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

2020年的春节档的阵仗,要比今年来得大的多。十部新片挤在大年初一同天上映,涵盖不同题材、不同类型,到时厮杀之激烈,也可以预见。


这其中,《中国女排》绝对算得上是春节档的最重磅——


论题材,电影讲述的是几代中国人的国民记忆;


论格局,影片故事贯穿近四十年的历史,无疑是春节档底蕴最深厚的新作之一;


论体量,陈可辛导演、巩俐领衔主演,可以说是华语电影顶配阵容。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1张图片


而最近发布的全新海报与预告,又官宣了一位新的演员王牌——黄渤。


黄渤在电影里饰演的,是前女排国家队主教练陈忠和。在新海报中,他张开双臂、奋力呐喊的样子,和饰演青年陈忠和的彭昱畅,还有一丢丢莫名的神似。


谁能想到,彭昱畅长大了后居然成了黄渤???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2张图片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3张图片


新预告以郎平与陈忠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交锋,串联起了女排三十多年艰苦打拼、实现辉煌的竞技历史。


他们是中国女排的见证者,也是女排神话的缔造者。三十年的队友如今成为一日的对手,举世瞩目的“和平大战”,也是王者见王的世纪交锋。



预告以郎平与陈忠和宿命般的重逢开启,三十年的老友,如今成为了站在竞技场两方的对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与郎平指导的美国女排在小组赛狭路相逢,新预告也再现了这场苦战五局的激烈酣战。



08年奥运会后,中国女排再次陷入挣扎。预告中陈忠和对郎平说到,“现在你能给大家带来暂时的希望”,似乎也是在劝说对方重回国家队,带领中国女排重振雄风。



跟随镜头的剪切,预告重温了中国女排黄金三代的高光时刻。80年代的郎平高高跃起,10年代的女排新队员们,将高高跃起的球狠狠拍下,仿佛完成了一次跨时代的精神接力。



最终,预告定格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登顶领奖台的瞬间。近四十年的女排神话还在延续,而一段新的传奇也拉开了帷幕。



电影里,是郎平与陈忠和的王者见王;


电影外,则是巩俐与黄渤的强强联手。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实力派,巩俐和黄渤分别塑造过许多经典的银幕形象,而直到这部电影,他们才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对于影迷来说,可谓是超级大大大大大的福利了!


两位演员的名字,本身就是电影的品质保障。因为无论是巩俐,还是黄渤,对于剧本都非常“挑剔”。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4张图片
巩俐曾提到,“简单的角色已经不需要我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同样是对复杂角色的需求与找寻。


实际上,巩俐早就不仅仅于满足于角色本身的魅力,她接受角色的标准也在于作品导演以及幕后班底,“最关键的是有没有一个好剧本”。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5张图片


《中国女排》的出现,为巩俐和黄渤提供了一次合意而合适的机会:在扎实强大的幕后班底之外,郎平与陈忠和之于他们,就是不简单的、充满挑战性的角色。


至于电影中老一代女排姑娘,陈可辛在影片开拍前一年,就开始了大范围的海选工作寻找适合的人选。


“最早我们计划找1米8以上的演员,教她们排球然后试拍,”可是几次下来,陈可辛感觉都不太对。后来为了保证作品的专业度,剧组又尝试在运动员里海选。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6张图片


最终,第一代中国女排的12位选手,都是由专业排球队运动员担当,在外形上也神似当年的女排姑娘。


不过,最大的惊喜,是青年郎平的饰演者。陈可辛找来郎平的女儿白浪担当这一角色,她也将借这部电影,重新了解与经历母亲当年的光辉岁月。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7张图片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8张图片
《中国女排》围绕着郎平与陈忠和两位灵魂人物,讲述了跨度长达40年的女排奋斗史。


从1981年首次赢得世界杯前漫长艰苦的卧薪尝胆,到2016年三度问鼎奥运会冠军的辉煌瞬间,中国女排的蛰伏与崛起、磨砺与拼搏,也记录下郎平与陈忠和两位功勋,三十多年来的友谊与一场举世瞩目的世纪对决。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9张图片
体育竞技,本身具有先天的类型优势。而竞技,就意味着对抗与悬念。


但《中国女排》却不仅是一部体育电影那么简单,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它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情怀。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10张图片


作为众多北上的香港导演中的一员,陈可辛从《如果·爱》,到《投名状》《武侠》,再到《中国合伙人》《亲爱的》,以及去年杀青的《李娜》,他在不同题材和类型中来回变化转换。


