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赢了,我们输了

总结这两天来最强烈的情绪,Sir觉得是两个字:


愤怒。


一个愤怒胜了。


2019年12月18日。


伊藤诗织,走出东京地方法院大门。


面对媒体的长焦短炮,她激动地展开了那张白纸。


“胜诉”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张图片


被告,是日本资深新闻人,号称“安倍御用记者”的山口敬之。


2015年,山口敬之借职务之便,对伊藤诗织进行性侵。


在数天的挣扎后,伊藤向警方报案,但检查方以日本强奸法案中“需证明行为人使用了暴力或恐吓”为由,放弃起诉。


一个普通的公民,被性侵后想要求助于法律。


而法律却让她自证被性侵。


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伊藤纱织,选择在2017 年5月召开发布会,以真面目在媒体前曝光。


2018年,BBC将她的个人经历拍成纪录片《日本之耻》。


片名用词之狠,到了“国耻”的程度。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2张图片


就在伊藤诗织胜诉的同一天,还另一则愤怒引爆了网络。


一个则关于粉红色羽绒服的“非虚构写作”。



转疯了。


4万的转发,46万的点赞。


因为这个故事切中了我们的愤怒——


粉红色的羽绒服,象征对女童的专项慈善。


为什么要限定女童?不这样,资源就可能向天平下沉的一端进一步倾斜。


这本是对于不公的义愤。


然而,当它以这样的论调收场时——


也不知道算不算报应
这个弟弟长大了又是一个屌癌,又是一个光棍
他们有罪,性别就是原罪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3张图片


这愤怒就输了。


因为它把大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另一个靶子上——


仇男。


这,对吗?

01 廉价战争


故事是博主自己的支教经历,关于农村重男轻女现象的见闻。


为了让发给姐姐的羽绒服,不再被偏心父母让给弟弟,博主特意挑选了一件粉红色的女童款给她。


但在第二天,博主就看见这件羽绒服被穿在了弟弟身上。
那件羽绒服,她只穿了一天,第二天,她还是穿着那件破旧的不知道哪里捡来的破外套坐在教室里冻得发抖,而我也在发抖,我是气的。


无论事情真假,你都能看出字里行间强烈的愤怒,尤其是这个重复出现的用语——


“那个肥头大耳蠢钝如猪令人作呕的弟弟。
我看到那件粉红色羽绒服就穿在她弟弟身上,那个肥头大耳蠢钝如猪令人作呕的弟弟,穿着那件满是蝴蝶结的粉色羽绒服,还得意洋洋的炫耀。


也就不难理解,评论中为何出现如此多对女孩弟弟的咒骂了。


这个刺眼的措辞有引起争议吗?


有。


但面对质疑,她又发了一条微博,重申恶意的“正当性”——
我为什么说很多农村男孩蠢钝如猪,是因为大部分城市里的人估计没见过这种猪吊是什么德行:小时候吃的肥头大耳,脸上肉鼓到要挤破皮肤眼挤成一条缝两腮通红,满脸愚昧和骄横,不懂礼貌没有文化,整个就是没进化完成的类人猿,长大一点的好些的能认几个字,差些的字都认不全......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4张图片


而让Sir更无法认同的,是接下来这句——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5张图片


你可以批判重男轻女的思想糟粕,可以问责偏离初衷的公益项目,把女孩的权利抢走,放在一个男孩的身上。


但对于“既得利益者”的男孩,这是他能决定的吗?


再进一步问,如果愚昧的家庭教育,真的会让一个男孩“蠢钝如猪”。


那么这,不也就是推行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吗?


在家庭教育无法完备,父母不尽责的情况下,让每一个孩子,仍然享有受教育和培育健全人格的权力。


记得事件之初,我们反对的一句话吗——


“今年的女孩,是明天的母亲。”


没有人有资格决定,孩子的未来是什么,她们不是谁的“预备役母亲”。


而现在,却有人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今天这个“肥头大耳蠢钝如猪令人作呕的弟弟”,当成未来的“屌癌”,提前辱骂。


是谁给了你们宣判他人命运的勇气?


即使,未来有一天,真的如其所言。


那么把他培养成“屌癌”的,除了他父母,也一定是由于这些仇视的推波助澜。


Sir为何如此反感性别对立?


这又是一次“完美”证明。


一起丑闻的曝光,本应转变成一起向渎职机构问责,向公共程序监督的良性事件。


却又被低级可笑的性别矛盾,夺走了讨论空间。


关于红色羽绒服一事,究竟是真是假?


Sir没看博主任何举证。

但它已经成为引导对男性原罪的批判的冲锋号角。


坦白讲。


这种行为才是真的令人作呕。


就像之前看到某00后新媒体人对爆文经验的总结——
我关注了两千多个公众号,天天不厌其烦的看他们的文章,还自己总结了许多所谓的爆文经验。在这里不介意分享给大家,我有一个关于爆文的十二字真言: 骂男人,往死里骂,变着花样骂!


说白了。


这些人,这些言语真的关心“女性权利”吗?


那个用“蠢钝如猪”吸引着仇男流量的博主,很快被网友挖出,长期用“公交车”一词侮辱某位女星。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6张图片


得。

在嘴脏这件事情上,她倒是挺男女平等的。
为什么说因女孩的不公而仇视男孩,是一场廉价的战争?

