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

那个宣称是全校第一个看到哈雷彗星的少年,今天,已经打造出了中国互联网界的一颗耀眼明星。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的蛮荒时代,也是腾讯发展的早期,它四处出击,攻城略地,挑战互联网各个领域的巨头,抄袭新兴的苗头,用当前360控诉腾讯的话讲,“腾讯使中国互联网寸草不生”。而后,3Q大战推动着中国互联网环境的完善,腾讯的战略也不断调整,走向开放,专注连接与内容。
不过,无论是腾讯早期的流氓行径,还是后来的开放,它的确是一直在打磨良好的用户体验的产品。我是一个不太爱在手机首屏放太多应用入口的人,但为数不多的几个,腾讯一家占了一半。

《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_第1张图片
腾讯传.jpg

网上有一句说话,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的确,无论是其发展时间,还是其产品形态,还是其经营理念,还是其机遇与挑战等等,都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与体现。
在这本《腾讯传》中,吴晓波将腾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创业(1988——2004)、出击(2005——2009)、巨头(2010——)。
这三个阶段,也是全书的脉络。下面,我基于个人阅读与理解,对腾讯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分为三大块,一是创办腾讯之前,二是腾讯发展,三是带给我的启示。其中第二块,虽然是以时间为主线,但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将相关性比较大的事件写在了一起。
这篇文章,先阐述前两块。第三块,还在整理中,会阐述腾讯的产品哲学、腾讯架构调整、一种执拗的企业家精神、腾讯产品透露出的人性特点及其它的思考等等。

一、创办腾讯之前

熟知腾讯历史的人都知道,腾讯是由五位创始人联合创立,即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陈一丹、许晨晔,被称为腾讯五虎,其中前三位各挡一面,构成了腾讯早期发展的铁三角。

《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_第2张图片
腾讯五虎.jpeg

而令人称奇的是,五虎中的四位自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是校友,甚至是同班同学同排同宿舍。在他们的青春时期,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生活在深圳的他们更是感受到了社会的蓬勃发展及其带来的焦虑,“时间就是生命”、“效率高于一切”等口号冲击着中华大地,也影响着成长中的腾讯创始人们。
当然,人成名之后,年轻时的很多事情都会被提及富含深意。马化腾的早期,印象深刻的有4点。第一点是中学时的对天文特别感兴趣,之所以提这点,是因为我认为对宇宙星空感兴趣的人,心境中会有一种特别的辽阔与平和,我想,这也与后来腾讯在互联网各个领域攻城略地、腾讯遇到各个难题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存在一些关联。第二点是他在提交上机实验报告写名字时,一反常规,为“马”字用软件设计了一个奔腾形状的字体,我想,这点反映出了早起的他就对体验效果有一股敏锐与偏执。第三点是他大四在深圳黎明电脑网络公司实习时(1993年),设计出了一款图形化设计的股票分析软件,虽然在股票分析方面与其它软件不相上下,但其设计却让人眼前一亮,这一点,可以看出作为程序员的马化腾,同样拥有着出色的产品思维,而这一点是大多数技术人员缺失的,也是很多技术人员创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早马化腾的早期经历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在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处理上有出众的才能。第四点,是他毕业后,创办惠多网站点,尽管没有任何收入,但他还是砸进去了几乎所有的收入和业务精力,这,隐约地可以看出,这位似乎文静柔弱的年轻人其实有一种敢于舍得并冒险投入的决绝禀赋,当然,作为一种命运的馈赠,惠多网的经历,让他后来能够敏锐地嗅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且认识了中国早期互联网发展的一位位豪雄,诸如丁磊、张小龙。

二、腾讯发展历程

1.创业初期

就在腾讯创始人们刚毕业后的那几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了许多大事,诸如创办网景的马克·安德森开发出Mosic浏览器(后来被微软剿杀)、斯坦福大学的华裔学生杨致远创办雅虎,这些事件,推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商业时代的到来。1995年网景上市、1996年雅虎上市,都成为了商业上的新巨人。在东方,这些似乎遥远,但一些尝试还是开始了,马云创办“中国黄页”、张朝阳创办搜狐、丁磊创办网易……特别是丁磊,凭借邮箱系统很快成为了一个百万富翁。丁磊的故事,极大刺激了马化腾,前些时日还彼此一块为职业发展而侃侃而谈呢,你却突然声名鹊起了,小马哥坐不住了……
1998年,内心不安分的小马哥,喊上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曾李青,五虎聚齐,开始创业了,11月11日,腾讯正式创办。在中国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中,丁磊、张朝阳、王志东做门户,马云、刘强东做电子商务,鲍岳桥、陈天桥做网游,李彦宏、周鸿祎做搜索,他们,都有明确的定位,然而,腾讯,却没有。按照马化腾创业之前头头是道的分析,他们做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并且做了大量创新,然而,这却是一个糟糕的产品,因为,很少有人使用寻呼机了。1999年底,腾讯主营业务搁浅,资金入不敷出,似乎是一家奄奄一息的创业公司。不过,这个时候,“创业之神”却对腾讯露出了一条缝隙,那就是OICQ。

