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不管是沱沱还是蒋劲夫,在人前都是好男人的形象,而在我们在一般的经验认识里,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为,只有某些“特别不正常”的人才会打老婆,譬如那些性格偏激、嗜赌成瘾、生活挫败的人。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家暴的男人是否具备某些共同特质,只有具备这些特质才可能成为加害人,还是说,人人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施暴者为什么动手?
要理解家暴者的身心特质、性格与情绪状态,首先要理解家暴的成因。
注意,这个理解是“了解、明白”的意思,是指把握事情背后的逻辑联系,并不是指与家暴者产生共情,认同甚至支持他们的行为。
目前关于家暴成因的理论有很多,具体包括社会学习理论、压力因应理论、资源理论、冲突理论、个人病理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等。不同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个案,有时候是多重原因共同导致了家暴。
资源理论认为,资源和权力是互相依赖的,掌握越多资源的人,就可行使越多的力量或者权力(这其中就包括暴力)。资源的形式有许多,譬如金钱、劳力、情爱、时间、专业能力,是每个人正常生存发展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资源通常是有限的,而且分配不均,没有资源的人为了获取与分享资源,就要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对方。比如在一个家庭中,掌握经济大权的人,通常就比较有主导权,这种权力可能就隐含了“处置”对方的权力。在许多家暴的案例中,加害者会掐断对方的经济来源,有的还连同社会资源(阻止受害人与外人联系),通过这种资源控制的方法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在解释夫妻之间的婚姻暴力时,资源理论显得十分适用,当然也有例外。许多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会使用暴力,没有资源的人,未必也不会使用暴力。相反,一个长期失业的男人也有可能对他有工作的妻子进行拳打脚踢,因为某种“情境压力”。
社会情境/压力与因应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情境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工作压力等等,使得个体感受到一种无力,个体内在焦虑与挫折感升高的同时,情绪行为也容易失控,这种愤懑情绪就可能通过暴力形式(口语与行为)进行发泄。
从这个角度而言,个体的资源与能力越强大者,就越少体验到这种压力,或者越能成功地克服各项压力,越不容易在这些压力与挫折中失控,因此也就越不容易发生暴力行为。这也能说明,为什么中下阶层或者经济形势较为萧条的时候,发生家暴的概率更高。
当然不是所有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都会导致家暴,个人病理模式理论认为,家暴的加害者可能自身就具有某种精神疾病或者性格缺陷。犯罪生物学派的观点是,个人生理异常、器质疾病或者生化因子异常,可能都与失控暴力有关,譬如血糖浓度,普遍被认为与反社会暴力相关。荷尔蒙、神经传递物、生化因子(染色体、内分泌、血清浓度)等异常都会影响个人行为,此外,个体心理失调(精神疾病或者人格失调)也与之相关。
其他理论说法大致是这样,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生长在暴力家庭中的人,通过目睹和学习,形成暴力的代际相传;冲突理论认为家人间存在潜在的竞争,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产生纠纷,解决不好可能导致暴力;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些文化中允许“打老婆”;社会生物理论认为男性更具有侵略性,再加上亲子不确定性(不确定孩子是自己亲生的),更容易产生家暴;女性主义认为父权思想观念间接促成了家暴;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当使用暴力的成本过低时,暴力就会出现。
以上说法各自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仍然值得我们的关注。
打老婆的男人都啥样儿?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婚姻存在针对女性的暴力,平均每7.4秒就会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殴打。当你看到这里,大约花了8分钟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有64位女性遭到了殴打。
家暴不是偶发事件,暴力的背后是成因,成因具备潜伏性和预兆性,如果提早发现那些不对劲的地方,尤其是理解加害人的特质,也许就能采取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Brown与Herbert在1996年整理了具有暴力倾向的伴侣常见特质,具体如下:
1.长期低自尊,过度的自卑感,能力不足的感觉
2.孤立感,缺乏社会支持
3.缺乏社会技巧和自我肯定的行为
4.有精神病史,像是焦虑、忧郁沮丧
5.有酒精与药物滥用的历史
6.薄弱的冲动控制力,其他反社会行为的问题
7.占有欲和嫉妒心很强,总是怀疑被遗弃
8.喜欢将错误归于外因而谴责他人,当发生挑衅时,争吵逐渐升级,表现出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9.对另一半缺乏同理心,例如妻子在怀孕分娩期间遇到困难,或者性生活无法配合时,不能理解甚至无视
10.将工作上的不满意与压力产生的愤怒作转移攻击
11.遭遇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譬如失业、居家环境不良或者财务困难
12.在儿童时期曾受到暴力虐待或者目睹暴力
13.目前有使用暴力的情形、有威胁的行为或者武器的使用
当我们讨论家暴加害人的特质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有一个一致且简化的施暴者类型。譬如开大排档的姚女士丈夫陈某文,和知名演员蒋劲夫,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和群体,暴力的严重程度、愤怒、酒瘾的实际情况等很多方面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将加害人视为性质完全相同的一群人。
就如同受害人一样,并没有典型的施暴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家暴的加害人。除了个体精神病理因素之外,不存在某个特质一定导致某一个人成为暴力的加害人,这通常是基于多种特质的交互作用。所以一种有效但并非万无一失的办法,就是婚前同居,多观察多看看。
当你意识到不对,特别是对方已经暴露出暴力倾向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止损”。
“他只是心情不好才打我“、“他只是喝醉以后才打我”、“他平时对我很好”等等,家暴受害人有时会找很多借口给对方开脱,也许是无法直接面对,也许认为这只是一次偶发事件,过去就过去了。
但你不会是侥幸存活的特例。
很多家暴受害人,在报警之前曾遭受多次家暴。她们怀有同样的侥幸心理,不愿意去寻求援助,事实证明,这样只会使对方变本加厉。“在中国,女性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报警。”如果在第一次就报警或者离婚,很可能就没有后面的34次。
尤其是当对方家暴成本极低,不需付出什么代价就能获得原谅时,家暴再次发生的概率极高。最常见的那句话是“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家暴加害人的特质是日渐形成的,具有相当的持续性,包括某些童年暴力经历,是很难被改正过来的。
所以,判断家暴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离开,绝不给对方伤害的机会。
文章来源:
《家庭暴力加害人特质与处遇评估工具之研究》期中报告-保护服务司-卫生福利部
黄列. 家庭暴力的理论研讨[J]. 妇女研究论丛, 2002(3):56-64.
柳娜. 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 中南大学, 2011.
林明杰. 台湾家庭暴力危险分级方案之成效:一个分类整合模式[J]. 社会工作, 2011(1):20-32.
Brown & Herbert, Preventing Family Violence, 1996, p.77
▼点击图片阅读 |优衣库“抢钱”
点击图片阅读 |95后婚恋观:相亲可以,结婚免谈
点击图片阅读 |为了救五条命,能杀死一个胖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