因为无论战火多么激烈。

获胜的,只会是流量。


而绝不会化为改善现实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另一场战役的胜利,值得我们珍视的原因——



02 敌人究竟是谁?


今年,伊藤诗织的书《黑箱:日本之耻》在中国出版了。


在前文里她这样写道——
再说一遍,我真正想要告诉大家的,并不是那件“已经发生的事”本身。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事发生? 万一发生时,该怎样寻求救助? 我想讨论的,是这些事关未来的命题。而为了谈论未来,方才斗胆提及那桩“过去的事”。


撕开过去的痛苦,是为了未来。


真正的敌人。


是阻挡在未来之前,更加不可撼动的铁门与阻碍。


比如,不完善的法律


在伊藤诗织之前,日本有关强奸法的修订,自1907年后已超过百年没有改变了。


对于施暴者。


法定最低刑期,甚至短于盗窃罪。


对于被害人。


本该维护正义的执法者,却从不肯向她(他)们降低门槛。


法律求助网站上,你能看到太多现实困境——



一项调查显示,在日本,只有4%的性犯罪受害者愿意向警方报警。


为什么?


受害者面对的,或许是更大的屈辱、痛苦。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7张图片


“先前有无性经历?” 等与案件无关的隐私问题,被男警官反复追问。


在取证环节,更是令人作呕。


伊藤躺在了一片软垫上。


她身边的三名男警员,分工明确。


一位负责操纵一只假人,在她身上比划。


一位负责拍照。


一位负责询问:是不是这样的?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8张图片


以屈辱的方式,公开展示痛苦。


成为了追求正义的二次伤害。


再比如,缺席了的性教育


经历类似遭遇的台湾作家林奕含,曾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说到:


“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 , 就是没有性教育。”


这在东亚国家中并非罕见现象。


缺失的,包括所有人必修的一句——


“Nois no.


伊藤诗织曾在大学的演讲过程中,做了一个调查——


“哪种行为是对发生性关系的许可?”


11% 的学生认为,两人单独用餐便是发生性行为的默许;


23% 的学生认为,穿着暴露是同意性行为的信号。


别忘了,这是在大学。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9张图片


在场社会学家得出极其失望的结论:“我认为在什么是对性行为的许可方面,日本是极其失败的。”


但这些,也不是最大的敌人。


有自由党政府议员对案件表态,身为职业女性,伊藤不该如此—— 在本案中,她作为一名女性有很明显的问题 在男人面前喝那么多酒,还失去了记忆 作为在社会上打拼的职业女性,你总会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 学会如何妥当拒绝这类事情是一项技能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0张图片


针对女性的暴力,也不该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为针对女性的暴力并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1张图片


归根结底,最大的敌人。


是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诡异的默契


“你是男/女人,你本该如此。


甚至可以说,最大的不公,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社会制度对于不公的合理化。


而伊藤诗织最大的胜利是什么?


不是口头的声讨而已。


而是她用行动,用4年的坚持不懈,敲开了制度的裂缝。


伊藤纱织对山口敬之提起民事诉讼以来的4年里。


日本发生了以下改变:


1、首家支援性犯罪受害者的基金会成立。


2、全国增设41间强奸危机中心。


3、日本议会首次对沿用了110年的强奸法案进行了修改:法定最低刑期已从三年増至五年;男性也可作为强奸罪的控告方。


最后审判中,法官铃木表示﹕


伊藤小姐就性犯罪提出改善要求,并公开自己的被害经过,均涉及公共性及公众利益。本人认可其内容真实可信。”


“胜诉。”


她赢了,她替日本的女性赢了。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2张图片

△ 支持者打出标语“与诗织一起战斗。”


今年7月,伊藤诗织做客“一席”演讲。


登台时。


第一句话,让Sir咂摸了许久——


“好亮啊,我都看不清你们的脸。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3张图片


而那些藏在黑暗中,藏在键盘后的愤怒,只需要会拼音。


而走到灯光之下。


需要勇气、专注、清醒。


Sir注意到一个细节。


在许多情景,哪怕是说到艰难的问题上,伊藤诗织都是面带微笑的,不太符合我们对一个被性侵者的认知。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4张图片


她不痛苦吗?


事实上,自面对公众以来,由于各种压力,她已经写过了三封遗书。


她不愤怒吗?


在社会乃至家人的不解中,支持她一路倔强走下来的,很大程度上是胸中那股不息的怒火。


Sir绝不否认愤怒的合理性。


但愤怒的力量,带来的结果却可能截然不同。


伊藤诗织对不公的讨伐是向上的。


上至顶端


痛陈“国耻”,直击安倍的“御用记者”,乃至他本人。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5张图片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6张图片


而在那个粉红色羽绒服的故事里。


我们的声讨,却是习惯地向下。


下至底端


把所有的炮火,对准整个不公的链条中,不知所措的,最幼小的,“蠢钝如猪的男孩”。


我们赢了吗?


赢了什么?


Sir反对这种仇恨。


在一个让人日益变得钝感的社会中,愤怒的能力是极其宝贵的。


请不要辜负你的愤怒。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


她赢了,我们输了_第1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赢了,我们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