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宗庆后:企业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应该永远在路上

-推广-


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曾经在媒体上朗读过《八十抒怀》中的节选:“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曾多次问鼎福布斯中国首富的宗庆后在他的创新历程中,走过了哪些阳光大道和独木小桥?又经历了哪些柳暗花明与绝处逢生?娃哈哈的全面创新有哪些具体路径?近日,小编注意到,宗庆后在一档大型访谈纪录片《创新者》节目主持人陈姝婷的专访,聊到娃哈哈创新的“四个阶段思维”和未来布局。在该纪录片中,北大教授陈春花,《平台战略》作者陈威如,央视品牌顾问李光斗等对娃哈哈宗庆后的创新做了深度剖析。


娃哈哈宗庆后:企业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应该永远在路上_第1张图片


陈春花:我对娃哈哈的认识实际上是从它的产品开始,而且这个产品给我特别深的印象,它非常专注、非常的注重品质,非常注重可靠性。这对于饮料行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特征。所以当我看哈哈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无论它怎么去面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和挑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质,也是它的创新密码,是围绕着顾客价值和围绕着产品的品质,提供创新的价值,这应该是他跟很多企业可能不同的地方也是我特别喜欢它的地方。


陈威如:娃哈哈宗庆后,他是亲力亲为,做了很多本土的创新,在渠道上面也培养了一群相信宗庆后的经销商。因此,当“达娃之争”两边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其实整个大局上面是比较倾向于挺宗庆后的。从情理上来看的话,一方面是整个中国大家希望有个民族品牌,一方面是宗庆后在这过程中也非常的努力,创造了很多的创新。


李光斗:我印象中的宗庆后就是一棵常青树,他是中国的第一代的企业家,从他做儿童营养液开始到现在,就是不断的也在创新,产品也不断的在迭代。



1 宗庆后:创新的四个阶段 四种境界

42岁骑三轮车到处送货,65岁荣登中国首富宝座,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一砖一瓦盖起娃哈哈这座饮料王国。32年的创业路,造就了一棵饮料业的常青树。


如今,这位74岁的老帅,依然活跃在商业舞台,他的观念、思想不老,他的创新永无止境。已三十而立的娃哈哈,和他的名字一样,还是如孩童般朝气蓬勃。


经历了跟进创新、引进创新、自主创新三个阶段,面临步入全面创新阶段,娃哈哈的创新之路将走向何处?



2 跟进创新——发展初期的快车道

饮料行业属于最为传统的行业,也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这里历来都是群雄逐鹿的江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饮料行业产业化发展初现端倪,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强对立,有北京北冰洋、青岛崂山、上海正广和等传统八大汽水厂雄霸一方,有被誉为“中国魔水”的健力宝异军突起。


1987年,宗庆后承包了一家校办企业的经销部,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起家,开始了娃哈哈的创业历程。而在拥有了一定渠道资源之后,意识到要开发自己的产品。他并没有模仿市面上其它的饮品,而是独创了一个细分的品类。娃哈哈开发出能够改善小孩吃饭问题的娃哈哈营养液,塑造出“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营销概念,打开了一片市场的处女地,赚得第一桶金。


1991年,仅有140余名员工的娃哈哈,销售收入已破亿,产品供不应求。宗庆后在创新上砸下大手笔:以8000万元兼并了有2200名职工,6000万积压产品、资不抵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小鱼吃大鱼?集体小厂兼并国营大厂?这在当时无异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宗庆后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开了全国先例,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所有制改革创新上做出的一个大胆尝试。


90年代末,中国传统的八大饮料厂日渐式微,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代表的可乐型饮品风靡中国,娃哈哈展开跟进式创新,立志做中国自己的可乐。1998年,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立足三四线城市,避开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聚焦的一二线城市,锋芒一度直逼可乐两强。


由此,娃哈哈在业内被称为“饮料界的腾讯”,市面上哪款饮料卖得好,娃哈哈就有90%的可能性造出同款。当然,这并非贬义。利用渠道优势,发力跟进创新,并配合广告宣传,通过并购迅速占领市场,发展初期的正确创新路径,让娃哈哈走上了快车道。


陈姝婷:我们纪录片名称是《创新者》,您认为什么是创新?

