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
林家有女初长成
林徽因,祖籍福建福州,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
林徽因身上的标签有: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在民国才女辈出的时代,林徽因无疑是无数男人心中最温暖和最温柔的印记。她宛若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在古建筑间穿行,在诗文中游走,漫步于红尘之上,淡定,与世无争。
林家家境殷实,人才辈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主修法律。1912年,辛亥革命后,他出任临时参议院秘书长,还参与了《临时约法》的草拟工作。
北洋政府时期,林长民出任司法总长。林长民受西方思想影响深远,却又生长在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他成婚后不久,原配夫人未留下子嗣便去世了。在长辈的操持下,林长民纳富商之女何雪媛为妾,第二年,何雪媛为林长民生下长女。出于对家中子嗣兴旺的期盼,林长民为女儿取名“徽音”。
作为长女,林徽因得到了祖母的疼爱,也受到父亲的重视。然而,她父母的关系却并不融洽。家境优渥的母亲自小娇生惯养,既不通诗书,也不擅女工,更不讨婆婆喜爱。林徽因九岁时,父亲又纳程氏为妾,程氏性情温和,又生下了多个子女,深得林长民欢心。
幼年时的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冷清的后院,每当前院传来欢声笑语时,母亲便会唉声叹气,抱怨不已,有时拿女儿撒气。压抑的童年给林徽因留下些许阴影,复杂的处境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不断努力。
尽管住在后院,但林徽因的教育从未间断。1907年,她三岁时,祖母便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教她识字和念诗。五岁时,林徽因进入私塾读书,学习国学经典。林徽因能有后来的文学成就,幼年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后来,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林徽因的英文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她如饥似渴地读书,想早日成为独立女性。
她以一个长姐的包容心,努力爱护同父异母的弟妹们。年长一些的时候,她开始参与管家,文学才华也崭露头角。父亲与朋友谈论提及她,总是满脸的自豪。
1920年春,林徽因15岁时,林长民游历欧洲诸国,将林徽因带在身边当翻译,林徽因跟随游遍英法诸国,途中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一段爱情。林徽因充当了父亲的管家和秘书,将父亲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在欧洲的那段时光,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她时常捧着书,坐在温暖的壁炉前,一读便忘记时间,她与父亲四处游历,多次促膝长谈,父女的感情融洽。林徽因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父亲希望林徽因开阔眼界,成长为一个胸襟宽广,对社会有益的人。
才子佳人爱慕生
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故事最令人青睐。对于一个少女来说,浪漫的诗人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在诗人眼里,一个谜一样美丽的少女正是下落凡间最动人的仙女。两人的相恋,也改变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
林徽因之于徐志摩更像是一个理想,或者是一团捉摸不定的光。如缪斯女神,他追随她,获得无数的诗歌灵感。
在柔柔的康河绿波边,金阳沐浴的垂柳下,漫步吟诗,她经历了人生美妙的初恋,当时的她不满16岁,正值妙龄,而徐志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徐志摩在认识林徽因之前,其实对诗歌并无兴趣。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当时他的偶像是创建了美国第一银行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他的志向要当中国的“汉密尔顿”。他还给自己取了“Hamilton”的英文名。学业尤佳,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1920年徐志摩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落空,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前路迷茫的时候,他结识了林长民和林徽因,经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斯。
上帝为徐志摩打开了另一扇们。1921年由于狄更斯的介绍和推荐,他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他开始创作新诗。
与林徽因的爱情,将蕴藏在他身体深处的热情和诗意激发出来,转而喜欢上了拜伦、雪莱,爱上了诗歌。徐志摩在1931年《猛虎集》序言中提到,“在二十四岁之前我与诗歌没有干系!”,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创作新诗的灵感。
林徽因被徐志摩的才华和俊朗的外表所征服,徐志摩也被面前的少女才貌所吸引,他给林徽因写了许多情诗,《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显现。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徐志摩最早的一首诗。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她迷醉,虽然面对徐志摩强烈的爱情攻势,但是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这些诗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能从他的每首诗中读到林徽因的影子,他们之间的浪漫来往于书信中,情感流露在每个城市间。
生死诗书两茫茫
有情人终未成眷属。虽然徐志摩很无奈,但他很理智,没有丧失一个诗人的风度。他说:“于茫茫人海中访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做了梁林家里的常客。
1923年,林徽因和徐志摩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似乎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两人的无以伦比的匹配。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时文载:“林小姐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又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可惜徐志摩后来陪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则在梁启超的安排下与梁思成一起远赴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二人再没见过一次面,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回国之后,徐志摩已经和陆小曼成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
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罹难于济南党家庄。听到噩耗,众人震惊不已。在众多朋友当中,最悲痛的莫过于林徽因了。
在最初,徐志摩遇见林徽因的那些年,活泼开朗、美丽动人的林徽因是徐志摩的缪斯。徐志摩与陆小曼,虽有爱情却彼此消耗;与林徽因,却是彼此促进的。他们在文学上你彼此的伯乐,她在他没有成为著名诗人之前,就看到力量他的隐藏的光亮。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是建立在彼此欣赏层面的,维系他们的是对诗歌、文学的共同认知。
林徽因在写给徐志摩的信中,也不忘鼓励徐志摩“希望您尽早用智慧的光芒照亮那昏暗的文坛”。她后来也受他的影响写下了许多文学在作品,有一部分就发表在他主编的《新月》杂志上,每次读到,他都如获珍宝,大加赞赏。
林徽因27岁开始大量创作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徐志摩在林徽因少女时期的影响渗透进她的人生中,徐志摩已是林徽因的缪斯。作为第一个闯入林徽因感情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他浪漫又炽烈的性格和少女时期的林徽因产生了诸多的能量交换。他们没有成为世俗的爱人,却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林徽因给徐志摩公开写的文字都是分手信、分手诗和悼文。他出现在她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整整11年。她成年后,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传奇人生深刻地烙在林徽因的欣赏,在她以后的人生中,总是不断地想起他的种种。
徐志摩做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在他去世后,如清晨的露珠般在林徽因的心里冒出来,徐志摩的同学温源宁曾对林徽因讲过一件徐志摩的有趣事情,在康桥读书时,有一天,外面下了倾盘大雨,正在读书的温源宁忽然见到淋成落汤鸡的徐志摩闯进教室,拉起他就往外跑。温源宁问他:“在这大雨里等什么?”徐志摩睁大眼睛,取下眼镜,擦了额前的雨水,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等着“看雨后的虹去”。你会想起一首诗《再别康桥》。
在很多年后,林徽因把这段故事写进了小说《钟绿》,钟绿的浪漫、干脆利落、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徐志摩如出一辙。
徐志摩曾经说过:爱是甘草,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好上口了。然而,他穷其一生,也没有抱得最爱的女人,也没有得到最想要的爱情。
我一直觉得一对彼此炽热地爱过的男女,分手后很难坦然再做朋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相遇,是两颗星宿恰好运转到相互引力的时刻,一旦引力消失,他们越走越远,直到永远不见。
一个松开手,另一个便落入茫茫宇宙。
思想的搬运者——石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