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之自序

(文/舒  天)

十几岁时,觉得二十几岁以上的人好老,懒得理他(她)们,思想不对接、说话也不在一个频道,好似两个世界的人。可是日月如梭,犹如按下了时光机的“快进键”,转眼间,我已游走在成人世界里好多年,又转眼,我已经站在了不惑之际。我想每个人面对这个门槛时,再不解光阴的风情,再似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也会思量些什么。我决定乘此良辰狠狠地反观一下。

我先是一丝惊讶一丝欣喜地发现,自己还沉浸在一个青春期被无限延长的氛围里,还时不时地做做白日梦,还常常异想天开,还会发现生活里的好多新奇古怪,只不过少年时的内容被替换而已。由此,我想,所谓年龄,不会是骤然切换思想的惟一依据,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始终如一以你的角度审视世界,无论 14岁还是 40 岁。因为我也看到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还有一众人等,跟我一样一把岁数了,还禀性难移不亦乐乎地和时间和岁月拧巴着。虽然具备了这样难能可贵的乐观人生态度,可为什么一想到 40 岁生日在不远处伫立时,我还是恐慌呢。三天不知肉味后,我便找到了源头,原来在灵魂深处,我有一要事不明:怎么才能在如期而至时,从容踱步到孔夫子所言“不惑”之境界呢?

朝闻道,夕死可矣。想要敞亮的内心,还需艰苦的求索。我一介凡夫,眼瞅着过了几十年春秋,也陷入了哲人般的沉思:在这烦闹喧嚣又活色生香的人间,人生的意义何在呢?活着又为了什么,每个人活的都不一样,怎样活着才算不枉一世呢。好在,我不会傻到相信,一到 40 岁生日的钟声敲响,我那满脑子的“惑”就会噌一下豁然开朗,即刻遁入不惑。我懂得,人生而不同,人生的历程更是不同,由此心理活动、精神世界亦大有不同。于是,我想,无论被赋予什么样的人生历程或许不那么重要,因为绚烂会归于平淡,繁华会走向消亡,苦难更能体味甘甜,而历程中的情愫、感悟是沁入人心的,快乐、烦忧、苦闷,甚至哀伤与悲痛,都是让人生更加饱满丰富的原料。只是,若喜怒哀乐可供我们拣选,任谁都会扑向喜乐,徒留那哀怒形孤影吊。还好选择是双向的,我们选择生活,生活也选择我们,人生才总是跌宕未知,令人期待。无论生活回馈的是什么,面对和体味一定是必须的,谁知道错过的是怎样的风景呢?不是还有这么一句话吗: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又所以,面对和体味之后,会有始料未及的热爱冉冉升起。与惑和解,这也算是不惑吧。

又话说某个春风拂面的日子,一向懈怠懒散的我,想把闲时写下的心理学方面的些许文字集结成册,一念即起,便得到了家人的鼓励和支持,大家宽容地表示看与不看另说,一定会积极踊跃地花钱购买,以示尊重。而我告知友人们时,听到的是不同的质疑声:现在还有多少人看书,这些神马东西有用吗?又不沽名钓誉弄这劳什子干嘛呢。内心强大的我欢喜又惆怅,这大抵总是真实的声音吧。曾经的组织或编纂工作材料、文学稿件的经历警示我,虽然兴趣爱好一定会是不同的感受,但把那零零散散整理成册也怪劳心费神的,干嘛放着自在不自在呢。泛起的顾忌如涟漪般弥散,让我对小小的念想望而止步,跟非精英的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总是遇到困难借口比办法多,期期艾艾的迟疑中,数月的时光蹉跎而过。

再一日,我徒然发现,无情最是时光,自己已经踏入了“不惑”的河流,这么说,曾经的恐慌已然过期。可那费劲巴拉苦苦寻觅的答案呢?说好的面对和体味呢,走过路过人生的每一阶每一段时,不是应该体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朗声作答吗?如入定般,我发起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人生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哪来的惑呢,想做的事放手去做不要错过就好。曾经星星点点的感悟承载了自己的思考历程,美好而又真实,干嘛不遵循自己内心的指引呢,不为物役,不听人云,明心见性,活在当下,这不就是我为之求索的“不惑”吗?一派轻松,一心向往,一片空寂中,出这本小册子的念想终不至搁浅,徐徐起航。

这本书的集成文章大多刊发于《齐鲁晚报》青未了心理版(因编辑需要文字些许调整,且涉及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十分感谢这个平台为我提供了一方天地,十分感恩曾琳老师的大力支持。心理学是社会的学科,更是人性的学科,是人都会好奇,都会探究。我对心理学有莫名的亲近喜欢。心理问题存寄于世间的每个生命,之于人,便犹如血液、骨骼、肌肉与神经般依附于人。这世上没有心理问题的人不存在,就像这世上没有不生病的人一样。有心理问题是常态,没有心理问题反而是异常。只不过,陷入问题的漩涡后,有的人慢慢无法自拔直至沉溺,有的人会积极寻求帮助离苦得乐,还有的人懂得自我救赎逐渐自愈。很感恩,我走在了愿意学习并自愈助人的道路上,也希望把感受和见解分享给大家。

社会压力的逐步凸显以及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让心理学愈来愈受到大众的重视和青睐,很多人愿意学习心理学,为自己或他人从中汲取正向的能量,这是十分值得提倡的。也有很多人依赖心理咨询,以期转嫁困扰、希望卸下担子或是迎刃而解。还有的人很排斥心理学,误认为是伪科学毫无用处。但凡从这几方面出发考虑的,都走偏了,自然收效甚微甚至难有改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习得这样的观点:心理咨询师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所提供的观点也好方法也罢,只是帮助大家打开一扇窗,拓宽新的视野,呼吸新鲜的空气,会有舒气解郁明目提神等功效,但绝非取而代之。当人生的大幕拉开,你已在台上,甭管亲爸亲妈亲祖宗还是心理咨询师都是旁人,明朝“一哥”、心学大师王阳明不早就告诫大家“靠自己”了吗?解铃还须系铃人,责任义务或许可以找人帮到你,你的角色无人替代,你的问题没人可以包办,你的感受也只有你自己体会得最真切。天助自助之人,当我们渴求改变现状、改变别人时,为什么那么吝惜自己的改变呢。有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怕,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自己不想改变,不愿努力改变。

每个人对世事的角度不一、认识不一、观点不一,人人也都需要学习心理学,从书本里学,从案例中学,向身边人学,观察不同的情绪,体验不同的感受,学习不同的处理。要知道,世界这么大,怎么可以只有一种思维方式呢。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供养我们,不同的情绪、心理,是不同的要素与佐料,着色在了不同的人生画卷上,如果我们以诚挚谦卑之心感知了、学习了,收获可期、改变可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这里的“无邪”有太多的解释:不胡思乱想,真性情,合乎自然,不虚假或恪守本分,亦或劝善止恶使人“归于正”。我个人更愿理解为赤子之心。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特别奢望面对和体味人生的种种时,拥有坦然和从容的态度,可以一直怀揣着“无邪”这方宝剑驰骋江湖,用一片赤子之心感受人生真实不虚的馈赠。来吧,用这本书的编辑送“不惑”来到我身边吧。我的能量不大,或许还偏颇粗陋,感受和见解也只是一家之辞,需要的拿去,不需要的也不要介意,人畜无害嘛。最重要的,没有错过这档子事,我是快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之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