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1942河南大饥荒》

黑历史谁都有,为啥偏偏河南人背的锅最重?以前的河南可不黑,顶多就是穷,军阀混战时期,地处中原的河南遭了秧。养兵三十万,人祸不止,天灾也不断。在民国有灾害记载的三十五年中,河南受水灾县数,累计六百八十一个,;县数,累计八百五十八个;蝗灾县数,累计二百二十六个;平均每年都有将近一半的县遭灾。

家里吃不饱,那就往外逃。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饥荒时期,河南流民约有三百万,光是1942年旱灾期间迁往陕甘宁地区的河南灾民就有一万多人,陕甘宁老乡把挑着担的河南灾民叫:“河南蛋(担)”。这可没什么贬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河南尽管穷,但却不招黑。

五十年前有个美国社会学家来中国调查地图炮,发现中国人是这样互黑的:江苏人狡猾,江西人贪利,四川人嘴碎,福建人抠门,云南人野蛮,湖北人心眼多,处在包围中的河南人虽然脾气暴躁,但诚实直率守规矩。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毛钱一张电影票的时候,《少林寺》还卖了一亿票房,全国少年都想去河南习武,见到河南人都恨不得拜师。

可惜好景不长,90年代河南的假药案激起民愤,刚好是你家买第一台电视机的时候。之后几年集中曝出洛阳火灾,原阳毒米,尉氏黑心棉,驻马店艾滋村的时候,你也刚学会上网冲浪当大虾,坏事咻一下传千里。

有学者统计发现,一些国内外报纸刊登的河南新闻一大半都是坏事儿,民间还出现了很多黑河南的段子,根据一项调查,28.7%的人对河南人的印象来自于道听途说,12.1%来自于媒体报道,还有12.1%来自于段子,真相到底如何,河南人身上的黑点真的这么多吗?还是让事实说话。

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北京被刑拘的外来人口最多的来自接壤的河北,河南排在第二。广州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里,最多的也是地缘上更接近的湖南人,河南老乡连前三都没进。在汇集全国小商贩的长三角城市义乌,河南流动人口犯罪率非常靠后,在本土老家,河南省内的刑事犯罪率放在全国也并不高。

所以要怪,就只能怪河南人多。十年间河南净流出803万人,仅次于安徽,居全国第二。但安徽流动人口绝大多数选择在长三角谋生,位于中部的河南人则分布更广。这意味着从概率上看,惹你生气的人是河南人的可能性比大多数省份都高,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地铁上遇到的男神女神,是河南人的比例也很高。
                                                               
                                                                                                                         ——视知视频


我是一个河南人。

六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关于河南的负面评论:“防抢防盗防河南人”,那时候还不知道有个词语叫:“地域黑”,也从没觉得自己的家乡有多么不堪和惹人非议。

经历高考,越发觉得河南学子上大学的不易。有时候会有一些幼稚的想法:那些看不起河南的人,有什么资格呢?不一样的录取人数,不一样的人口总数,假使我们上了同一所大学,河南学子的实力不是明显更强么?

高考,留在省内,在官微工作久了特容易产生母校情结,愈发心疼这个被人误解的城市,承受太多委屈的省份。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这段历史,是高三一个同学的课前演讲。过去那么久了,记得最清的一句话是:“过去,我也很讨厌它,和那些地域黑的人一样,但现在,它是我的偶像。”


它是我的偶像。

数千人已经死去,数十万人走投无路,千万人面临着一整个漫长冬天的大饥荒的折磨。其原因为:“一、日本人,他们在撤退前毁掉了地里的庄稼。二、上帝,他拒绝给麦田降雨。”
                       
                                                            ——1942年10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十万火急大逃亡》

河南农民,是一头牛,一只骆驼。忠诚、驯顺、忍耐是河南农民的特点。抗战六年来,河南农民抢先拿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交给国家,默默地捧出汗水换来的粮食,默默捧出自己的儿子,谁都知道河南兵役第一,征购征实第一。

                                                                                 ——1943年4月6日《前锋报》 《喑哑的呼声》

在一个人烟稀少的村子,我们见到一个人,吃着可怕的荞麦壳,树叶和榆树皮混合成的食物,去年他自己的田里收了500磅麦子,政府全部拿走后还认定没交够税,于是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的牛和驴来补足差额。

                                                                                                       ——《中国的雷声·河南大饥荒》

“河南各地人民深明大义,罄其所有,贡献国家。”
                                                     
                                                                                                               ——1月31日中央社鲁山电



20世纪40年代的河南,哀鸿遍野,饿殍载道。无数难民沿着陇海铁路向陕西逃荒,从火车顶上摔死的百姓不计其数,穿过隧道时总有人流血牺牲。而那些逃到陕西的百姓就光明了吗?地方军政府各自为政,不管邻省老百姓的死活,千里迢迢到达理想国却被拒之门外,看不到一丁点生的希望。

在饥荒面前,人性被扭曲,人的生存本能压倒了基本的伦理亲情:年轻的妇女为了一斤小米沦为娼妇,尸体随意暴露在田头沟壑中,无人掩埋,甚至被野狗拉食;饿极了的父母卖掉孩子,甚至吃掉亲生骨肉。