他曾经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下过这样的注解:


“我的改变,是外面的改变,其实里面从来没有变过。”


透过这些作品的外壳,望向故事的本质,会发现它们拥有相同的核心——


都关于人,关于人在时代、社会变迁中的起落沉浮、聚散别离。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11张图片 《中国合伙人》


时代是电影的底色,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后,时代,却又隐隐成为电影最终的主旨。


在他的镜头下,时代的印记埋藏在诸多微妙的潜台词中。


《中国合伙人》里成东青选择在麦当劳和废弃的工厂里教学,而当时正是外资逐渐进驻内地,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的年代,一个不再指望铁饭碗,寻求机遇与创新的时代。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12张图片


《亲爱的》中黄渤与郝蕾塑造的离婚夫妻,不同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暗示着两者阶层的差异。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包含着阶层矛盾的复杂性。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13张图片


所以在陈可辛的执掌下,《中国女排》的格局,不再囿于“体育题材”这个单薄的范畴——


而是像他所说的,“希望让观众从中看到真正的女排精神和年代变迁”。


在有限的物料里,可以看到他对于还原年代感所做的努力,从球衣、水壶,到训练器械、家具设备,从细节的道具到整体的布局,实现了1:1还原,真实地营造出属于每个年代不同的氛围与环境。



而时代的变迁,以及其中蕴藏的精神,也在新预告中被具象化成为训练场墙面上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女排姑娘用血汗与意志一个球一个球凿刻出的努力证明,是历史的印记。



从现有的预告中,也可以看到陈可辛对人物一贯扎实的成长弧光和细腻刻画。


青年时期的陈忠和因为身高的劣势打不上男排主力,于是来到女排做陪练,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陪练,却拥有比任何人都坚定的决心与毅力。


他钻研外国选手的强大技术,砥砺着女排姑娘“没有人可以笑着拿冠军”,最终,从籍籍无名的陪练,成为中国女排国家队的冠军教练。



这一路,不变的是他对拼搏的坚持和胜利的渴望。 预告里,他始终憋着一股不甘的劲:“他们不信啊,他们说我们永远不过俄罗斯,也跳不过巴西,也没有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力量。”


作为反击,他对女排姑娘们说,在赛场上“一分一分地把球咬回来”。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14张图片


在女排遭遇低谷时,他无比坚定地撂下一句:


“不管别人需不需要中国女排,我需要。”


寥寥几句台词,塑造出了一个视排球为自己毕生信念的教练形象。



《中国女排》对郎平的性格刻画,在于细节。


之前的物料中,郎平曾望着墙上的国旗说,“3.22米是海曼的摸高,总有一天我会超过她的”。



快速剪切的镜头里,多次出现她徘徊于国旗下的画面。终于,到最后,她奋力一跃,触及到了国旗的一角。


这一跳,似乎成为郎平乃至女排未来的注脚——


中国女排从这一刻开始,不再只是弱小的仰望者了。




而配合新预告中,郎平一句“我从来不装,我都是玩真格的”,一个霸气十足的狠角色,也就此立住了。



记录历史,其实并不难。更难的是,如同借一段历史,与当下的时代与观众产生共鸣。这也是陈可辛面临的永恒命题。


所谓共鸣,无非是为观看者的情绪与思想,提供一个落脚点。对于一部带有主旋律色彩的电影来说,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在于是否能将抽象而宏观的家国情怀,下落至与每一个个体等身的高度,与他们的各自私密的经历与记忆产生化学反应。


让那些历史与主义,不再悬浮在空中,而落脚于地面,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好奇与期待。那个属于陈可辛、讲述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内核,他将会如何切入、如何挖掘,又如何取舍、如何选择呢?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15张图片


不过,在一定意义上,延续了近四十年的女排精神,本身也是历久弥新的存在。


80年代的五连冠,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体坛勇夺三大球类的世界冠军,连胜不仅是荣誉,更给当年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中国注入一股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而在另一个维度上,女排精神,也代表着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以勤奋、扎实、刻苦的训练,和顽强、无畏、团结的意志,在逆境中勇敢拼搏,实现绝地反击。


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_第16张图片


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适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段人生。


而在大年初一,这个寓意着“旧的终结,新的开始”的日子,《中国女排》无疑是一个最佳观影选择。


毕竟,热血与逆袭的故事,永远都不会过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等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