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乐观派

一、恐慌和焦虑

1970年代,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宣布:“下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把全球的所有探明的石油储量用完。”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报告《发展的极限》(Limits to Growth),指出由于使用量成指数倍增长,全世界已知的锌、金、锡、铜、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将耗尽,随后的一个世纪里,文明和人口都将陷入崩溃。

到1999年12月31日的午夜,全球的计算机都将崩溃(“千年虫”事件),造成难以计数的损失。

1995年,美国环保人士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写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声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酸雨正在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进而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我们对这样的话是不是一点都不陌生,作为80后的我,就是看着教材中、报纸上、电视里的这些话——被吓大的。

今天再回头看这些话,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事情貌似都没怎么发生。而且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比几十年前繁荣、富裕太多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我们运气太好,还是我们太过悲观呢?答案就在下面这本书中。

二、什么是理性乐观派

理性乐观派_第1张图片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The Rational Optimist : How Prosperity Evolves)这本书,用详实的数据为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这些悲观了论调绝大部分都站不住脚,人类社会为何会不断向前发展。它于2010年出版,作者是英国学者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这本书讲了什么呢?

《理性乐观派》从我们的祖先石器时代的现代智人讲起,他们依靠有别于其他物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的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的交配和结合形成的集体智慧积累型文化,使人类产生了有别于其他物种的飞速、持续的发展。依靠这些特性,我们突破了农业时代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并且来了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速度日益加快的创新和发展。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指出各种悲观主义论调的偏颇,预言了21世纪结束时,我们的世界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

其实如果单看本书的主标题——理性乐观派,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鸡汤类的书,但是翻看下书本最后多达700多条的“注释及参考文献”就可以知道,其实本书归为科学类的书都不过分。

正如作者所说,理性,是因为我的乐观态度不是来自于天生的气质或本能,而是考察证据。就凭作者的这份严谨的写作态度,就值得我们花时间来阅读。

三、核心观点

在继续了解该书之前,我们需要先清楚它几个核心观点和概念。

1、本书的两个立论依据

  • 亚当·斯密的专业分工和交换、自由市场理论。

  • 查尔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但选择的是观念和思想(而不是基因)。

2、集体大脑(集体智慧)

交换和专业分工的发明,使人类的智力呈现出一大特点:它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体性的。正如一支铅笔的制造,需要上百万人的参与——石墨矿工、伐木工人等等,随便任何一个人都贡献了一点点的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脑袋发号施令。

3、自给自足就是贫困,交换和专业分工就是繁荣。

4、积累型文化

交换交流之于文化演进,正如性交之于生物演进。性交带来了积累型的生理进化,而思想观念的接触、交配、互相结合,带来的是积累型的文化。

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我们每个人得以靠着生产越来越少的东西,消费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故事。

5、集体大脑积累性文化,使文化的进化,超越了基因的进化,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关于积累型文化集体大脑,里德利在TED的演讲“When ideas have sex”也做了详细的讲解。(视频网址在备注1)

四、人类经济发展史

理性乐观派_第2张图片

1、狩猎采集时代

距今一二十万年之前,作为狩猎采集者的现代智人,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上(非洲大陆)。他们和其他物种以及之前的类人物种的区别是:他们的技术变化比生理构造的进化要快,制作新工具、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远超之前的“人类”。为什么会如此?是因为他们会使用语言吗?早期的智人,尼安德特人(最终被我们的直系祖先消灭)也有语言,为什么他们的的工具没有太多文化上的改变?

理性乐观派_第3张图片

原因在于“交换”,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没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个体之间,交换、分享、以物易物、做买卖。

那又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非洲祖先养成了交换和以物易物的习惯,而其他物种却没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跟熟食有关。高能量的熟食发育出了脑容量更大的大脑,令人类产生了交换不同种类食物的倾向,这或许把他们引到了以物易物上面。二、两性分工可能是令现代智人确立交换和专业化概念的诱发因素(尼安德特人就没有劳动的性别分工)。

其他不少的物种(如蚂蚁)也会分工合作,但都是在近亲群落之内。为何人类就能跨越血缘关系和陌生人合作,建立信任呢?这也可以归结到“交换”上来。

一般来说,一个物种内部的合作越多,群体之间的敌意就越浓。人类最先冒险伸出和平橄榄枝的,应该是人类女性所为。再逐渐到亲戚,继而扩展到陌生人之间的交换。

随着交换的逐渐增多,专业分工不断发展,带来了更多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有带来了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在体会到交换中的比较优势专业分工(集体大脑)的好处,反过来推动了自然选择偏向于擅长信任和同情的大脑突变形式,使人类有了比其他物种更敏感、更易被触发的催产素系统(催产素专门提高信任感)。

由于交换的存在,信任在人类历史中逐渐成长、蔓延和深化,交换孕育了信任,信任反过来也孕育了交换。

2、农耕时代

时间到了农耕时代,交换贸易的发展,让人们有动机专门种植农产品,生产盈余的食物。这些盈余,就成为“资本”。(亚当·斯密:“资本就是一定数量堆积存储起来的劳动力,在必要的时候,用到其他的场合去。”)一旦资本出现,创新就加速了,因为时间和财产都可以投入到开始没有办法产生效益的项目里了,比如炼铁。金属冶炼的发明,差不多是农业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

公元5000年左右,在若干个肥沃的河谷地区,出现了大型城市定居点。城市的存在,就是为了贸易和交换,贸易把人们吸引到城市。城市的出现,标志着生产更加专业化,消费更加多元化。

