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

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_第1张图片


作者:飞白

来源:精读(ID:Jingdu999)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帖子,叫做:“32岁,自己的存款为0,真的就差不多该自杀了”。


这位网友称,自己已经32岁,但还是一无所有,以前以为30岁的时候会是前途无量,但是等到30岁的时候,才发现明明是前途无亮。


这是许多年轻人都经历过的焦虑和无助,网上随便一搜,就能发现一堆来自年龄的迷茫:


我19岁大二了,现在努力学习还来得及吗?


我25岁了还没有男朋友怎么办?


我30岁了一事无成!!!


我32岁失业了怎么办?


我35岁学计算机晚吗?


……


年龄,这种节点性的东西,像魔咒一样,敲打折磨着许多人,由此引发的焦虑也阻碍了人们前进的脚步。


而隐藏在年龄背后的,是人们无能为力时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但不确定,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能做的,不是用焦虑去对抗不确定,而是做到以下3件事,把这种认知上的风险缩小到适当的规模。



创造更多的选项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认识了一位35岁事业有成的男性,暂且称他为小Z吧。


小Z的家境并不好,却硬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在二线城市买了房,结了婚。


很多人都夸他聪明能干,也有人在迷茫的时候向他讨教。


但他却说,自己也曾经历过长时间的焦虑。


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很是丧气,因为人生并没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发展,比如30岁之前升职加薪,拥有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


此后,他工作的焦点一直都集中在“如何实现30岁的目标”上。


这样的焦虑感干扰了他在每一项工作上的专注力,也限制了他的发展。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一堂心理学的讲座,才突然被点醒。


讲座上的老师说: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困境时,从被困住到有选择,这个过程会在神经反应上引发滚雪球效应,带你从红色警戒区走向绿色安全区。


即便所有的选项你都不喜欢,光是知道你有选择这件事,就会让你觉得好受一点。


什么意思呢?


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_第2张图片


在焦虑里打转或是陷入失望的死胡同时,对于如何走出这样的局面,我们通常会浮现单一、狭隘的想法:如果我无法xxx,我绝对无法在这个领域里有任何进展。


但我们越是觉得这唯一的解决之道不可能出现,就更加别无选择,也越发地感到焦虑。


研究人员希娜艾恩嘉说,我们想要选择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她在《谁在操纵你的选择:为什么我选的常常不是我要的?》一书中提到一个研究:


当一群四个月大的婴儿没有办法自行操控他们要听的音乐时,会很沮丧,就算别人替他们操作,让他们听到同样的音乐时也是一样。


希望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是每个人的本能。


为了获得这种控制感,我们就需要给自己创造选项。


当我们给自己定下“一定要在30岁前结婚”、“一定要在35岁买房”这些目标时,其实是把自己困住了,让自己别无选择。


而如果我们把“30岁”这样的时限看成选项,而非既定限制,其他的可能性就出现了。


比如,“开始给自己安排约会”、“为了买房开始存钱”,这些都是我们能掌控的选项。


创造选项,表示我们必须要以自己能控制的行动来思考。


小Z说,当他学会了给自己创造选项,减轻了精神负担,人生便开始走起了上坡路。


不知道解决方案在何处也无妨,你有选择,这样就很好。


许下安全、有弹性的期望


我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其实,这种说法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许下合理的期望罢了。


合理的期望,即安全、有弹性的期望,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可变动;

真实且实际;

属于你(确定这些是你的期望,而非别人对你的期望)。


这样的期望往往有回旋的空间,当事情的发展不如规划时,可以用更有弹性的方式去管理。


美国情绪研究专家塔玛琼斯基在《内在成长》一书中提到“弹性心态”的概念,指的是让自己保有清晰的目标,去达成我们能控制的;而对我们无法控制的,则要保有弹性。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


史文在35岁时定下一个目标,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在40岁之前突破营收百万美元的门槛。


