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胜春
南航乘客肠梗阻一事余波未了
他细细回溯全过程发现
相比南航
首都机场急救部门和999急救中心责任更大
于是再发声明——
目前最新消息:据新京报报道,这位记者张先生说昨晚他接到北京的电话,一男子在电话里代表999急救中心的负责人向他表示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男子告诉张先生他们的领导都在美国,昨天已改签了机票,预计今晚会抵达北京,将开会解决这个事情。
新京报的记者询问了北京999急救中心的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999急救中心确是北京市红十字会下属的事业单位,目前市红会对此事还在调查当中,调查清楚后会向社会回应。
北京红领巾公园篮球场,我在一次突破中踩到对手的脚上,一声响,来自我的左膝盖。左小腿当即上翻,出于本能,我用手掰了回来;像对待平常小手指的习惯性错位一样。(瘆人的过程不细说了,反正结果是:剧痛,无法站立,更别说走路了)
拨打120,却是999救护车呼啸而来。躺在车上,我满脑子都是忿恨和伤感——这伤,是要中止半职业生涯了?
工作人员问:“去哪个医院啊?”
“北医三院”、“积水潭”,肯定得奔骨科好的去啊,我心想。
“那些地儿,平常号就难挂,拍个片子说不定等几天呢!”对方劝我去他们远在清河的急救中心,分分钟能看上。(没错,就是肠梗阻当事人被送去的那家医院)
联想起平日里挂号之难,我应了这个舍近求远的建议;后来才知道,这是急救,哪会要等几天才能拍片呀!
到了清河,与肠梗阻当事人一样,笑容可掬的护士们给我做了各种检查。扭个腿,做这些干啥?无所谓了,能赶紧看就行。
核磁共振拍完了,一个胖胖的骨科主任看了看说,你这是扭伤了,没事,打个石膏就行。
我不敢相信,两次和他确认,但他很坚持。我长舒一口气,片子都拍了,不至于这都看不出来吧?人家毕竟是医生,还是主任呢!
没想到,在那里,在那一刻,白大褂cosplay附体。
回家后,我打着石膏躺了一周,不见好转,心头起疑,拄拐去了北大人民医院。
还是那张在清河拍的片子,人家一打眼,却脱口而出:十字韧带断了。(对啊,就是导致罗纳尔多退役那个伤)
脸色煞白的我,开始了漫长的手术和复健。
那一个礼拜的耽搁,为此后的复健带来多少不必要的痛苦,现在已经无从评估;直到现在,我的左腿仍因肌肉萎缩,比右腿细,弯曲度也还有所受限。想来后怕,如果我没有及时觉醒、去找正儿八经的大夫看呢?
我在人民医院的手术,做了整整7个小时,比原定时间多了5个小时。解释是,麻醉环节出了问题,麻了三次才麻倒。朋友笑称,这是因为你酒量好啊!我的感觉是,记忆力肯定是减退了;再加上很多单据都没留下,我在刚才的描述中略去了一切可能不准确的内容。留下的,都是确实无疑的。
记得也曾信誓旦旦,一定要做报道——挖挖999背后的问题;但实在是往事不堪回首,便放下了。还是应当坚持,可能就能让更多人免遭这份罪。
这一次,把陈年旧事写下来,至少可以告诉大家,再遇到这种情况,别信急救人员的鬼话,也别去那个鬼急救中心。
抱怨完了,说点有用的。
我的同事、中国之声记者杜希萌今天获得一份新《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正在北京市人大审议。
草案显示,目前北京医疗急救网络由120和999构成,分别由北京急救中心和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调度。此前,北京已经启动联合指挥调动平台,技术上可自行切换,调度分别进行。新草案规定——
本市建设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组织、协调、指挥、调度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提供服务;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整合现行分别设立的指挥调度机构,组织设置统一的指挥调度机构,负责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的运营、管理。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在不影响救治的情况下,兼顾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患者及时转运至具有相应急诊抢救能力的院内医疗急救机构。
看来,999并不是黑户,还会有更合法的身份;但结合这么黑的个人经历,建议参与审议各方重视:急救力量不足是客观事实,但病人利益事关更大。
1、急救工作人员不能欺骗、诱导病人去某些急救中心就医;
2、急救中心医务人员素质必须得到保证。
3、对于此前的不当行为充分反省。涉及利益交换的,必须追责。
忿忿中,看到一篇在医疗圈里广泛传播的文。不少医卫人员对它的转发、点赞,让我大为震惊——
一句一个“丫”、“疯狗”,还什么“难道就不想想感恩吗?”很难想象,认可这一文章的医护人员不在少数。
媒体在医患关系问题上,不是没犯过错。但这位当事人,怎能受到这样的咒骂?对某些体制缺憾和某些医生非为的控诉,怎么仿佛成了在和整个医卫行业为敌?