宗庆后:我感觉做了前人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创新。

陈姝婷:您认为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一个企业家真正的成功?

宗庆后:我认为企业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应该永远在路上。你如果是稍微停顿下来,你肯定就落伍了。

陈姝婷:那在娃哈哈过去32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因为是成立于1987年,对吗?那么您认为有哪些重要的创新变革的节点?

宗庆后:我们创新经历过跟进创新、引进创新,到最后自主创新。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比方说我们大家一起做钙奶,我们就加点维生素A跟D,AD钙奶,就是让他加快钙的吸收,所以我们在市场上就比人家先进一步。后来我们广东人最早做的瓶装水,它是蒸馏水,但我们在美国去引进了反渗透水系统,做了纯净水,口感比它好,成本比它低,再后来,我们有实力了,引进了大量的科技人员,我们就自主创新了。这是我们在产品上的创新。那么我们在管理上也在创新,特别是在营销战线上我们在创新。


我们设计了联销体,因为那时候先发货,后收钱,还有坏账。通过联销体的话,我们给他们做生意,我先收钱,然后我们赚的钱再分点给他,我们给他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息,这样就保证我的货款不会坏账。

陈姝婷:那娃哈哈在发展过程当中,管理上面有哪些创新?

宗庆后:管理上来讲,我们从小开始的时候,我是一个个统抓的。但是现在的话,企业规模大了,所以现在开始分级授权管理,我们现在也任命三个副总经理,同时,我们也在进行流程改造,岗位责任制,我想把所有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不管谁在做的话,都能够正常的运行。现在也叫追求卓越,争取做百年老店。

陈姝婷:8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国外比如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当时中国市场也有类似于像北冰洋这些著名品牌,当时娃哈哈为何能在创立之初,能够在市场站稳脚跟呢?

宗庆后:当时其实是两个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们叫水淹七军,所以当时中国的八大饮料厂都被它冲垮了。当时我们刚刚开始建立这个厂/我也看到他们都在跟他竞争,结果都败下来了,对吧?


后来我们做营养液以后,后面开始做饮料以后,慢慢实力大了以后,所以我们做了非常可乐。

陈姝婷:对,当时也是风靡一时。

宗庆后:而且应该说我们非常可乐当时销量也很不错,而且当时国家对他们两个有限制,哪些地方允许他建厂,哪些地方不允许他建厂,所以当时我们在他没有建厂的地方先开始推广,所以我们当时还是成功的。

陈姝婷:1991年的时候,你们是兼并了杭州的国有工厂,叫杭州罐头厂?

宗庆后:对。

陈姝婷:是开启了当时国内校办企业来兼并国有企业的一个先河。当时为何有这种创新的举措?

宗庆后:因为当时我们做营养液就是供不应求,所以我们就急需要扩大生产,想征地造厂房。那么刚好杭州罐头厂,一直工人没活干,而且是亏本,已经资不抵债了。那么在市里有领导找我们。当时就答应下来了。结果后来他们的工人反对,他们感到没面子,你校办厂都来收购我的国营大厂,我说首先谁大谁小的问题,我说你既没活干,也没有产品,而且负债,发不出工资,我说我尽管人没你那么多,但是我这个生意是供不应求,第二个,我说如果说罐头厂我们兼并了以后,我说我们工人的奖金就有七八十块钱一个月,我说你们来了以后,跟原来我们的职工待遇一样,他们一听这个收入这么高了,就通过了。


后来结果我们是花了八千万兼并收购罐头厂,所以当时看起来是很吃亏,但是从这个以后,实际上娃哈哈就走上规模经济这一步了。


就成为了娃哈哈集团公司。

陈姝婷:对,当时有一句风靡全国的广告语,叫“妈妈,我要喝”,那这个话是您亲自做的营销上面的创意吗?您对营销的创新有什么样的这种思考?

