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好好学习》

二读《好好学习》_第1张图片

一、这是一本信息量极大的好书

其实不只是看了这本书,前后听了成甲老师在猫群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分享,在“一块听听”的“如何用知识管理获得爆发式成长”的微课,以及分答小讲的“读书记不住、不会用怎么办”的语音教程。

综合这四个载体,我发现有时候重要的东西,作者在书中花的笔墨却并不是那么多。例如分答当中讲到他的读书方法,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却没有什么提示。同样的,猫群分享的时候侧重讲述了导师的重要作用,在书本中却没有很大比重的着墨。

并不是说成甲老师的书不全面,相反,为了能够尽可能传播自己的观点,以飨读者,作者把这些东西都或多或少写进了书中。但是为了保持整书内容的连贯性、逻辑分布的均衡,作者必须有所取舍。这就好比散落在田野里的金子,要认真检视、反复观察才能都找到。

一本好书,除了我们显而易见的作者想要重点提示的问题,那些着墨不多的部分同样也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才能物尽其用。

正如作者说的提升学习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反思总结。看这本书最好的方法就是温故,以求知新。

二、怎样才是具有认知深度以及我怎样努力获取

第一遍看书的时候,我以为成甲老师用李叫兽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很多东西我们都知道,但是没有把它内化为自己的底层认知,所以才会被别人的文章给打动,而这就是注重技术效率忽略认知效率的体现。

但是第二遍阅读过程中,我不再执着于李叫兽的案例,但却看出了成甲老师在下面这段话中他的用意:

他说下面我列举的概念你是不是都知道?市场均衡,用户视角,看不见的手,认知偏差,复利效应,边际成本,规模效应……你每天的工作里是只有看到他们时才能想起他们,还是你遇到问题时,他们就会自动出来?

也就是说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是应当把它深深地植入思考系统当中,每当看到他们,或者说遇到它们能够处理应用的领域的时候,这些知识应当直接冒出来,而不是还要我们去翻书寻找。

这段话给我两个启示,第一,每一个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也就是说在人生意义这种大背景的临界知识之上,对每个小的细分领域,都是有能够爆发力量的知识。

第二,既然每个小的领域也都有临界知识,那么对应到法律领域,也应该有这样一些类似于“用户视角”之于营销学的东西。我认为,请求权基础就是能够担当此任的这样一种重要的概念。

但是,抛开前两点,更让我受益的是意识到虽然自己能想到的东西很少,但我可以去请教他人(我可以利用在行啊),例如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请教那些非常棒的同事也好,同行也罢,问他们“如果只能给出三个法律人必须掌握的知识,无论是概念定理还是逻辑,那么你认为它应该是什么”,集思广益。

在阅读这一部分的过程当中,我的心里不停想象当我去请教牛人时该怎么办。例如股权激励这一块儿,我去请教某个牛律师时,要问他如果想要深刻地把握股权激励,那么哪三个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心里一定要有初步的答案,那是在之前准备时自己下功夫所理解的,然后再对照别人给我的答案。过程当中,我要思考为什么我的答案你否定了?为什么你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给的就不是呢?

这样一定印象深刻,别人也不会觉得对这一个白痴讲起来也没劲。

三、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其实是一个

成甲老师的作风很明显。在第一章里,他以提问“什么是知识”开头,第二张他又问“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然后给出他的定义,他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不但非常具有逻辑性,而且为他提出的三个方法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逻辑性的体现。在正式的语言沟通场合,尤其是辩论赛这种对逻辑要求极高的场合,表达伊始就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一些会产生歧义的语词一定要给出自己的定义,然后才能够往下推行,因为这可以防止不恰当地延展或限缩、迁移对表述的主旨造成干扰,形成漏洞而授人把柄,甚至不攻自破。这种写作方式展现了成甲老师的思维之严谨。

回到方法上。如何改变假设呢?一个假设,如果我们不去带入行动当中,它永远不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毫无价值可言。反过来说也只有沿着假设作出一些举动之后,我们才能够去验证它,发现它的价值或者谬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复盘,就是反思。因此反思就成了通往深度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

然后成甲老师说了训练学习能力有三个方法,分别是: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反思又可使用三种方法: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处理,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其实这大的三件事,小的六件事是一个整体。

也许可以这样表述:刻意练习把小事案例化处理,并用反思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以教为学。

之所以要从小事开始反思,不外乎如下原因:第一,生活的大部分是由无数小事组成的,是反思最丰富的根基;第二,小事中透露着我们的假设和价值观,改进起来成本较小,积累以后却因为复利效应能够收获巨大;第三,面对影响人生的大事,我们的处理方式依然受内心的假设决定,从这种意义上说,小事其实才是造就人生的关键。“吾日三省吾身”,可以是一天反思三次,也可以是一天反省三件事,成甲老师显然是支持后者的。

案例化处理地意义,我认为是要因人而异的。对于不那么擅长反思的人,案例化是为了抓住重点,摆脱一地鸡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境地;而对于高手,则能够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新手也只有通过一次次地抓住重点,才能达到高手的境界。

至于反思日记,我认为这里的重点是“日记”。日记有两个特点:第一,书面形式;第二,隐私性。思考在落诸于笔端时,往往需要更清晰的表达,反之写的动作也会放慢我们的思考过程,促进思考的深度。而隐私的性质让我们能够直面内心,不惧外界的眼光评价,静静与自己对谈就好。

成甲老师认为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而反思恰恰是悬挂假设并努力矫正假设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自己变身成那个我们想要成为的人,用ta的心理表征思考,带入到ta的心理结构中。其实可以说反思是刻意练习的表现方式。

当我们有足够的内省之后,就要通过反馈来求验证我们修改后的假设了。这时,以教为学就是最好的选择。闭门造车终究敌不过博采众长,刻意练习能够奏效也是因为高效的反馈。更高层次上,“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知易行难,愿我们都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升级我们的认知深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读《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