微信生态,给这样一种微信公众账号巨大的生存土壤——只为某个行业、尤其处于社会争议焦点的行业代言,汇聚基层警察、医生、空姐们的抱怨、不满、委屈。每逢相关行业焦点事件出现,他们抛出的观点大抵是“你们懂啥”、“我们的辛苦你们知道吗”、“没有我们你们都完蛋”……矛头又大抵直指媒体,潜台词是:媒体才不会替你们说话,只有我们才会。
比如这个警察帐号,“警察应该强势”,是每天少不了的主题。警察当然是很爱看的——
久而久之,这些账号就成了某个行业人群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垃圾场,还自以为有了代言人、有了发声筒;同事朋友都在转发,跟风者众,明眼人也不便出来泼冷水。
账号的运营人呢?拿着精准细分的粉丝人群,卖广告坐享其成。
怪不得谁。媒体不会只替一个行业说话;警察、医生、空姐们的情绪和诉求需要渠道抒发,而具有较高素养和代言意愿的行业组织和协会,恰恰缺失了。
要命的急救电话
中国之声记者郭静在这篇文章的评论中留言,回忆起2003年时采访湖北十堰120被一家医院垄断的经历,急救电话误事,甚至因延误治疗而送命。
十年调查记者生涯,唯一一次收到律师函差点惹官司,就是采访120。那是2003年在湖北十堰采访,报道题目就是《要命的120》。正是那次采访我知道,院前急救是可以带来滚滚利益的“唐僧肉”,为垄断资源,当地一家医院硬是将120设在自家急诊室,让它成为这家医院最赚钱的一个科室。无论患者相距多么遥远,只要你拨打120,都只能送到这家医院抢救,其他医院想分一杯羹,只能花钱“买”。
于是一些稍微强势一些的医院就自谋生路、自建各种“****120”电话争抢病人,如此一来,在这座城市一旦遇到生命危险,你就只有自求多福,因为你首先面对的就是:你是否知道离你最近的那家医院的急救特服号码?因此被延误治疗以致送命的案例在这个城市就不再只是稀奇事。
报道播出后,那家垄断120资源的医院给我发来律师函,甚至诬告我们得了其他医院好处。结果当然是自讨没趣、不了了之。不久卫生部和信息产业部就联合发文,禁止为医疗机构设置除120以外的其他院前急救特服号码。
但是,北京成为特例。北京的999成立于2001年,属中国红十字会,当时这被称作“北京模式”。999存在的理由本是和120形成补充竞争合作的关系,最初它也的确有一些优势。但120不挣钱可靠政府补贴,而它为了挣钱在很长时间里是院前院内一起做。现在嘀嘀打车都能迅速将你的打车信息通知到距离你最近的司机,可救命的急救电话却至今无法实现就近出车就近就诊,任由“急诊要排队”的谎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害人。
出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人心。
来自微信公众号:睡前说说
以下是2003年中国之声记者郭静的报道《要命的120》
2003年6月26日 记者:郭静
接线员:你好!120急救中心。
这是每天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场景。每当这样的警报声响起,我们就会想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营救正在进行。
但是在湖北省十堰市,警报声响起的背后,却常常发生这样的故事:
2003年3月7号下午4点多钟,十堰市公路段退休职工王从柱在理发店理发时突发心脏病。理发店老板紧急拨打“120”,谁知20多分钟后,匆匆赶来的是5公里外的人民医院的救护车,而当地另一家医院——太和医院与理发店实际上仅仅几步之遥。
目击者之一的谢女士说:
“当时我也在这儿。我记得有人对那个老板娘说:你怎么不打8888120?那是太和医院的电话,太和医院近一些。那个老板娘都急得没办法,好像都哭了,她说我不知道,我只能打120了。”
由于救护车赶到时王从柱的呼吸心跳已停止了10多分钟,最佳的救治时间已被延误,王从柱的呼吸心跳后来虽然暂时恢复,但最终还是没能救活。
急诊医生孙克新无不惋惜地说:
“急诊急救这方面可以说‘分分秒秒都是生命’。因为他呼吸心跳停止时间太长,最后这个病人还是没有挽救过来。如果这个病人挽救得非常及时的话,这个病人是很有希望的。”
