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一见钟情,也是我的日久生情。

1977年,王小波和李银河第一次见面,爱情的种子就已经深深埋在了彼此的心里。

那时的李银河刚毕业,在《光明日报》做编辑,而且年纪轻轻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可谓前途无可限量。

王小波对她心生敬仰,便跑到报社去找她,两人聊了没多久,王小波就问李银河:“你有朋友没有?”当时还是单身的李银河如实告知:“没有。”接着王小波又说:“你看我怎样?要不我们处朋友吧。”

简单直白,开门见山,胆子之大,跟现在的年轻人比起来,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快并不代表他们不谨慎,因为早在见面之前,两人就已经听说过对方的才华。

李银河更是深深的笃定眼前这个人,早晚会和我发生点什么。

结果,他们就真的发生了点什么。俩人很快开始交往,互相写情信给对方。

三年之后,他们就结婚了。

结婚那年王小波28岁,还在读大二。因为有规定学生不能结婚,所以他们的婚礼只能偷偷地进行,两家人各请了一桌就当是仪式了。

在李银河看来,婚礼的仪式一点也不重要,因为她和王小波的婚姻就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的结合,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有人说,一见钟情只存在于俊男和美女之间,可事实证明,不美的男女,不但会发生一见钟情,还会一见定终身。

王小波与李银河如是,钱钟书与杨绛一样。

1932年早春三月,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遇到了钱钟书。

这位鼎鼎大名的清华才子,浑身散发着一股儒雅的气质,让杨绛一见倾心。

两人一见如故,话多到忍也忍不住。

两个刚见面的男女,一见钟情,抛开了矜持,急切说着他们相向对方说的话。很快,他们就堕入了情网,谈起了恋爱。除了散步,两人就是给对方写情信,甜言蜜语,撩拨着彼此的心玄。

后来他们结婚了。这对爱好文学,灵魂相似的男女携手走过63年,直到1998年钱钟书病逝。

钱钟书曾经写信给杨绛说:“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是的,有的人只见了对方一面,就已经明了对方在自己心里的定位,是朋友还是爱人,分得一清二楚。

很多时候都觉得,一对男女,从恋爱开始,一定要经历过无数次的争吵、甚至是分手、历经很多磨难之后,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其实,真正有缘分的人,根本就不用等,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两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感觉就会发酵膨胀,直至把看对眼的两人紧紧包裹住。

正如圣经里有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有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

电视剧《一见不钟情》里的女主费洛洛是一位80后的年轻婚礼策划师,在她心里一直信奉爱情要浪漫忠贞,所以她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立志完成99对新人的婚事。

而自幼跟着母亲经历不平顺婚姻的男主陆哲希,他信奉理性的爱情,于是他成为一位专门帮人验证爱情可靠性的专家,俗称分手专家,就这样的两个人因为接了同一对情侣的案子,而不打不相识。

他们的相遇很奇葩,也可以说是很独特,但就是这样两个对爱情理解不一样的人,却能在日后的相处中擦出爱情的火花,并且紧紧牵住彼此的双手

他们的爱情到底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有人说:一见钟情始于颜值,日久生情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我不能否认这句话的错误性,但也难以保证它的正确性。

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也都会遇见那个一见定终生的人,也会遇见一个日久生情的人,那时的你既是我的一见钟情,也是我的日久生情。

然而有的人的爱情很坎坷,历尽艰辛也走不进婚姻里;

有的人对另外一半很有要求,千挑万选都无法下定决心,于是把自己定义为“不婚主义者”;

可是,终于有天,这些人,在某时某刻某地,遇到了某个人,他们一见如故,以天雷勾地火般的架势上演着一场场激荡的爱情大戏,恨不得深深地把自己锁进对方的心房,然后白头偕老。

所谓“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有缘分的人,根本不用多费什么劲,就会金凤玉露喜相逢,然后胜却人间无数。

生活中,也有无数人,只是见了一次或者几次,便定了终身。

一见钟情,固然有单纯对彼此相貌和外在条件动心的肤浅之处,但是我想更多的还是两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契合吧。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必然会对另一个和自己想法相近的异性心生好感;一个注重内涵的人自然不会喜欢一个长得漂亮但肤浅的人,一个注重外表的人也不会爱上一个富有内涵但外表不美的人。但凡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有缘无分”,能结婚的,才是真的有缘人。

因为,真正有缘分的人,都很容易成为眷属。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我的一见钟情,也是我的日久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