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傅盛
越来越多的名流大家开始提倡认知升级、认知突破等概念,猎豹的CEO傅盛更是直言: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
抛开运气与出身,认知能力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有效的协作工具。毕竟,当今社会下抽象的概念或许比具体的事物更为重要。
可是,什么是认知?要弄明白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先从生活中的感知能力入手,毕竟,感知与认知相同,都是一种从现实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人类的感知”
人类可以通过身体各类感知器官接受外界信息,而这种能力,被统称为感知能力。
常见的感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人类通过这基础的五感,尝试在脑中构建一个尽量还原现实的“虚拟世界”,脑中的世界与现实越是贴近,也意味着感知能力越强。
而感知能力的强弱也分为两个维度——精度与广度。
精度即是对事物的分辨程度。
拿听觉举例,一般人通常只能听出一首歌曲的简单旋律,能做到跟着哼唱,但专业人士不仅能清晰地分别音调的高低,甚至还能瞬间辨识和弦的组成与乐器的音色,这便是在听觉上,人与人之间的分辨精度有着显著的差异。
而所谓的广度,则是感知的范围。
从视觉来看,感知的精度就如同看事物的清晰度,那么感知的范围,便是视野的宽度。如果清晰度足够,你可以分辨远处向你跑来的人是敌是友,并作出反应。但因为视野不够宽阔,你自是无法料到后方来的偷袭。
一个又瞎又聋的人,既无法捡起掉在脚边的百元大钞,也难以避开呼啸而来的大卡车。感知能力的匮乏,也意味着人们更难根据周身环境,做出正确的反应与判断。
“认识抽象的能力”
如果说,感知能力是接受与处理具象信息的能力,那么,认知能力便是理解概念,从抽象世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发展,人类社会中的抽象概念也指数性的倍增,光是凭借生物基本的感知已经无法处理复杂社会的庞大信息。你将一张百元大钞放在婴孩面前,对他来说钞票上的数字再大,终归也只是一张纸。
而对于多数人来说,那数字背后蕴含着纷繁复杂的协作关系,它代表着信用,财富或是工具,这些复杂的协作关系光凭感知完全无法触及。但只要是稍有社会经验,有着基础认知能力的人都会知道,哪怕是连实体都没有的一串银行数据代码,都是极其的重要。
抽象概念的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显然要比具象事物的更大,人们所追求的权力、地位和财富,都是人们协作的抽象产物。所以,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在当代也不断被强调,人与人的差别在于认知这句话,其实并没有言重。
“认知的维度”
如同感知能力的划分,认知能力也有精与广两个维度。
认知的精度是指对抽象事物的辨识和判断。
对于视觉来说,看东西清楚其实就是能明确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轮廓与边界,认知清晰精确,即是能辨识事物与事物的区别。认知不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因为许多人不愿尝试思考一个人具体行为的前因后果,而单纯地以“好”与“坏”的模糊概念作为衡量标准,自然对复杂世界的判断也失去了准确度。
一个认知精确有深度的人,看待问题往往能直指问题核心。就挣钱来说,有人觉得多劳多得,所以他们会专注自己的过程,认为金钱是劳动的补偿;有人认为多产多得,他们更在意自己的结果;而有人会看到自己获得的并不仅限于自己,更需要市场的需求,所以他们会看到他人的需求;更有甚者,看到挣钱是还是时代的需求,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的需求,还有资本、政策以及技术的革新等。
而认知的广度则是看待事物的视野与角度。
人们总是喜欢讨论——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但是你会发现,许多人在面临问题时,他们看到的选择都是有限的。因为经历和阅历不够,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选择,而是在视野范围内没得选。人们只能在回头反思时无奈地说一句:当时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方法…
而认知的角度,则是指人的思维方式。例如人们看待一栋房子,建筑家可能会看其设计感,而购房人则是看待实用性,投资者则是看房产的升值空间。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和系统知识来建立看待事物的视角。
感知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而认知的强弱,则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可是,认知的强度应该如何提升?
