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微信ID:wxpdmi)
作者|PDMI
去年对于美国的纸媒来说,可称得上是戏剧性的转折之年。在业界一片唱衰的大环境下,上半年一直呈颓废态势的美国纸媒,下半年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增长,比如《华盛顿邮报》在大选结束后订阅用户增长300%,2016年全球用户超3000万,流量增加近50%;《纽约时报》报纸和数字版订阅量单周净增突破4万份,创下了2011年实行“付费墙”之后增幅最高纪录,2016年数字领域净利润达5亿美元。这些成绩出乎了包括传统媒体人在内所有人的预料。
不过,在欣喜之余,这些传统媒体人并没有自我膨胀,他们依然保持警惕,认真分析规划未来道路。1月17日,《纽约时报》公布了长达35页的发展报告《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业》,由资深记者对公司内部进行深度采访,调研公司现状,规划了到2020年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其内容涵盖人才战略、技术研发、内容创新等多个领域。以下是报告里面的几个亮点。
打造“技术型可视化记者”
其实《纽约时报》在可视化上吃亏已经不是一两次了,由于传统媒体固有的保守思想,使得《纽约时报》直到2014年才进行了网站版面设计更新,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最近一次的更新已是2006年,旧网站设计陈旧混乱,流量下滑严重,版面效果可想而知。更新后的网站的设计以简洁风格为主,并更加重视移动端的显示效果,文字大片留白、使用大尺寸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是其主要特征。
《纽约时报》网站改版前后对比
而此次在《纽约时报》发展报告中,可视化再一次被列入到公司发展首要任务之一,报告中提到:
“由大片的‘套路化’语言写成的报道文章无法精确阐述故事主题,年轻的读者更不会去看。比起一长串的单调文字,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或图表更具说服力。大多数没有读者看的报道文章,通常都是那种最“保守”的文章,即只有文本信息,没有可视化元素。”
报告指出,如今公司每天产出200多篇稿件,其中大多数却很少有读者问津。尽管《纽约时报》近几年在可视化内容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实现数字化的新闻编辑部,员工日常工作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一些陈规陋习。
“太多的报道文章仅仅就是一长串文字”,记者和编辑“缺乏在文章段落中嵌入可视化元素的意识与技能,《纽约时报》的CMS(内容管理系统)在功能设置时更是将可视化当成了“马后炮”,没有跟上发展潮流。《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巴奎特在报告中写道:“我们将把更多的记者和编辑培养成为可视化专家,图片、视频的采集和编辑人员将在报道中担任重要角色。”预计到2017年底,数十位技术型可视化记者将在《纽约时报》上岗工作。
《纽约时报》网站移动端可视化新闻界面
尝试记者跨部门、跨领域协作
部门间的相互独立,使得《纽约时报》在涉及跨部门报道任务时深受旧体制困扰,报告中写道:
“一些高级优先报道的领域往往需要覆盖多个部门,这样一来,不同部门报道同一题材的记者协作起来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关于医疗保健领域的报道就覆盖了5个不同的内容部门,以及多个媒体端口。再比如《纽约时报》对于科技方面的报道以前多集中于商业领域,专注公司和高管动态,而忽视了艺术、时尚以及科学等方面的主题报道。”
报告中提到,未来《纽约时报》将尝试组建新型报道主题团队,破除部门之间的限制与隔阂。在报道一些涉及多领域的主题新闻时,不同部门的记者们将不会“各行其是”,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新的报道团队也能为年轻的记者编辑们提供领导与管理的机会,激发新的创意与灵感,打造不同于传统编辑部出身的优秀人才。
这种做法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融媒体工作室”模式相似,即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投入设计师、动画师、前端开发、运营推广人员等支持工作室内容创新和孵化,共同策划,协同生产,重构新闻生产方式。截止目前已有19家工作室开始运行,推出各类融媒体作品300余件,综合点击量过千万,转载媒体达数百家。
定义报道价值,优化采编模式
“新闻编辑部应认识到,阅读量并不能代表一切,最成功、最有价值的报道文章往往并不是阅读量最高的。对于《纽约时报》而言,新闻报道的价值就是要为读者提供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优质报道与深度见解,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去写一些哗众取宠的文章。《纽约时报》的数据团队将采用比阅读量更为复杂的标准,从内容吸引力、受众参与度等方面来衡量文章的价值。”
报告建议《纽约时报》在未来应优化采编流程,减少所谓“低价值编辑”的规模,这些编辑往往只是在负责调整文章段落顺序以及修改句式辞藻等工作。相反,要着重打造“前期编辑”观念,在报道的采编前期将文章打磨成形,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些记者写完“半成品”后就把稿子“甩”给编辑不管了。在报告中巴奎特表示,《纽约时报》正在尝试新的编辑模式,使其更加符合“数字优先”战略,这将不可避免地减少一部分传统纸媒编辑的人数。
《纽约时报》编辑部内景
互联网时代,媒体的阅读形式变成了“文+图+音+影+X”,单靠技术产品开发或内容写作不仅难以吸引到用户,还会给媒体带来人力与资源的浪费。对于如何应对行业的转变,《纽约时报》认为,产品技术团队(包括设计、开发及运营人员等)必须与记者开展广泛合作,相互理解各自职能,挖掘读者所需。报告举例《纽约时报》的网站主页相对滞后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技术团队对于新闻报道的优先次序理解不足所致。重视产品的研发也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之一,《纽约时报》将建立创新团队,旨在创新报道形式,培养编辑部人员的创新思维,在竞争激烈的资讯市场赢得用户。
内容参考来源:
[1] Joshua Benton,This is The New York Times’ digital path forward:http://www.niemanlab.org/2017/01/this-is-the-new-york-times-digital-path-forward/
[2] Lucia Moses,NY Times' internal report: 'The way we work must change’:http://digiday.com/publishers/ny-times-internal-report-way-work-must-change/
| 媒记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