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了,律师们如何顺势而为?

本为为工作撰稿内容,版权为达观数据所有

1958年法国法学家Lucien Mehl就已经提出了法律科学的信息化处理,即建立法律文献和案例自动检索模型。60年的科技发展已经改变了诸多行业的工作方式,人工智能浪潮也再一次引起了很多法律业界人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型科技企业开始投入研发“律师机器人”。律师会被机器替代吗?它能帮律师处理哪些事情?如果技术介入,法律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是机器人律师,还是机器人律师助理?

在讨论律师是否会被替代前,我们先了解下 AI 是如何“入侵”律师行业的。

学术界对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应用的研究一直如火如荼,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用于处理离婚财产分割的断案系统Slip-Up 已经在实验室诞生。但人工智能和法律的结合走入市场却是个缓慢的过程。这其中有环境的因素——成熟的电子化和数据化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也有经济的原因——越来越高的人力劳动成本,当然也少不了科技本身进步的影响。

2011年 IBM最核心的技术Watson受到了很多人关注,那时便开始有人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部分律师。2016年 IBM 研发出了第一位“人工智能律师”Ross,并在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Baker & Hostetler工作。

虽然很多人称 Ross 为机器人律师,但它的工作多是回答律师的问题,包括“通读法律”然后给出基于证据的高度相关性答案。Ross更像是一个法律咨询系统。

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机器人律师,倒不如说创造的是机器人律师助理。至少基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参与的主要工作有两类:

第一类是作为律师的工具,它可以提供更好的搜索引擎,推荐相关资料和案例,进行资料管理,帮助律师节省时间。

第二类则是搭建律师和用户的桥梁,帮助律师的客户了解法律知识,并且推荐相关律师或链接到合适的律所。目前在中国已经出现几家这样的创业公司。

人工智能助理到底有多智能

搜索推荐智能化

一位律师说其职业生涯早期主要的工作便是阅读成千上万页的书籍、记录、判例,以便更好地协助资深律师。稍有资历后,接到案子不可避免用互联网查资料,进行法律研究,起草审阅合同,出项目建议书。重复性的繁琐工作依旧占据很多时间。

其实这些完全可以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完成。简单说这项技术就是让计算机能读懂人类的语言,自动挖掘文字内在的规律,理解语义。从而能精确分析文本内容,完成分类、标签提取等工作。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后,在查询的过程中,系统便可推送相关法律法规和相似文档供律师参考。当律师申请某个案件时,后台能自动检索几百万份法律文书和相似案件,不需要再去手动检索。技术越强大,算法越高明,检索的速度和精确度也就越高。

合同审查智能化

无论是律师还是公司的法务,进行合同审查,规避法律风险都是常规工作。但大部分合同没有固定格式,而且内容繁多,审查过程耗时耗力。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至少有10多万份合同,维护合同模板的至少有十人左右的部门团队,审批合同也有至少十人左右的专家组。

自然语言处理同样能实现合同审查的自动化,计算器能在几秒钟内自动扫描合同,提取关键信息,指出文件中存在的缺点和潜在的法律风险,让律师注意到合同中缺失或可能有问题的条款。

人工智能会降低人们对律师的需求吗

律师是一个资源匮乏的行业,优秀的律师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入职前几年的工作常常伴随琐碎的重复性劳动。民众普遍法律意识薄弱,一旦想到聘请律师,1小时几千或上万元的咨询费用也让很多普通人难以负担。正是这种双向的困境,才更需要技术的介入来打破行业的瓶颈。

对律师们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他们从汗牛充栋的法律条文和资料库中解脱出来,当一个律师省下了阅卷、查法条这类的工作,他就会有更多时间去关注服务的对象,发现更有利的证据。

有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提高了律师的工作效率,就会需要更少的律师。如上所说,现实中有很多人和公司想要获得专业的法律建议和代理,却付不起相关的服务费用。如果算法可以取代部分的法律工作,律师就可以向这些市场提供服务,并且承担更多的案子。

对百姓来说,面对日常生活的法律事件,比如交通违章,离婚抚养权等问题,花费上万元聘请相关律师会认为很不划算。如果在一款产品中输入基本情况,便可以直接了解相关案情,胜诉率等问题,不是一件便捷的事情吗?

中国目前有8000万中小微企业,其中有些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薄弱,对法律了解的程度较低,合同的审核存在风险。 如果算法可以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规避合同纠纷风险,何乐而不为?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法律的存在并不是为律师、法律、检察官提供饭碗的,这不是它的社会功能,它的存在是为人们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在不断帮我们拓展法律服务的方式和新维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来了,律师们如何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