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架构设计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 《三国演义》

关于iOS的架构,看多了MVVM,VIPER,MVC,MVP,MVCS….的介绍文章。真正实践下来的估计也就是MVC和MVVM了。MVC是系统自带的框架,自然用的多。而MVVM解决了Controller臃肿的问题,再加上神器RAC也被很多团队接纳,甚至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的文章鼓吹该模式如何如何了得。而在设计或者采纳一个架构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思考些什么?

设计各个类的职责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用个比较晦涩的说法是:关键概念抽象与概念关系设计。打个盖房子的比方吧,关键概念抽象就是搞到钢筋混凝土砖瓦石块的基础材料,而概念关系设计就是如何组织这些基础材料:钢筋为骨,水泥为胶,添砖加瓦为墙面,然后一个房子的雏形就有了。其实,在我理解,『架构』设计也应当类似。从一个宏观的层面进行分析和抽象,找到合适的概念,这是分解,而后再把这些概念通过各种关系操作搞到一起,这是合成。分分合合中满足一定的质量约束,我们有了一个架构。

希望满足的质量约束

提高复用度

懒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依稀记得是之前的GM说的,印象颇深。因为,仔细想想,我们在做设计和编码的时候,都有一个原始的冲动就是少写点代码。最好,产品经理需求变动之后,我们不改代码就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任他天翻地覆,我自以不变应万变。而黄粱一梦惊破醒,现实如此骨感。往往做业务开发的时候,疲于奔命的改改改。其实,我们的内心也是抗拒这样的,少改点多好。那怎么才能少改点?

一个比较直接的做法就是:拿来就用。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组合模式。假设轮子都已经造好,要造个车,就只需要考虑如何去构架这个车的骨架和去实施,而不用去重新发明轮子(当然,轮子质量约束不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是得重新发明的)。没有过多的思维负担和实施负荷,当然就省事了。我们拥有越多的轮子,我们就能越省事。复用啊复用,这个懒的入门宝典。

于是提高整个系统和系统内部组成单元(模块,类,函数。。。)的复用性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约束。通常情况下,谈及复用我们想到更多的是类和函数。我们之前写过一个什么什么功能的函数了,现在拿来就用好了。其实,还有更高一个思维层次的概念:业务逻辑。我们希望业务逻辑中的代码也是可以复用的。比如一个ViewController的渲染逻辑(把整个VC的样式包括nav和view都渲染成红色)。我们希望在写一个VC的时候,能够很方便的复用之前写的这样的业务逻辑,即使VC的根view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原来的类型。

足够的扩展性

新的东西被引入是永恒不变的事情。可能是新的页面,新的业务逻辑,新的功能….当新的需求的到达的时候,我们的架构是否能够快速的接纳他们,以优雅而且高效的方式来实现他们?而不是,每次新的功能来了,要么伤筋动骨的大动干戈;要么削足适履,凑合凑合得了。

我们希望我们的代码能够有序的生长。脉络清晰,每一个新功能都能够在原有的架构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于是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可以理解为代码的自动化)也是要追求的一个质量约束。这不是简单的向前兼容,向后兼容的问题。而是要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承载更多的需求。

关于可扩展性,更喜欢用函数来比喻。

f(x) = x^2 x属于R

简单的函数关系,对于无论什么样属于R的自变量x,我们都能准确的得到因变量f(x)的值。而一个理想状态是,如果我们的架构如一个函数一般,对于未来的变化都进行了合适的抽象,无论你输入是什么,都有对应的输出,那该多好。

其他属性

前面所说的两个属性,更多的是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的。当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还会要求我们的架构能够满足不能的质量约束。从运行的角度,我们希望CPU、内存、磁盘利用率好,没有卡顿,从用户的角度思考我们希望界面流畅。饕餮一样,我们总是贪得无厌的想让这个架构完美。然而,现实很骨感,我们只能先从几个入手。

BY:yishuiliunian

你可能感兴趣的:(iOS架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