2.推出核心产品QQ

1996年,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开发了一款能够用于及时交流的软件——ICQ,1998年被美国在线以4.07亿美元收购。1998年,广州电信要购买一个类似ICQ的中文及时交流工具,于是腾讯开始竞标,然而,却落选。那么接下来,要不要做?一是已经有三家公司开始做了,腾讯还有机会吗?二是ICQ看不到任何赚钱的机会。不过,最终,他们还是决定先把它养下来,并给起了一个中文名OICQ。

《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_第3张图片
OICQ.jpeg

并不同于其它几家对ICQ的完全照搬,腾讯做了许多微创新,做了很多中国式改造,一是把用户内容和好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了后台服务器,因为不同于美国几乎人人都有一台电脑,中国网民主要是网吧上网,这样的微创新很好了解决了信息遗失的问题。二是软件体积上,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无法与欧美相比,一个ICQ大小3M多,而OICQ第一个版本才220K。三是网络协议上,ICQ采用了UDP而不是TCP技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服务器成本。其它还诸如离线消息、加陌生好友、个性化头像选择、消息提示音等。就这样,为了用户体验,腾讯不断进行优化。最终,1999年2月10日,OICQ第一个版本发布。由于其出色的用户体验,OICQ的用户粮呈抛物线急剧增加。后来,腾讯将OICQ的logo由寻呼机换成了企鹅,就这样,企鹅诞生了。2000年11月,OICQ改名QQ。
相比QQ用户量的激增,商业上却找不到盈利方式,维护QQ又需要巨额成本。为了喂养快速长大的QQ,马化腾不得不接各种业务来抓钱。“有一段时间,我们一听到‘嘀嘀’的叫声就会心惊胆战,它好像是一只饿死鬼投胎的小精灵”许晨晔开玩笑说。没钱了,怎么办?一是增资减薪,二是把腾讯卖掉。马化腾和曾李青到处寻找买家,结果,却没有人愿意收购,其中就包括柳传志和张朝阳。毕竟,一款在未来成为杀手锏的产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的,就连腾讯自身,当时也发觉不了。
所幸,风险投资开始进入中国大陆。拥有巨大用户量的腾讯也进入了风险投资人的法眼。IDG、盈科、MIH先后投资腾讯(备注:后来,IDG、盈科的股份被转让或者回购)。另外,借助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腾讯也找到了盈利途径。终于,有了充足的粮草,已经拥有核心团队和核心产品的腾讯,走过了生死线。
移动梦网,就是当年中国移动用户深恶痛绝的移动梦网,却是当年腾讯乃至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拯救者,因为他提供了一种盈利途径。移动梦网,这一个完全中国化的东西,能够推行好多年,一方面和移动的流氓行径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与西方人迥然不同的含蓄性格,导致中国人很多时候更愿意通过短信而非通话来进行沟通。曾李青在办公室挂了一张地图,用来标记哪些地方的运营商已经被拿下,也就在2001年,腾讯第一次实现了盈利。

3.抢占入口,重新定义通信

在腾讯发展的早期,无限增值业务是腾讯盈利的重要途径,然而,2004年,中国移动要求在移动梦网业务中调整分成比例,直接导致腾讯股价在低位徘徊。2006年,中国移动更是推出杀手锏——“飞信”,直接对移动QQ出手。这些惨痛的现实,再一次证明了“入口”在信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谁拥有了入口,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终于,2006年,马化腾做出了自立门户的决策,腾讯相继推出超级QQ和手机QQ两大产品,前者是进化版的移动QQ,后者是安装在手机上的QQ软件。这两款产品,不仅使腾讯走出了“移动梦网”的清理阴影,更是帮助腾讯中后来的智能手机时代赢得了战略性的先机。后来,腾讯又相继推出手机QQ游戏大厅、手机腾讯网、手机QQ浏览器、手机安全管家,形成了一个全体系的移动门户矩阵。