宗庆后:我们发展开始做的是果奶,就是牛奶加果汁,所以当时策划广告的时候,确实甜甜的,酸酸的,“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


因为当时做广告,其实做的人也比较少,我们要率先做广告,是吧。而且这个广告语也是打动消费者心智,特别是小孩子喝了以后,大家都相信奶好喝,那么它确实来讲口感也不错。

陈姝婷:对,那到现在为止,娃哈哈的营销上面的创新有哪些变化呢?

宗庆后:我们也是在做网上宣传也好,包括搞促销活动也好,所以在多方位,多方面的在试探,全方位的

陈姝婷:1994年的时候,娃哈哈响应国家的号召,进入西部大开发,开拓西北部的市场。那么这个对于奠定娃哈哈在全国这个行业内的龙头的地位作用,起到了哪些关键的影响?

宗庆后:我认为起到了一个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收购这三家厂,一个是罐头厂,一个是酒厂,一个糖果厂,政府要求我们去对口支援,我们接厂以后,尽管是条件比较差,配套的企业没有,当地的员工的思想观念也是比较落后,所以其实很困难。但是我们还是把这个厂办起来了。


而且两次受到国务院的表彰。那么后来一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都来找我们去投资建厂,我们也就去建了,当时等于是开始走向全国了。


3 引进创新——发展模式的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外商大批进入中国,国内企业掀起了一波引进外资的高潮,纷纷向外资投怀送抱。娃哈哈也在如火如荼的合资潮中牵手法国达能集团,一次性引进外资4300万美金,共同组建5家合资公司。


“因为达能当时在全世界食品饮料行业排第五,我们也希望跟大企业合作,能够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扩大我们的规模,所以引进了达能。”宗庆后表示,这意味着娃哈哈步入引进创新阶段。


在中国,合资企业有三种命运。有双赢,有单方受益,也不乏失败案例!而娃哈哈与达能的联姻,则更具戏剧性。在与达能合作起初十年的实践中,双方保持了很长的蜜月期,组建的合资公司数量从最早的5家持续增加到了39家,然而,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达能提出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将近一半的股份的举措,遭到了宗庆后的反对,达能掀起了一场针对宗庆后和非合资公司的全面诉讼,最终演变成一场轰动全球的国际诉讼的马拉松。


不论官司如何,娃哈哈的引进创新,让娃哈哈无论从产品研发、公司治理和品牌建设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娃哈哈从发展质量和国际视野上今非昔比。


中国企业如何在跨国合作中维护好自身的利益,保持平等互利,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宗庆后为中国企业的合资实践提供了一个创新案例。


娃哈哈宗庆后:企业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应该永远在路上_第2张图片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宗庆后(左) 创新者节目主持人 陈姝婷(右)


陈姝婷:1996年的时候,娃哈哈与达能进行合资,那么引进了外资,增加了娃哈哈的现金的血液。但当时为什么想要做这样的一个战略决策?

宗庆后:当时应该说是国家也号召引进外资,同时来讲,因为达能当时在全世界,在食品饮料行业是第五位,也是个大企业,我们也希望跟大企业合作,能够提高我们的技术管理水平,能够扩大我们的规模,所以当时引进了达能。

陈姝婷:还有最后的达娃之争也是很多商学院大家广泛讨论的经典案例了,当时在国际上也受到很多媒体的关注,对吧?

宗庆后:特别关注的,世界各国媒体都在关注。他想收购我们给他代加工的厂,我们不同意。最后是在国内国外起诉我们。当时有50多场公诉吧,瑞典也好,法国、意大利、美国、香港,到处起诉,国内也起诉了,几家法院。

陈姝婷:变成了国际的舆论事件了是吗?

