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教筑起创新名城

点击蓝字“凤凰WEEKLY“,星标或置顶公众号

“作为西安的新人,我希望将我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科研成果、管理经验奉献给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并在更大的舞台上,激发起一代青年人的情怀,为国家科教事业贡献力量。”
这句铿锵有力的宣言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2018年8月,作为西安市人才新政引进的第一位A类人才,黄维发表署名文章《培养人才爱国奉献的大格局》。在文章中,黄维说道:“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肩负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重任。” 从太学到大学 西安,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之精华。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的文明进程。 太学制度肇端于汉武帝。他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便是当时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略似当代的大学。随后,王莽秉政,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当时,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其实,汉代的太学制度只是统治阶层为了遴选治国安邦的贤能之才而创立。太学日常的学术训练教材也不过是儒家典籍。因此,它们的功能也仅仅局限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 与之不同,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 在现代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循环周期大大缩短,各国政府和产业界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能为之提供人才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创新驱动的策源地设在大学,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西安城中的鼓楼之上,仍有“文武盛地”的铭文镌刻在牌匾之上,诉说着这座城市昔日的荣光。历史上的太学遗址已经走入历史文物保护的范围,而崇文重教的城市基因却延续至今。 目前,西安拥有普通高校63所,其中985、211工程建设大学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127万人。除高校之外,西安还拥有各类科研机构460多个,其中,军工单位近200家,行业门类齐全,从业人员超过20万,国防科技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雄厚。 在西安,还有60余位两院院士面向科技最前沿,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他们的研究方向涉及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前沿领域。 围绕着丰富的科教资源,西安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院所经济、教师经济。这座古老的城市正把创业创新作为迎接未来的制胜法宝。 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正焕发勃勃生机,让这座城市越来越年轻。 创新之港和翱翔之镇 物理空间的拓展,不仅是西安跳出城墙的拓荒之旅,更是西安高校突破传统办校思维限制,探索现代产学研相融合新模式的创新之举。 由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港”命名,直接体现了西安人对资源流动、对创新创业的执着追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发挥大学的研究力量,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型大学的周围。于是,围绕大学周边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 从科技工业园区的兴建方式看,美国科技园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大学组建,如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兴建斯坦福研究园,并由此带来硅谷的崛起。二是由企业组建,如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三是由州政府组建,如北卡罗来纳州青睐发展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科技红利,于是选择了位于该州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共同组建了三角研究园。 不同于美国科技园区的兴建方式,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是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合力的成果。仅用四年时间,一座开放式学镇拔地而起,显示出古都西安追赶超越的加速度。 经过这几年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已经整合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配套四大功能,建设了包括理工医社四大方向、28个研究院及若干重大研究中心。漫步在如今的创新港,环绕而过的渭河流水潺潺,高楼林立,绿草茵茵。 西安:科教筑起创新名城_第1张图片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涵英楼 2019年9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迎来首批入驻的师生。此次入驻的研究生中,包括硕士研究生5782人、博士研究生1484人。 在渭水河畔踢足球,在南山脚下做学问,是这所开放式大学的新标签。难以想象,这片创新乐土四年前还是一片麦田。 作为中国首创的发展模式,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置身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当初设想的一个大学新校区,到如今打破藩篱的智慧学镇,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植入了城校融合的基因和创新驱动的内核。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围绕电子核心器件、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医药健康、通用航空、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全要素、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各种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研究实体。 2019年以来,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高端装备研究院、理化研究院陆续揭牌入驻;华为、中国电信、中通服科信、赛尔网络等行业巨头相继达成合作,共建智慧校园;美国3M西北研发中心、LG联合研究机构、中国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也将落户。 “十三五”末,包括25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在内的130余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将落户创新港。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会开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它是一个开放的校园,一个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智慧学镇。” 未来,这里将聚集1.2万余名硕士、6000余名博士和5万名科技创新人才,吸引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产生经济效益1000亿元以上,带动整个城市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作为同城另一所双一流高校,西北工业大学也在紧锣密鼓地筹措翱翔小镇项目。身处西北内陆的西北工业大学低调务实,是中国唯一一所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的研究型大学。 翱翔小镇,顾名思义就是要突出西北工业大学在三航领域的独特优势,将建成中国首个以无人系统为核心的科教产融创新示范小镇。小镇的特色在于打造空、天、地、海无人系统产业集群。其中,“空”即无人机产业链,“天”即火箭、微小卫星产业链,“地”即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海”即水中无人系统产业链。 翱翔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和项目组合的新概念。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爱生无人机产业化示范基地、智能飞行器项目、航沣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国际智能无人系统大会、国际无人机大赛等项目和平台已先后入驻小镇。 建成后的翱翔小镇,将形成产业、科技、博览、教育、综合服务等五大功能板块,聚集10万创新人才,吸引1000家科技企业,带动1000亿元综合产值。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科技创新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迅猛来袭,以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来势之汹、涉及面之宽、变化节奏之快,是以往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科技正在重构人们的生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和翱翔小镇,正引领西安在当下科技创新大潮中驶向未来。 西安:科教筑起创新名城_第2张图片 西咸新区西工大翱翔小镇效果图 高校助推产业发展 进入21世纪,产业界与高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产业界为抢得市场先机,纷纷向高校寻求人才支持与科技含量高的研究成果,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高校资源。