根据认知的特性,这或许分为两个方向。
“更宽阔的视野”
横向来看,笼统来说便是以更大的跨度来看待问题,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一些抽象的维度。
作为一个喜欢画迷宫的人非常清楚,一个纸上迷宫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迷宫本身的大小,小的迷宫一眼可以纵览全局,即便内部结构再复杂不久也可以找到出路,而大迷宫则完全不同,现在看到的通路,或许走着走着就成了死胡同。
任何智力博弈的游戏都是类似的,譬如下棋,棋手的水平并不仅体现在胆大心细,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思考到接下来的几步。有时一招下去,吃子逼人,但五步之后却发现,或许刚刚那一步确实招致全盘皆输的臭棋。
在现实世界中的博弈也是如此。
高中时期人们都在比拼成绩,有人的视野局限在班级的排名,或者下次的月考,而有些人则是看到,他们追求的并不是这次谁考得更好,而是谁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有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前者会跟着老师的进度按部就班,每次都很好的准备下次考试的内容,这样也确实很有机会扎实的冲刺高考,进入一个好的大学。但后者的视野显然更为宽广,他们会看到除了考试以外的加分项目,甚至打算出国留学离开这个制度体系寻求其他出路。后者未必一定优于前者,但他们看到的选择至少是更多的。
除了空间与时间的跨度,还有掌握不同纬度的视角也非常重要。
俗话说,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掌握一项技能,看待事物的方式自然会多一个维度。现实中诸多机会都是隐藏在视角与视角的夹缝之中,在某一领域,一个问题或许极难攻克,但在另一个领域,就成了每个人必备的基础常识。所以,跨界的交流能力自然成为了当今越来越重要的能力之一。
“更深层的核心”
而纵向来看,人们可以通过反复对比与区分,尝试直指事物核心。
人们总会有“我觉得这两者有区别,但我说不上区别在哪。”
正如这两个“斜”字一样,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两个字是一样的,但对于练书法的人来说,他们会发现,左右两边字的具体差异其实很大,比如一些横竖的位置,笔锋的变化等。这就是专业与业余爱好的差别。
而一个人的技能会不断熟练与进步,绝不仅是单纯的重复,赛车手开车跑过的路未必比的士司机跑的远,举重冠军可能并没有搬砖工搬过的重量多,而他们的差异就是在对比与改进。
而认知能力的熟练,也是一个道理。
在实践中发现不同事物的差异,并将其表象剔除,寻找共性,最后直击事物的核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杯子与盆子的区别。
如果说到区别,有些人就会说,区别很明显,例如颜色、形状、材质、大小之类,但我们会发现,杯子与杯子,盆子与盆子之间,也有着这些表象的差异。但我们把这些表象逐渐刨去,深入来看,我们会发现,杯子和盆子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功能与用途。
因为本质的功能与用途不同,才导致了那些表象的区别。
杯子一般是人对嘴用于漱口或饮水,这便有了对拿在手上,便携的要求。所以杯子敞口不会做得太大,甚至为了便携许多杯子会有把手,而材质上会用得更注重对人体无害。
而盆子的作用更多是盛放与清洁,比如有人用盆子装水洗脸,有人洗衣物。为了更方便的将东西放入,盆子的敞口自然要做的更大。而盆子对便携性没有太多要求,所以一般不会看见带有提手的盆子。
不断思考人与人的差异,事物与事物的不同,对这些抽象关系的反复对比,是提升辨识与认知的基础手段。
“聪明反被聪明误”
认知能力强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更清晰地看清事情。
其一是,认知强也可能出现视角缺失,其二则是,现实世界太过复杂,多视角也容易造成错误的判断。现实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所以,关于外界信息的接受,是需要时刻保持谨慎的。
在某些时候,我们甚至需要通过屏蔽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来保持人们自己的决策能力,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随着认知的成长,个人的观念会不断变得复杂,但到了某一程度却又返璞归真。
认知的修习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值得长期追求的主题,这不仅是所谓的格局,也是人生的智慧,是为了我们导向一个更好结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