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家属、旁人心急如焚,120急救车却载着患者,从就近的医院门前呼啸而过,将他们送往更远的急救中心,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正是由于“120”这个公共信息资源被个别医院垄断使用。从1994年起,有60万市区人口的十堰市,“120” 社会公益免费电话就被指定只能由十堰市人民医院一家专用,其他医院则被迫使用14个收费的七位电话号码,比如“8888120”、“8782120”、“8221120”……这些号码由于难记,不用说外来客商,就是本地市民都很少有人知道,常常造成很多麻烦和悲剧。
柳林路口执勤岗的交警刘警官说,在他看来,十堰市目前120的设置明显不合理。
刘警官:你说在黄龙出个事故,人民医院再过去,多远呐!20多公里呢!最起码它得40分钟跑吧?
记者:那你们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
刘警官:当然是120联网那就近多了,老百姓一打,就近的医院就可以来呀!
公益电信资源“120”为什么会被一家医院独占呢?当地人说是历史原因形成。十堰市原是湖北省郧阳地区行署所在地,1994年6月29号,经当时的十堰市人民政府批准,十堰市人民医院获得了120急救特服号码的独家使用权。1994年10月底,十堰市和原郧阳地区合并,原郧阳地区的多家医院都归入十堰市。但这时,人民医院还是以原十堰市的一纸文件为依据,独家垄断“120”的使用权。
十年来,十堰市的干部群众强烈要求“120”公益电信资源应由各家医院共享,十堰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就此事提交议案和提案,相关方面也向政府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最终都是石沉大海,问题没能得到解决。
十堰市人大常委王守民:
“资源应该共享。因为什么?因为抢救老百姓最重要。要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抢救效果,三个最,那么就要形成一个120的网络,才能达到这三个最的目的。”
省政协委员、十堰市政协常委黄健云:
“120是一个公共的卫生资源,不能够一家垄断。作为政协委员,我们多次向十堰市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反映,也提出了很多的提案和议案,但是始终没能够得到解决。”
十堰市人大代表许玲:
“120这个电话呢,肯定不是牵涉到某一个单位的利益的问题,它肯定是代表了人民群众很根本的一个利益,可以说是我们党的‘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这个问题,将近10年的时间了,人民群众、包括医疗单位一直都在反映,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
“120”无法共享是否是技术上的问题?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在中国电信十堰分公司,记者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电信分公司办公室主任程世清说,120共享从技术、资金上说,都已不是问题。
“这种方法已经做成了,试用了,效果也比较好,目前随时都可以投入使用。”
十堰市120急救电话设置的不合理性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究其根源,这似乎是地市合并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但令人疑惑的是,从1994年这个公益电话号码被强行划给十堰市人民医院独家享用至今,它带给老百姓的不便,尤其是对生命安全的威胁可以说从未停止过。为什么这么明显的一个错误,近十年时间得不到纠正?涉及百姓生命的大事为什么被漠视?