宗庆后:当时我们谈判,我感觉我们还是谈得比较好的,当时我们提出四个条件,我们说一个是经营权是要归我们的,第二个你必须打娃哈哈的商标,第三个你不能回报员工,第四个退休工人你要承担,因为当时退休工人是企业承担的嘛,对吧。后来他们是答应了,实际上答应是答应了,实际上他们是不放心的,所以提出很多限制条件,因为我跟他签的合同有两个关键的东西,一个首先是不需搞同业竞争,第二个是不准滥用商标。我想这两点我都遵守的很好,而且幸亏这个合资企业有个好的习惯,他每次董事会都有记录,所以他当时允许我们给他代加工生产,董事会有纪录的。


结果他们提供的资料反而给我们做了证明。以后来我们就抓住这两点,谁在搞同业竞争,谁在滥用商标,所以这个官司我们打赢了。

陈姝婷:那您认为在达娃之争的过程当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者感想是什么?

宗庆后:我感觉我们中国人都害怕跟人家打官司,我认为有理就应该跟人家去争辩,一个是我们要依法守法去经营企业,跟人家合作,但是如果说人家要欺负你,也不能让人家欺负,所以我想后面我们跟人家合作,就是要平等互利的合作。


4 自主创新——继续领跑的动力

在传统的饮料市场,有句话叫渠道为王。娃哈哈聚焦于下沉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注重渠道的利益协同,凭借30余年来的积累,建立了庞大的经销商网格,近1万家经销商、几十万家批发商、300多万个零售终端,娃哈哈无疑是传统渠道的王者。


快消品行业,新概念被提出后很快就有人跟进,是很平常的事。娃哈哈凭借如此强大的渠道保障,只要做到持续跟进,完全可以生存,然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行业的常青树地位,娃哈哈必须自主创新。


娃哈哈纯净水、AD钙奶、爽歪歪、八宝粥、营养快线,这些创新明星单品的推出,一次次引领了消费潮流,给娃哈哈贡献了大部分的业绩。作为产品创新的试验田,娃哈哈生产过的品种超过300种。通过产品不断更新迭代,国民品牌娃哈哈越来越年轻,持续引领中国食品饮料行业转型升级。


最早期整线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到后来引进单机自己集成自动化生产线,再到现在自行设计规划智能工厂,娃哈哈也实现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陈姝婷:娃哈哈现在也在做这种智能的生产,在技术方面有些什么样的这种创新?

宗庆后:我们主要想从安全转向健康,我们也希望在这个吃的分析下点工夫,主要是通过中医食疗,包括我们的生物工程。所以我们也在研究菌种。那么另外是我们在设备上早就自动化了,一开始就引进设备自动化。那么现在想在自动化方面发展,另外,我们现在在仓库也实行无人仓库,无人铲车进行管理,这一步步在向智能化分析去发展。

陈姝婷:听说你们还在尝试着研发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宗庆后:工业机器人,我们也成立了一个机器人公司,跟人家合作搞的。主要是抛光机器人。

陈姝婷:那么现在也有一些新经济品牌异军突起,比如说像瑞幸咖啡,像喜茶、奈雪的茶等等,他们是制作这种新鲜的饮料,广受年轻人的喜爱。那娃哈哈在这一块未来会有一些创新和布局吗?

宗庆后:我们各方面都在探索,世界在进步,你也要跟着进步。

陈姝婷: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无人的货架,或者是自动的这种销售饮料的这种机器,那您会经常去看这些最前沿的市场吗?

宗庆后:我们也做了很多自贩机,实际上也都是无人售卖,我感觉也不能全部都搞智能化,我们也要考虑就业问题。

陈姝婷:未来这个AI和人工智能去给这种产业也好,行业也好,您认为会带来的这个巨大的变革是什么?

宗庆后:我认为时代应该是要提高它的水平,管理水平而已,不仅仅是减少劳动力。如果是全部减少劳动力的话,我想今后社会都解决不了就业,也是个大问题。

陈姝婷: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民营企业正在走向全球化,面对国际化的一些食品集团的竞争,比如说像卡夫、通用磨坊等等,娃哈哈未来将怎样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怎样走国际化?

