下的财富。」
(实习生田歌对本文亦有贡献)
用一个词形容你的2016
完美。
2016你最满意的事情?
拿了奥运冠军。
2017年的愿望
治疗好伤病。
她让中国女排12年后重登奥运冠军宝座,她引燃的是民族热情。
——奥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