饥荒愈演愈烈的河南,没有停止交税。在抗战时期,士兵的命在将军眼里总是比普通老百姓值钱。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的河南人,竟然在大饥荒期间完成了征税额。灾区征税,雪上加霜,每一个粮食颗粒都是从河南老百姓的口中省下来的。

这就是河南,习惯了忍辱负重,习惯了默默承受。

在饥荒面前,有人忙着生有人忙着死,有人忙着发财。贪官之一,汤恩伯,强征民工修筑黄河新堤,饿死累死者不计其数;参与经商走私,倒卖公粮,克扣士兵军粮。1944年湘豫桂战役中,日军以5万左右的兵力打垮了拥有40万兵力的国民党军队。当汤恩伯的部队向豫西撤退时,豫西山地的民众到处截击他们,甚至枪杀部队官兵。汤恩伯把会战的失败归结于老百姓,认为河南民众都是汉奸,甚至扬言要对河南民众进行大屠杀。


河南人民尽其所能支援国民政府抗日,抗战六年来,河南征兵、征实都是全国第一,他们对抗战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蒋介石政府辜负了河南人民的期望,汤恩伯的暴政激起了河南人民的反抗。

1942河南大饥荒中的死亡人数姑且确定为300万,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是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人数的十倍。我们总习惯于看到直接的简单的历史,人人皆知南京大屠杀,而历史教科书对1942河南大灾荒的史实介绍几乎为空白。


我们始终无法真切感受到那个冬天的刺骨寒冷,我们也无从知晓全部细节,但我们对那些过往拥有知情权。

起码,我觉得我是应该知道的。

我不是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古装片都没看过几部。但谁让我对这段历史有莫名的情结,于是我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河南文学史,去寻找相关的纪录片。不为什么,或许还是有那么一点好强在骨子里。哪怕只是再听到地域黑的言论时,我可以反问:你了解河南吗?如果你的家乡也经历过这些苦痛黑暗的历史,它是否也能扛下来呢?

1929年,大饥荒;
1938年5月,蒋介石密令军队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阻止日军西进,给河南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1942年大饥荒;
1959年至1961年大饥荒,河南信阳尤其严重,史称“信阳事件”(向奶奶了解过,老一辈人称为“过粮食关”);
1975年板桥水库崩塌,死亡数十万人,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严重的科技灾难,发生在驻马店;
1980年代以来,河流污染导致周口出现众多癌症村;


我觉得中国人什么样,河南人就是什么样。大家都应该会感受到这块土地曾经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我们多少成语历史故事都与河南各地的地名紧密相关,所以我很骄傲那一次替河南人说话。
                                                                                                                                        ——白岩松

“今后,您贬损河南人之前,最好四下观望一下,免得我在场让您下不来台。”
                                                                                                                                         ——施一公

“所有的地方歧视都是可笑的,那是不知道历史,也不知道现实。”
                                                                                                                                         ——余秋雨

在河大上学的陕西女孩为河南发声,一位来自山西的学姐曾跟我说希望河大早日成为211,来到河南之后开始心疼这里。

每个时代,都有与众不同的人。

1942河南大饥荒中,《大公报》因发表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而被勒令停刊三日,之后发行量增至十万份;张高峰作为战地记者被捕;1943年,美国记者白修德报道河南大饥荒的爆炸性新闻通讯——《等待收成》一文在《时代》周刊上刊登,迫使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救灾措施。

举目四望,所有人都在逃跑,尽管没有任何人在后面追赶。

对当时我所见的一切,我现在已经不能再相信,除非那些潦草凌乱的笔记坚持向我展示我曾看到了什么。

两个人躺在地上哭泣,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相拥在一起,以自己的身体来温暖对方,我知道他们将会死去,但我却不能停留。我看到了一种人间的大爱,如果无望的生活注定只能以悲剧方式终结,在这寒冷的,被漠视和遗忘的世界,他们即时已经倒在了冰雪覆盖的荒野里,也要怀抱着自己的爱人,彼此至死忠诚不渝。

当我设法要告诉蒋介石并告诉他河南的一切时,我完全无法控制心中的愤怒。我几乎是像发了神经病一般地吼叫着说:“人民正在死去!人民正在死去!”只要河南的无政府状态不终止,我就要继续我的徒劳的呐喊,并且希望有可能动员起美国的新闻舆论。

                                                                                                                              ——白修德



很多人看到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很吃惊,包括父母,只有奶奶看上去很欣慰。我奶奶生于1941年,对这次灾荒毫无印象,却也确确实实经历过吃不上饭的岁月。

冯小刚的电影《1942》结尾的独白特别意味深长:“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自打俺记事起,就没有见她流过泪,也不吃肉。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了一九四二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啥。”

感谢每一个对我们好的人;
感谢那些坚守着道义的新闻工作者们;
感谢父母让我出生在这里,让我可以以一个孩子的身份保护他;
越是了解的透彻越能理解艾青的那句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原——《1942河南大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