当他找到一个热门产品时,总是急着看到它的销量一飞冲天。


于是,他每天都查看几遍产品获利的数字,却不太关心预算。


慢慢地,他开始觉得自己无法完成目标,并责备自己无能。


再后来,他的工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情绪也越来越低落。


为了尽快调整情绪,他找到本书的作者塔玛琼斯基。


琼斯基对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针对可以控制的事物许下期望,而不是把焦点放在不可控的营收目标上。


比如,作为一个销售员,如果总是把期望放在月销售目标那串数字上,一旦不达目标,就很容易让人失去信心。


而如果把期望放在“要打多少个销售电话”、“联系现有客户多少次”以及“如何改写销售文案”上,一切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即便暂时无法实现目标,也可以根据情况调整计划,甚至稍稍偏离计划,这就是弹性。


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_第3张图片


受到启发的史文开始转变思维模式,把公司的经营焦点放在他联络的公司数目以及每月做的演讲场次上。


从那以后,他不再因为遥远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丧气,而是从可控的行动开始,尽其所能地达成目标,情况才逐渐好转。


如果事情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顺利,问问自己:在我的期望中,能动的部分是什么?可以控制的部分又是什么?


缩小恐惧的范围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这样的时刻:


你主动打招呼,老板没有回应,于是你想: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了,老板要解雇我了;


收到女友语意不明的短信时想:她听起来不太高兴,她要和我分手了;


朋友的新生儿刚好在你怀里哭泣时想:我真是差劲,将来一定做不了好父亲(母亲)。


当我们因为一件事而感到沮丧或焦虑时,大脑便引发出一连串可能会让人担心的连锁反应。


忽然间,一切都不再清晰,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不是什么,只觉得每一个想法听起来都极有说服力。


接着你的焦虑影响了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又加深了你的焦虑……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他仅有一个小时可以用来拯救全世界,他会用55分钟来定义问题,然后在解决方案上花5分钟。


意思就是,一旦我们把令人害怕的认知收拢,缩小到手边的问题,答案就会变得很明显,问题也能够快速解决。


而越是把焦点转移到想象中的大灾难上,越是会因为焦虑而让自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少了改变的弹性。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引发焦虑的问题,往往都小到让人意外。


动画片《四眼天鸡》里,一只有着英雄性格的四眼天鸡,当觉得有什么东西掉在自己的头上时,便觉得天要掉下来了,世界快要毁灭了,于是深信自己一定得去拯救世界。


故事的最后,当它回到最初的事故发生点(有东西掉在头上)时,才看清楚所谓的灾难不过是风吹下来的小树枝。


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_第4张图片


胡思乱想,用尽精力为了模糊不清或极不可能的情境预做准备,是最愚蠢的办法。


当你因为老板没有跟你打招呼而胡乱猜想时,试着把恐惧的范围缩小。


你会发现,你只是因为没有及时完成老板交代你的报告,才因为害怕遭到责备而倍感焦虑。


要缓解焦虑感,尽快解决问题,只要抓紧时间完成报告就可以了。


把恐惧的范围不断缩小,直到辨识出真正的价值或真正的厉害关系,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人生的智慧就在于,做减法,通过时间买卖、授权、协作等,集中精力去解决高价值、自己又有条件解决的少数问题。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25岁后的你,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吗?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25岁就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那后大半辈子怎么办啊?


的确,假如你拼尽全力在25岁走上了人生巅峰,那么巅峰之后呢?


你总要接受漫长的下山,或者用余生去补偿你曾拼命错过的东西。


不如保持一个成长心态,让能量均衡地释放,平稳又扎实地走着上坡路。


请记住,30岁的前一天和30岁的后一天,没有任何区别。


三十而立,不是表面的成家或者立业,你立的,是成熟的思维模式,是独立而纵深的思考能力。


学会3种思维模式:创造选项;许下合理的期望;缩小恐惧的范围。


一直保持努力的状态,哪怕再老一点也没关系。


人生总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有所起色。


共勉。


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_第5张图片

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_第6张图片


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_第7张图片

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30岁之前,请逼自己学会这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