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IN SYNC谈话系列

为什么要做IN SYNC谈话系列_第1张图片
如今回头看,我在Parsons里做的项目很多都是在摸索如何重新沟通

想做IN SYNC 是个比较突然的决定。

2015年我来到纽约,进入帕森斯学院修设计(理论)研究,毕业后在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然后出于对产品管理的兴趣,我开始关注产品和科技行业。

我是公关出身,职场前五年都在做公关,当我来到纽约换了一种方式和行业去做公关的时候,因为文化差异我感受到了很多阻碍。我的英文尚可,不过我总会怀疑对方是不是有潜台词或话中有话。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英文里并没有委婉含蓄这个中文特色。过了很长时间,我才逐渐学会在这里接受别人的赞美。

移居美国后我有了“身份标识“,我从一个湖南/上海(国内以地域划分)人变成了一个美国一代移民,一个亚裔女性。这些新的标识,很遗憾,让我有时感到无力。身高只有156的我在路上会不时碰到有陌生人过来摸我的头发,吹口哨,或者很无理地搭讪:“我爱亚洲女生!”“你是韩国人吗?”在国内习以为常的礼貌和节制言语,在这里会被误解为软弱。

近来流行一个词,叫empowering,即给予力量和话语权。有各式各样的群体自发组织起来,寻找获得力量的方法。但我时常会想,像口音,肤色或者性别这些标识,是不是足以判断一个人与我们志同道合? 我指的志,是相互尊重,观念开放,愿意在寻找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助其他人一份力。

我在几周前碰到了一个反例。

我去参加一个新开的产品经理培训学校的旁听课程。学校的创始人是个华裔二代移民年轻人。他讲的课程是自己设计的,因为是recruiter出身,他本人并不做产品,他的演示是一个听来的讯息和观点的集合,中间穿插了很多他自己用约会软件的经历,他用一种描述猎物的语气告诉大家他对韩国女生的迷恋。

超过三十分钟的有点冗长的讲述之后,他计划调解一下气氛,于是放出来一张Matt Damon和他妻子的照片。他指着Damon的妻子说:“你看,她以前是在酒吧做招待,一不小心碰见了Matt Damon, 就成了他老婆。” 他突然嘎嘎地笑起来,“所以产品就是要符合用户的(潜在)需要嘛。”

那一刻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教室里一共有十五个人,算我在内有五个女生。心里汹涌澎湃的我一时不知道是该制止还是忍住不表,玩笑的开发者帮了我的忙 —— 十分钟后,他安排小组讨论,又把这一张演示放了出来。我于是打断了他:“这里也有五个女生可能会成为产品经理,我觉得这个玩笑很不恰当。”大家纷纷看我,一个深皮肤的女生打起了响指。小组讨论时,临座的工程师和市场过来表示支持。

我却不觉得欣慰。对我来说,暗地的支持是没什么用的,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我回想过我自己无数个沉默的场合,我长期合作的电影伙伴在他毕设展演的时候,被跟他作品中的男主角搞混,明明长得完全不像,白人男教授错得毫无知觉。我至今后悔什么都没说,被”礼仪“和“师长的威严“所限。

指责是相对简单的事情,骂出来就好了。但对方会不会改变,至少在我的故事里,我是不确定的。因为对方会因为难堪而自我防卫,不会去真的考虑这到底是不是个严肃的问题。

Call out还有的风险是自我消耗。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待觉得不公正的事情会更加的直白发声。我见过有一个亚裔女生,藤校毕业后在一家startup做着不错的工作,她入职后非常不适应。工作环境里有各个年龄层次和肤色的同事,尤其是男性,在说话方式和工作方式上让她不舒服。她向HR报告了这些情况,但她并没有感觉到处境改善。虽然HR和公司很重视,但由于领导层并没有亚裔,沟通和改变需要时间,而她并没有耐心等待,渐渐消极怠工。本来在公司颇为活跃的她,越来越消沉,连原先和她熟络并给予支持的同事也因为她情绪化地拖延工作进度而和她渐行渐远。

这是很多D&I行动(diversity & Inclusiveness) 走得尴尬的原因。如果办公室里剑拔弩张,信任失却,谁又能够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这种不安不仅仅是那些办公室环境里的少数族群所感受的,那些身为优势人群(priviledged groups)想要改善状况的人也深感紧张,好像一个不慎分分钟就要冒犯到其他人。

除了决心,我们还需要切实的工具和技巧去创造可以持续的对话,哪怕是不完美的。

早些时候我给T Magazine写大火的电影《摘金奇缘》的过程里,我了解到即使同是亚裔或者华人,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的感受差距很大。但他们不约而同地支持和回应这部电影,是因为“媒体代表”(media representation) 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摘金奇缘》里的角色是鲜活立体的,人很容易发生共鸣。它也捕捉到了因为出生和成长在迥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里两代人之间观念的变化和不连续性,亚裔文化里特别强烈的母亲为家庭的牺牲和对子女的期望等等在美国主流媒体里鲜有体现的细节。对于观者来说,心里有一小块部分苏醒了,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好像也丰富了一些。

于是我想,如果我们不仅仅只有一部全亚裔卡司的电影,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频繁地在各个媒介上看到忠于自我的亚裔前辈,我们会不会也对自己的决策能力更加自信?也许迟早有一天,“fit in/融入美国主流圈”这样的兴趣话题会被更加双向影响的表达替代。

产品行业是不断创新的,这个充满机遇的环境更需要华人独立自主的声音。而我希望能够为这样的声音创造更多被倾听的机会。我相信发声的人,和有兴趣倾听的人已经存在,而我只需要将其联系起来。IN SYNC因此得名 —— 共鸣。

IN SYNC准备起初,我考虑是不是定义这个群体为仅限亚裔或者亚裔女性,其实从组织上会更加明确方便。但我在纽约学习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和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沟通,这样才能看到世界更全面的面貌。

比起一个身份标识,我更感兴趣的是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你也有”自己是这样就挺好“的感受,而对待不平等和误解,你愿意给予关注和善意的改变,而不是选择逃避或随波逐流,IN SYNC就是为你而设的。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如何共情,如何沟通,如何获得强大的内心,在产品行业做出成绩,也达到工作和人生的平衡。

IN SYNC链接

第一个panel让我们重新来聊聊产品开发里的沟通,从自我认知开始。

为什么要做IN SYNC谈话系列_第2张图片

Eventbrite RSVP链接

期待和你共鸣。

插画 @yulonglli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做IN SYNC谈话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