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携程亲子园的虐童视频看的让人毛骨悚然,说实话这样的案件想来在全国还有很多起,区别无非是曝光与否而已。
在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谴责虐待儿童的禽兽“老师”时,在网上却也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小孩本来就很讨厌”,“熊孩子确实讨厌的很”,“不喜欢小孩”……
此起彼伏的“厌童”之声,只要到知乎,豆瓣去逛逛看看,完全可以听取“蛙声一片”。
对此,我想大家亦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有的人真的天性里就非常不喜欢小孩,不仅不喜欢别人的小孩,也不喜欢自己的小孩——这变态吗,不变态。很多时候人类社会为了某种目的,夸张了“母爱”的伟大(父爱也一样),硬说“母爱”是天性,其实,“母爱”,“母性”这类东西,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特别是整个社会环境培育,灌输,塑造或者暗示出来的。
当然,你不喜欢孩子,你就去虐待孩子,这是完全说不通的,是应该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与法律的惩罚。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些不喜欢孩子的人,有的就坚决选择了不从事与孩子有任何关系的职业;以及选择了不婚不育,或者已婚丁克,他们独自游到了河岸的对面,觉得在彼岸“无后为大”也挺好。
圣人曾经说过“幼无幼及他人之幼”,可他们连“吾幼”都没有,又何来及焉?他们两袖清风,此生或许可以做一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谁把他们变成了庸汉”,在我心里,孩子是天使——当然那些可恶的熊孩子,讨人厌的小猴子们除外——孩子们最初都是洁白的纸,就看你,作为父母,师长的你,还有整个社会,怎么去写去画去塑造了。
但最近,我对此问题又有了新的体悟。假如有的人连这种“白纸”都不想要,都不要去养育与塑造,他们只想过好他们的此生,他们只想好好地重塑自己,这难道不可以吗?
是谁说任何人都得拥挤堵塞吵嚷纠结在此岸,过着一模一样繁衍生息,延续香烟的生活?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谁把他们变成了庸汉?
下午回家时,楼下大平台上有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骑着小童车一路喊我:你不要走,你不能走,你去坐在那里。
我回头,见他指指身边的露天藤长椅,很坚持地申明道:你去坐在那里,你不能走。
为什么?我问他。
他说:你不要走。陪我玩。
你认识我?我蹲下身问他。
刚才你走过的嘛。他回答道。
我想起来了,一个小时前我回来拿东西,确实看见一个小男孩骑着小童车,在我后面跟着骑,他奶奶(或者外婆)在后面带他。
原来就是他呀。他白白的皮肤,大大的黑眼镜,漆黑头发齐眉,长得也算干净俊俏,类似某一种小猫的模样。
我就蹲下来摸他的头发,轻揉他的脑袋,和他玩,说:就是你呀,你是不是一只小猫?
在我,其实,他在我眼里和小猫小狗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种比较可爱的小东西而已。张爱玲在《异乡记》里写朋友的儿子坐在她脚边,和她一起坐独轮车行路,她说,那个孩子“圆圆的脑袋,一边一个耳朵。在那个时候,我有点明白母爱是一样什么东西了”——真是神来之笔。特别是前一句。但我并不想明白“母爱”是个什么东西,可我看着那他圆圆的脑袋,那“一边一个耳朵”,觉得造物确实有点神奇。
他仰脸接受我的爱抚,脸上的表情让我突然有点出神——小时候,我妈因为是职业妇女,工作很忙,责任也很重(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职务),所以别的孩子有妈妈带,我没有,我也许一个星期都见不到她。至今我还记得她偶然回来时,她身上那种香香软软的气息。其实我是很渴望她的爱抚与怀抱的。
但是没有。偶然一两次,或许就是面前这个孩子的表情了——他大约有点“肌肤饥渴症”。我问他妈妈呢,他说在楼上,奶奶也在楼上做饭。他奶奶我结合一下刚才的回忆,是个穿着土气的老太太,只会喊他“慢点慢点”,没有第二句话。
可能是他觉得我对他很好吧,他就伸手过来抓我的手,我手上带着手套,他一把扯过来,然后笑咪咪地看着我,像期待等我夸奖他一样,啪的一声,把我的手套扔了,扔了之后依然笑眯眯地,天真无邪地看我,依然是期待夸奖的神情。
他认为自己做的很好,我一定会夸他,和他玩。
我知道,这可能是他向人“示好”的意思。很多人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对他人的爱,对他人的好,只能通过一些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奇葩”的方式。我知道他毫无恶意,只是天真。
但是,我非常不舒服,我觉得这是毫无教养的表现,于是,我就把手套捡回来,对他说:以后不可以扔别人的东西,知道吗,这是不对的,你要向我道歉。
他用他那又大又黑,清澈之极的眼睛看着我,眼里全是无辜,因为完全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他全然不知道什么是“对错”,什么是“道歉”,这些他连听都没听过。
有个哲学家说人分四个阶段: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他就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就是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我想要的东西就去拿,不让拿我抢得过就抢,抢不过——那就再想辙呗。
你刚才做的不对,知道吗?我再次对他说:不可以扔别人的东西,特别是比你小的小朋友的东西,知道吗?扔东西是错的,要道歉,知道吗?