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实验投入资金大、风险高,高校也越来越青睐通过与企业合作,扩宽研究思路和获得研究资助。 201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历时20年研发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俗称超临界水蒸煤,作价1.5亿元人民币转让给产业化投资公司。 主持该项技术革新的西安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教授介绍,传统燃煤、煤气化锅炉及其发电技术均采用“一把火烧煤”的形式,总效能和煤电转化率低,且耗水量大、污染严重。该技术相较以往,具有更高效、清洁无污染、低耗水等特点,并从源头上根除了特定气体污染物及PM2.5等粉尘颗粒物的生成与排放。 中国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不可避免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雾霾等环境问题就是其中的显例。超临界水蒸煤技术的产业化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因燃煤利用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是高校的看家本领,但是,从技术发明到产业应用却是企业的拿手好戏。 超临界水蒸煤技术的产业化,开创了各类社会力量和资源通过有效整合来完成原创性成果产业化的新模式。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中,学校占20%,成果完成人占80%。 近年来,西安市通过设立专题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如基金+高校院所、基金+企业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成立科技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投资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等共同设立支持其深化创新改革之子基金,支持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研发人员创新创业,支持资源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之中。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支撑只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是技术转化的主力军。目前,西安拥有12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技术转移队伍已经达到400人。中科创星&西科天使作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成立的成果转化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和创新服务团队,打造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2016年,西科天使基金荣获中国最佳天使和早期投资机构TOP30。 人才与城市相生相成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华为不吝赞美:“西电毕业生基础扎实,在通信、IT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技术基础和项目背景,态度认真,作风扎实,各方面表现优良。” 据了解,目前华为在职的西电校友人数以8406人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其中不乏华为技术中国区总裁鲁勇、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等优秀西电毕业生代表。 2017至2019年三年间,华为在西电招聘的人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西安高校,为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输送了大量人力资源。 西安:科教筑起创新名城_第3张图片
西电与华为在科研和育人方面深度融合 华为与西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等领域的合作也由来已久。双方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多媒体联合实验室,并在2011年签署了长期合作框架协议。此后先后成立了西电-华为翻译实践教育基地、西电-华为终端天线联合实验室、西电-华为网络空间安全实习实践教育基地、西电-华为企业智能联合创新中心、西电-华为无线技术与新业务框架合作研究中心等等。 华为十分看重西安丰富的科教资源背后所孕育的人才潜力。作为中国世界级企业的代表,华为不仅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着广泛的合作交流,更与西安这座城市渊源颇深。 在本世纪之初,华为就入驻了西安高新区。目前,华为在西安设有华为西安研究所、华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等多个机构。其中,华为西安研究所是华为全球十多个研发中心中,员工数量最多、业务布局最全的研发中心,是唯一覆盖全部九条产品线的研究所。华为的到来,带动了相关高科技产业链条的形成,为西安奠定了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础。 产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专业技术人才,城市的兴旺发达终究在于有多少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华为在西安的扎根离不开西安雄厚的科教实力,特别是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产业技术人才的支撑。 高校培养人才,企业吸纳人才,高素质人才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生力军。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近年来在吸纳国际人才方面也展现出巨大吸引力。随着人才流的汇入,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也随之而来。 2018年3月,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印度留学生Ali和他的创业伙伴,在碑林区政务大厅仅用20分钟便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营业执照,有了自己的创业公司。Ali从2012年开始就和父亲从事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究,2015年来到西安留学之后,这个项目也随之来到西安。 2019年,西安市首家外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在西安曲江举行。基地将设计系列外国留学生文化体验、岗位实习方案,是西北地区首个外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 西安围绕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一带一路”创新创业高地等目标,丰富完善人才、创业、户籍等三大新政内涵,优化人才引进落地服务流程,对“高精尖缺”外籍人才来西安工作实行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一网通办结。 突破城墙思维,西安走出国门,先后设立了英、法、俄、德、澳等5国西安海外人才工作站,与全球10大人才机构、13家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持续拓宽海外人才来西安创新创业的便捷通道。 最近,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聚焦聚力重点工作,奋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十项重点工作,将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列入其中。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源源不断的创业机会,完善便利的政策配套,让西安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才的青睐。 2018年,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揭晓,西安市首次荣获十强城市,一同入围的还有上海、北京、合肥、杭州、深圳、苏州、青岛、天津和武汉等城市。西安是入选城市当中唯一地处西部的城市。

西迁精神的底色和光芒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懈追求。1896年,甲午海战失败,身负民族振兴之望的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被称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 从繁华之都上海,迁徙到当时经济社会落后的西北,客观上,对每位师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与理想、个人与国家,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是西迁人却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克服简陋艰苦的科研和生活条件,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祖国的需求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西迁精神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爱国精神的当代体现。 迁校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创造了2.9万余项科研成果,成为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扎根西安以来,交大输送了近27万科技人才,其中近40%扎根西部,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西部地区产业的中坚骨干。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战略定位。 目前,在西安知识分子群体当中,掀起一股学习西迁精神的热潮。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却万万不能。在西安追赶超越的道路上,西迁精神势必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开拓物理空间,汇集人才洪流,凝聚精神动力,链接产业发展,西安这座科教名城正蓄势待发,向着创新名城进发。
作者丨林乐山

西安:科教筑起创新名城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安:科教筑起创新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