《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_第4张图片
手机QQ.jpg

4.在互联网各个领域攻城略地

2005年,多年的征战,让马化腾与刘炽平达成一个共识,腾讯唯一的核心能力是掌握了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出发,向用户提供各种在线生活服务,也许是一条走得通的道路。为定义“在线生活”,马化腾与刘炽平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ICEC,I代表Information(信息)、C代表Communication(通信),E代表Entertainment(娱乐)、C代表Commerce(商务)。腾讯,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水与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随后,腾讯进行了第二次架构调整,形成了事业部制度,保障了各业务系统强而有效的执行力,开始了向互联网各个领域出击。

2004年,腾讯推出棋牌游戏,凭借出色的操作体验与QQ的引流,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超过该领域的原有霸主联众。2005年,推出《QQ堂》游戏,挑战游戏领域的盟主盛大。这两战役,腾讯展现了它在新产品开发上的基本特点:紧盯市场新热点,快速跟进优化,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实现整体替代。而后,推出QQ宠物、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QQ飞车、QQ炫舞、QQ音速、英雄联盟等,并在2009年超过盛大,成为了中国网游世界中的“恐怖之王”。
2005年,腾讯试图在腾讯网的广告上超过新浪。凭借产品的体验与QQ的引流,2006年其流量上超过新浪。但由于腾讯的主要用户群体为年轻人,其广告收入远远落后于其它门户,也一直不被视为主流媒体。看来,要想超越,只有重新定义广告,2007年,腾讯提出了“腾讯智慧”MIND,从效果、互动、导航、差异化四个方面,对广告进行数据分析与精准投放。2010年在MIND的基础上推出广点通,并提出了“效果广告”的概念,根据用户属性和好友群体推荐并展示广告内容。2012年,腾讯网广告收入第一次超过新浪网。
2005年9月,腾讯发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拍拍网与在线支付工具财付通。2006年,淘宝网因“招财进宝”业务引发了淘宝商家“六一大罢市”,拍拍网迅速抓住商机进行引流,超过eBay成为第二大C2C网站。不过,阿里迅速调整策略,没有再给拍拍太多的进攻机会。
2006年,腾讯发布搜索网站搜搜网,对阵百度,不过没有什么进展。

腾讯在各个领域攻城落地,硕果累累,但质疑与指责也随之而至。吴伯凡在《企鹅帝国的半径》中,从经营战略、核心能力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对腾讯进行了疑问,其结论是“腾讯现在看上去没有劲敌,但其实有一个劲敌与它形影不离。这个劲敌就是腾讯自己,如果它把握不好它的业务半径和管理半径的话”。随后,程苓峰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发文,称腾讯与马化腾为“全民公敌”,其一是其涉足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其二是其多元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程苓峰还没有揭露的一点是,腾讯为了保持后发进攻的优势,在用户资源的垄断上不遗余力。“模仿而不创新”、“以天下为敌”和“拒绝开放”便成为了腾讯的“三宗罪”。

《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_第5张图片
腾讯帝国.jpg

5.3Q大战,遭遇绝地反击

如果说《“全民公敌”马化腾》等事件只是在舆论上对腾讯进行攻击,这些观点也在马化腾的接受范围内,但随即,它就遇到了一场精准和凶猛的绝地反击。因为,这次的对手,是对互联网同样理解透彻、且拥有彪悍战斗力的周鸿祎。这场战役,也就是迄今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一次战役——3Q大战。
2007年,周鸿祎的奇虎360推出360杀毒软件,2008年宣布369杀毒软件永久免费,凭借安全需求上的单点突破,它迅速覆盖电脑客户端。2010年春节期间,腾讯利用QQ平台强力推广QQ医生,而它的功能与节面酷似360,5月,QQ医生更名为“QQ电脑管家”。“360会成为QQ杀戮单上的下一个牺牲者吗?”是2010年夏秋之际很多人好奇的问题。与360而言,这是一场悬殊的战争,资本、人力、用户关系等等角度都无法与腾讯抗衡。据传,9月份360曾向马化腾提出合作方案,即腾讯投资360,但遭到拒绝,于是,360只有反击。9月底,360突然发布“360隐私保护器”,并在360网站上开设《用户隐私大过天》的讨论专题网页,对腾讯进行污名化攻击。尽管腾讯在各个领域攻城略地,却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对手,他对舆论有天生的掌控和扩散能力,同时能够在产品层面上实施有效率的主动反击。随后,腾讯利用“弹窗回应+法律起诉+同盟呼应”三重拳,对360的污名化攻击进行反击。然而,360很快送来了更致命的一招——“扣扣保镖”,它能够对QQ进行“体检”,然后显示检查了多少项、哪些有问题并建议及时修复,然而,修复措施却是QQ插件被卸载、QQ管家被360安全卫士替代、QQ用户好友关系等被360备份等,这可以说是对QQ的釜底抽薪。11月3日上午,马化腾做出决定,在装有360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支持,3Q大战达到最高峰,中国互联网一片沸腾。
虽然后来在法律上腾讯赢得了3Q大战,但在舆论上却是失败的。但它却是腾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马化腾的性格和腾讯的发展战略。

