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新范式:产业融合

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新范式:产业融合

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新范式:产业融合_第1张图片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向我们走来的。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


一、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的空间。重大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现象产生。产业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个领域发生的技术创新,以及将各种创新技术进行整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而产业融合又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谋求发展扩张、创新技术、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当技术发展到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后,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谋求长期的优势便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某种程度的融合。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业的不懈追求。产业融合化发展,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范围经济是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会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反映了产品或服务种类的数量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范围经济意味着对多种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一般是指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要素共同使用所生产的成本节约。假定分别生产两种产品A、B的成本为C(A)、C(B),而当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其总成本为C(A、B),则联合生产带来的范围经济可表示为:C(A、B) 的实践。通过将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结合起来,使产业融合变为现实。

二、产业融合的演进方式 

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的融合和创新经过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然后到市场融合的阶段,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

的发展水平,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主要体现在:促进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促进传统产业推出新品种和新的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装备现代化。目前,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问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问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三、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 


        产业融合理论自从产生发展至今,已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融合后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将成为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产业融合创造好的支持环境。产业融合一切的具体过程的发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比如企业的创新精神的激励,知识产权的保护,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技术、法律等服务的支持。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中,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撑。例如,电子交易的法律保护、个人资料与隐私的保护,以及消费者保护的水平等。政府在促进产业融合过程中,积极推进产业融合机制的建立,包括组织协调机制、企业为主体机制和提供必要服务的中介机制。

适应产业融合的要求和原则,适时改变现有产业管制政策。实现产业融合要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受规制产业的影响。产业融合的变化,从总体上讲,是要求更加宽松的环境。这对市场准入及许可方面的管制程度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融合带来的新的管制问题,是前所未遇的。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即在融合的新时代,产业的游戏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因此,要尽快形成条块结合的、辐射联系的管制模式,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

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各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与产业平台。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技术创新是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应重视和鼓励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培育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自主化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志,企业技术标准将成为决定融合型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的主体是企业,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建立产学研的技术网络。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应在产品中植入信息技术,实现产品功能整合,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成为智能产品、数字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实现业务融合;以市场为向导,推进产业市场融合。应该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客户关系与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价值管理(VBM),实现生产经营体系耦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子文字交换(EDI)与外部相连接,跨越机构与空间的限制把更多的资源和用户连接起来。这样,不仅企业内部的大部分业务活动日益融合,而且企业之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叉,特别是企业之间交易活动的业务将在新的平台上日益趋于融合。市场融合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没有市场融合就不可能有产业融合的形成。随着数字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运用,构建起了互联互通的数字化信息流和服务流,大大突破了曾经分割不同行业的障碍,使越来越多的服务产品通过同一平台传递到用户手中,促进了市场融合。

建立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要顺应融合的发展,要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在社会协作过程中,有些科技企业处于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中,长期被锁定在一定的经济运作方式中,企业首先要克服“惰性”。克服传统运作惯性,转变核心能力的刚性,使得企业基于不同技术创新融合之上的核心能力柔性化。

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空间。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式。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它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因此,我们要加强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先进技术,尤其要吸引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产业发展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新范式: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