记者从湖北电信公司十堰分公司了解到,作为电信资源的主要经营单位,早在去年6月,十堰市电信分公司就依照有关法规给人民医院发送了相关文件,决定解除其120急救专线独家终身使用权,可是这纸文件至今形同一纸空文。与此同时,作为卫生主管部门,十堰市卫生局经过充分调研向市政府写出了相关报告,提出“120”共享,可是据卫生局负责人介绍,这份报告送到市政府已达11个月之久,至今没有回音。2002年8月,在各方面强烈的要求下,十堰市有关政策研究部门也组成了120专题调查组,在考察了全国、全省相关情况并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向市政府写出了“120”问题专题报告,可最后却依然不了了之。
2002年10月,一封署名彭定武的群众来信,由国家信访局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到十堰市信访局,于是,多年来十堰市群众反映较多的120急救号码问题,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十堰市信访局在广泛走访后得出结论:彭定武反映的情况属实,调整十堰市120急救电话的使用范围已势在必行。随后他们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汇报材料。几位主管领导都先后在报告上签字同意,市长陈天会批示,请市政府秘书长闵前发做好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
十堰市信访局副县级调研员李醇学:
“批到这儿呢,材料就传到闵前发秘书长那儿。传到他那儿,他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就过去。闵前发秘书长就讲,人民医院的工作不好做,因为人民医院的投入太大,有1600多万。他说现在如果共享的话,那这1600多万怎么办?一个是这1600多万资金不好办,一个是他有50几个人的急救专班,这50几号人怎么安排?这两个问题摆在这儿,让我们说怎么办。这不是我们说的事情唦。说到这儿,我说:‘这个问题,秘书长,请你们酌情处理。’”
十堰市信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回函湖北省信访局,湖北省信访局对回复不满意。没办法,闵前发秘书长表示,由他把120问题提交市长办公会讨论。
“他说是他——闵前发秘书长提交市长办公会讨论,结果他没有提交。按照我们这个交办函件三个月内完成,12月底已经到期了,办公会一直没讨论。我们找的秘书科的,他说的很简单,就是排不上队。那我们就给上面答复,这个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了,结果是不了了之了。”
市政府几位主管领导都签字同意的方案,为什么难以落实?十堰120问题究竟卡在哪里?记者拨通了十堰市市长陈天会秘书的电话,希望跟市长取得联系,秘书说市长很忙,让我们找分管副市长。记者询问分管副市长是谁,市长秘书回答说:不记得了。记者想跟分管副市长取得联系,副市长明确回答,不接受采访。记者费尽周折,总算通过电话与信访局干部屡次提到的闵前发秘书长取得了联系,闵秘书长却说他不了解情况。十堰市政府哪位领导能回答一个事关十堰60万人民群众生命急救大事的具体问题?
对十堰市政府在120问题上的犹豫不决、瞻前顾后、闪烁其辞,许多市民颇有微辞。十堰市人大常委王守民说:
“时间越拖得长,实际上呢,对老百姓越不利。我个人想法就是越早越好。因为政府以后叫‘责任政府’,不是‘权力政府’啊!你有责任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人命关天的大事,政府应该负起责任来。”
国务院最近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十七条明确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在我们刚刚经历的抗击SARS的战斗中,很多地方的120医疗急救网络自动升格,成为当地政府直接领导的医疗救护指挥中心,120也成为医疗紧急救助体系的代名词。回想十堰120之争,不少有识之士不无担忧的说,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急救信息网络都建不起来,还谈什么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连普通的急诊病人都抢救不及,还怎么应对诸如SARS之类的严峻考验?
其实,要想解决“120”医疗急救公益电信资源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在于我们的政府机关和各级官员能否认识生命急救的本来意义,敢不敢于牺牲一己之利。在“120”垄断使用这个人命关天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有人怕担担子,怕出乱子,怕丢帽子……总之,怕这怕那,唯一不怕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正在受到这个急救怪圈的潜在威胁。
据了解,像十堰这样的120问题,在全国相当多的城市普遍存在,其中大多和十堰一样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少地方都在等待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拿出明确的意见,规范120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