他愣愣地看着我,像是时空错轨,听到恐龙在说话一样的表情。
好吧。我对他说:你做错事,我不和你玩了。
这句话他听懂了,他连忙骑车来赶上我,一边骑一边喊:不要,陪我玩嘛,我不扔你手套了。陪我玩。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执着地一定要我陪他玩。或许是寂寞。或许是因为奶奶带他,爸爸妈妈缺席(或许没有缺席,就是没有给他足够的爱和教导),他奶奶就是马未都说的那种人,马未都说他常常看见奶奶带着小宝宝,小宝宝摔一跤,奶奶就打地(水泥地面),说:都赖它,都赖它——他说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只会推卸责任。
他奶奶肯定不会教他任何东西。讲到育儿经什么的现在“大师辈出”,每个生过孩子的人都可以是半个专家了,我连皮毛都不懂——但是,我总觉得他们讲的还是以怎么把孩子养大,养的健康为主,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灵。
这个孩子非常可爱,但是毫无教养——没教养不是他的错。何谓“教养”,他就算能自学成才,那也得是20岁以后的事情了(正如张爱玲说胡兰成,他的风度是后天生生刻意苦练出来的,所以会有破绽),现在没有人教他,错过了最好的教养时期。
他是一张白纸,可他奶奶写的是“都赖它,都赖它”,“走慢点,走慢点”,他和人说话是“命令”的口气,没有任何礼貌用语,一般这都是从家人那里模仿得来的。他是个男孩,在家是受宠的,但宠的不得法,以后如何能好好地待人接物,让人如沐春风?
我倒不是认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孩子就不行,非得父母亲自来,不是这样的,清朝皇子一出生,立刻与生母隔离,一般都是四个教养嬷嬷负责教导,大都是教育他如何行礼,如何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如何说话温文尔雅,让人感觉你蔼然可亲——这是一门专业活儿,并不是任何一个叫“父母”,“祖父母”“外祖母”的人都可以胜任的。作为家长,还得是言传身教,谁行就谁来。
好吧,再说回那个小男孩,他缠了我很久,不让我回家去,一定要我陪他玩。我说天快黑了,你回家吧,不然有危险,他说还没黑哦,再陪我玩一会。我说我们都回家吧,明天见,他就不高兴,说“你不是一个好小猫”——看,他的模仿能力多强。我只是刚才说他是“一只小猫”,他马上就会用这个词儿了,他的学习能力有多强,我要是有他这样的能力——妈的,四书五经,荷马史诗,相对论,你就可劲儿往我脑子里灌吧,我立刻复印下来。
尽管是很希望他的家人能教他一些好东西——但,我内心知道那并不太乐观。确实,有的人一出生,他的命运就决定大半了,要改变命运自然也可以,但是那些孩子的付出会更多,更坎坷,更苍凉。
他真是一只非常可爱,也非常没有教养的“小猫”,以后怎么样,也只能看他将来成人后自己的努力了。
努力吧,小猫。我是爱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