《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_第6张图片
3Q大战.jpg

6.微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杀手锏

3Q大战让马化腾经历交瘁,但他不知道的是,那是一次旧时代(PC时代)的血色回响,而一个莫测的新时代正迅猛拉开帷幕,更强大的对手已经在另外一条地平线上出现。这个新时代,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对手,就是新浪微博。微博,引领者人人皆可参与的自媒体时代。虽然后来腾讯推出腾讯微博并使出各种招数大力推广,但其对新浪获胜的概率十分渺茫,“能够战胜新浪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个微博”。如果没有新的战略级产品诞生,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无疑是黯淡的。
2010年,张小龙推出了手机应用场景的轻版通信软件——微信,可以发送消息、图片、语言聊天等等,并跑赢了雷军的米聊,后来出现的易信、来往,更是无法撼动微信的地位。7月,微信用户突破100万,而后,日增用户数一跃达到了10万以上。用马化腾的话说,“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2012年,推出微信公众平台,它兼具媒体和电商的双重属性,从而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和媒体的既有生态。2013年,推出微信支付,并借助发红包功能迅速推广,在在线支付领域中迅猛杀入。2016年,推出小程序,微信有可能构造一个完整的桌面系统。
微信的最大意义,还不在于其用户数和市值的激增,而是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无可替代的入口。此时的微信,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攻城陆地,而是基于微信生态广阔布局,全面影响用户的日常生活。

《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_第7张图片
微信.jpeg

7.开放平台,专注“连接”+“内容”

2011年初,腾讯组织了十场“诊断腾讯”专家座谈,以极低的姿态与诚意,聆听外界对腾讯的声音。诊断会由三个主题组成,即关于公众责任与美誉度、行业的开放与垄断、创新与山寨。在诊断中,一个共识是“问题出在核心决策层对产业趋势判断不足,对整个行业和市场存在一种错觉”。这些讨论,直接影响了腾讯的开放战略。
开放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能力,腾讯的“开放能力”聚焦在两点,一是资本,腾讯不可能涉及所有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内容领域,所以以资本结盟,既可以实现开放目的,也可以让腾讯庞大的流量资源活得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二是流量,将腾讯的资源向第三方合作者无偿开放,包括开放API、社交关系、营销工具、QQ登录与微信登录等。此外,还有腾讯云等服务。腾讯以它的开放能力,聚焦更多的个人与群体价值,将其个性魅力与创新潜力凝聚为庞大商业价值。
2015年,马化腾提出“腾讯的核心,一个是连接器,连接所有的人和资讯、服务,二是内容产业”。
连接方面,经过QQ和微信的多年布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开始介入Iot领域,虽然在Iot领域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MIot。
内容方面,提出了“泛娱乐”概念,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等趋势的带动下,游戏、电影、动漫、文学等已经不再孤立,而是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电影、动漫、文学在讲故事和树立人物形象方面最有效且成本最低,适合作为IP的源头,而游戏作为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则是IP的强力变现渠道。腾讯不仅仅在游戏、电影、动漫、文学四环站稳了脚跟,更是进行了打通。
除了连接与内容两个“一”外,腾讯还有一个“半”,就是互联网金融,涉及在线支付、网贷、互联网理财等。

最后,用马化腾的一句话结尾:

“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妙趣无穷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实验室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这个实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畏惧,全情投入。”

《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_第8张图片
星辰.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传》读书笔记——读懂了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