理性乐观派_第4张图片

(上图:乌尔基座——公元前2600年乌尔王朝,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随着贸易的繁荣,生产力的提高,食物越来越丰富,人口开始不断增加。时间来到公元13世纪之后,随着人口增长渐渐超过了经济生产力,租金上涨,人口的大幅增多导致人力成本(工资)减少,使用人力的成本低于新技术(甚至低于使用牲畜)的成本。许多国家因此放弃了技术和贸易,退回到自给自足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陷入了被称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怪圈。比如14世纪的欧洲、18世纪的丹麦、日本,19世纪的爱尔兰。

而英国则依靠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冲出了马尔萨斯陷阱。(关于人类如何依靠交换和专业分工,在工业时代突破马尔萨斯人口天花板,参考文章“灭霸和马尔萨斯”。)

3、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近现代

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结束农耕时代,进入近现代社会。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发现与使用,使生成效率大幅提高,人类不必使用耕地来获取能源,为工业化腾出了大量土地。让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

化石能源的数量丰富到足够承受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双重爆炸,直到它们为地球上所人创造可持续财富,冲破“马尔萨斯天花板”,之后再把接力棒传递给其他形式的能源。

随着思想观念的日益频繁的交换,带来了现代世界日益飞快加速的创新。创新带来的收益递增,避免了“收益递减”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停滞,使经济蓬勃发展。

1800年,纺织业;1830年,铁路;1860年,化工业;1890年,电力;1920年,汽车;1950年,飞机;1980年,计算机;2010年,网络。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科技不断进步,商品极大丰富,人均寿命也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在显示世界正在越变越好,那么,悲观主义是什么时候出现?有为什么会出现悲观主义呢?

五、悲观主义是怎么产生的

悲观主义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自从某几本书籍和小册子出版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年,他们佯装要说明国家的财富正飞速衰退、人口减少、农业萧条、制造崩溃、贸易破灭。”

而且历史上,贩卖悲观主义,要比乐观主义者吃香多了。大哲学家约翰·穆勒就说过,“据我的观察,众人怀有希望时他却心怀绝望的,会给一大群人赞美成贤者。众人绝望时他却心怀希望的,反倒享受不到这个待遇。”

本书对悲观主义的产生原因的阐述比较简略,这里补充参考吴军老师在专栏“谷歌方法论”中的观点,做一下总结。

悲观主义的产生原因,和我们人性的弱点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了解这些原因,可以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

1、人过分的自信以及因此而造成的自己和现实的反差,是导致悲观主义的根本原因。

人普遍高估自己的智力、能力和道德水准。如果没有对自己的能力的太高的估计,也就不会在失败后产生悲观情绪。

2、坏消息总是不断地被放大的,通信和传媒的手段越发达,这个效应越明显。

3、从信息论上讲,越是与众不同的说法,信息量越大。

从信息论上讲,重复先前的信息,或者讲一个众人都知道的事情,信息量为零;讲一个大家都能想到的事情,信息量很少;讲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信息量巨大。一个宣传乐观主义的论文不仅没有人看,甚至无法发表。而悲观主义论调,则很有市场。

4、基因。

只有20%的人具有显性的羟色胺转运体长基因,具有这种基因的人,往往天生就爱往光明的一面看。

5、利益。

如果慈善机构说情况越变越好,它肯定筹不到钱。媒体上,报道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而且一些看似理性的学者也要宣传悲观主义,就是因为,宣传乐观主义观点的论文不仅没有人看,甚至无法发表,时间一长,将这样话的人就被学术界淘汰了。让我们看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老朋友”。

理性乐观派_第5张图片

还记得文章开始提到的1995年出版《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莱斯特·布朗吗?他在2008年自己的一本名为“Plan B 3.0 : Mobilizing to Save Civilisation”的书中又谈到类似的话:(原文参考备注2)

每个中国人以美国人目前的速度消耗纸张,那么到2030年时,14.6亿中国人需要使用如今世界纸张年产量的两倍。这样一来,全世界的森林就没啦。如果我们假设2030年时中国每4人拥有三辆汽车,就跟现在美国一样,那么中国需要11亿辆汽车。全世界现在才只有8.6亿辆。为提供必要的道路、高速公路和停车场,中国要给相当于眼下全国水稻田总面积的土地铺上水泥。到2030年,中国每天需要9800万桶石油,世界目前的石油产量是每天8500万桶,这个产量恐怕永远也不会再提高了。所以,全世界的石油储备也就没啦。

理性乐观派_第6张图片

这位老爷爷这么多年,真是为我们中国操碎了心。

如果用关键词“Lester R. Brown books”在Google搜索,就会看到他的著作目录,浏览下书名就能发现,老爷子这么多年,就是靠贩卖焦虑和恐惧行走江湖的。

六、悲观主义的危害

1、对未来、对世界、对人的不同看法,决定了我们不同的做事方法。如果对未来没有信心,人难免会每天患得患失。

如果你告诉孩子事情会越变越糟,他们便不愿意努力改变命运。

2、悲观主义本身就是毒素,毒害我们的灵魂。

凯撒讲,勇士只死一次,而懦夫在倒下以前已经死了很多次。一些人认定在未来所有的穷人都必须靠白拿钱才能生存,实际上等于宣布了穷人没有前途,没有希望,这样的毒素反而让需要努力自强的人变得颓废。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悲观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忽视悲观主义的警告,也曾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希特勒基地组织次级抵押贷款ISIS……

现实世界有太多让我们悲观和焦虑的理由,此时能冷静的做一个理性乐观派,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也大胆的做个理性乐观派吧。


备注:

1、TED - When ideas have sex

2、Plan B 3.0: Mobilizing to Save Civilization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性乐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