宗庆后:实际上饮料行业也好,食品行业也好,中国的饮料行业在全世界是属于先进的,因为我们是后发的,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他们是很早就有,老厂了,因为这个利润也比较低,所以它也没有进行改造,可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娃哈哈宗庆后:企业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应该永远在路上_第3张图片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宗庆后(左) 创新者节目主持人 陈姝婷(右)


5 全面创新——打开未来的方式

如今的饮料行业,早已不是你胜我败,你输我赢的时代。消费升级,带来用户关系升级,体验升级,个性化升级,外卖、电商、无人超市等新的渠道也层出不穷,整个行业的运营模式都在起着颠覆性的变化。从零和到竞合,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宗庆后提出三方面的转型计划:一是进行供应链数字化升级,将供应商、经销商、终端等纳入娃哈哈整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实现供应链全过程数字化动态管理;二是利用数字化改造企业运营模式,在坚守主业的基础上,以产业数字化为手段,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重点对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领域进行开拓创新;三是要提升企业决策的数字化,运用大数据来优化生产、仓储、销售和服务全阶段,以达到消费者数字化、门店数字化、库存数字化,实现“人、货、场”的重构。


管理、品牌、产品、营销、技术……宗庆后的目标不只是在产品端发力,而是全面创新的升级。全球化的竞争,小众化的趋势,有机化的浪潮……市场变化之快,竞争之剧,我们不能说娃哈哈所有的创新都是成功的。然而,32年创业路,每天16个小时全年无休,呕心沥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宗庆后始终在路上。


宗庆后说:“企业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应该永远在路上。你如果是稍微停顿下来,你肯定就落伍了。


陈姝婷:如果让您对娃哈哈的下一个十年去寄语,您会认为下一个十年娃哈哈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品牌?

宗庆后:哈哈以前是个大众化的品牌,今后可能也是大众化的品牌,并不是卖高价的品牌,我认为是适应大众消费的品牌。

陈姝婷:我听说您是每天早上6点多就上班了,对吗?

宗庆后:对。

陈姝婷:那您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

宗庆后:我大概是晚上11点多睡觉。

陈姝婷:晚上要工作到11点吗?

宗庆后:有时候是工作,有的时候也看看碟片,看看iPad。

陈姝婷:就是每天早上是雷打不动的六点就到办公室。

宗庆后:因为那个时间醒来了,睡眠不好,醒的比较早。

陈姝婷:那您是一周工作几天?

宗庆后:一周工作七天。

陈姝婷:每天都工作,没有休息?

宗庆后:没休息,就感觉休息太无聊了,没事干。

陈姝婷:您会希望自己到多少年纪的时候退休?

宗庆后:我想像我没什么退休不退休的,但我现在考虑退居二线,让年轻人在前面干。然后逐步把这个制度建立好,不论谁在掌权都能够健康的发展。

陈姝婷:好,最后您送几句管理上面的格言,或者是说一些好的建议,给我们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你喜欢什么事业,你就在这个事业上去奋斗的话,脚踏实地去奋斗的话,我认为也叫创业。


比方说做个好老师,做个好医生也是创业,对吧?所以我觉得要创业,首先你要喜欢。第二,你是在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创,这才会成功。


娃哈哈宗庆后:企业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应该永远在路上_第4张图片


陈春花希望娃哈哈成为一个百年企业,百年饮品,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具有全球影响中国企业。


陈威如我觉得娃哈哈代表了中国人苦干实干,务实又努力的这种结果。我觉得在面对未来,需要有更多的这种多元的创新,然后愿意赋能给这个生态圈,来共同满足消费者日渐个性化的需求。


李光斗:我觉得宗庆后的娃哈哈可以说伴随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我们祝愿娃哈哈成为中国品牌的一个常青树,能够不断地与年轻的消费者进行沟通,让这个品牌传承下去,成为求变者,成为创新者,也成为常青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娃哈哈宗庆后:企业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应该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