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

——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

紫莲居工作室里,整整一层楼都陈列着造型奇异、千姿百态的佛像作品,从汉传到南传,人物栩栩如生,特别是观音系列,耐人寻味。多年沉浸于佛像艺术创作,连紫华的身上也散发着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1张图片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

拜师学艺打基础

1970年,连紫华出生于德化国宝乡格头村,这个土生土长的瓷都人,在“全民制瓷”的大环境熏陶下,耳濡目染地也迷上了瓷塑这一门德化传统艺术。在德化陶瓷职业中专求学的两年时间里,连紫华对德化陶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接触了明代何朝宗、清代苏学金、民国时期的许友义和当代许兴泰等一代代瓷雕艺术大师的作品,还认识到许多德化瓷塑界的精英,从中学习传统瓷塑制作技艺。

1989年,连紫华以优异的成绩从职专毕业后,他先师承老艺人邱玉云学习传统雕塑创作技艺,后又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桂玉夫妇二人的悉心指导,并于2002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经过8年的苦心学艺,他学会了拉坯、塑像、雕刻、烧窑等技术,其间他除了阅读大量的宗教、陶瓷、艺术类书籍外,还四处拜访名师。

多年的勤学苦练,为连紫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把佛教用品当做佛教艺术品进行经营和创作,每件作品的眼神、衣纹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个性。他对衣纹的处理,在延续何氏风格的同时,又有大胆的革新。在连紫华那些形态各异的观音、弥勒佛教艺术品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陶瓷文化气息,也感受到他对传统的痴迷。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2张图片
(连紫华在指导学徒)

禅心佛法塑瓷艺

综观连紫华的佛教艺术品与传统“庄严肃穆、慈眉善目”的佛教题材作品不同,他的作品更生活化和情趣化。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3张图片
(连紫华作品“坐岩观音”)

《坐岩观音》中的菩萨眼睑低垂,双腿交叠而坐,洒脱自在。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4张图片
(连紫华作品“思维观音”)

《思维观音》中菩萨头和手的动作十分传神地表现出观音倾听众生疾苦、千处有求千处应的慈悲情怀。

在《送子观音》中,观音菩萨慈爱地抱着小童,眼神和手的动作传递出母爱般的温暖。小童梳着两个小抓髻,手搭在观音菩萨的手上,一脸的幸福,让观者为之动容。这幅作品生动鲜活,吸引过无数人的目光。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东渡传法,因与梁武帝机不相应从而一苇过江,达摩大师的这则公案成为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连紫华的达摩作品,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原型创作而成。大师目光凝视前方,透出坚毅的力量。象牙白把人物内心的情感与前场力量,从鼻梁、脸颊、颧骨及四周传递过来,再从目光中传递给

欣赏者。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5张图片
(连紫华作品“达摩立像”仿何朝宗作品)

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还有唐代著名的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肩背经架,双眉微蹙,脚踏着大漠黄沙,悲壮地走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虽然前路漫漫,但从踏出的足下可以看出他九折不悔的坚韧。这尊作品作为佛教文化交流的使者被中国佛教协会、台湾佛教协会和印度那烂陀寺永久收藏。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6张图片
(连紫华作品)

“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连紫华的弥勒作品,令人过目难忘。在《纳福》作品中,弱化了宗教这一特定主题的概念,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件随性、喜气的艺术品。弥勒其笑也憨,其德也厚,其智也纯。这种心无挂碍的自在洒脱,给予人们极大的心灵启迪。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7张图片
(连紫华作品)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8张图片
(连紫华作品“如意轮观音”极彩)

连紫华的佛像艺术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技艺炉火纯青,更为可贵的是他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赤诚的情怀。

“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_第9张图片
(连紫华作品“阿摩提观音”)

创作中的连紫华专注而宁静,人与作品合二为一,作品是他整个生命情感的投射,并因此具有了灵魂,而作品也给予他无声的加持,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艺术之手绘精神图腾

连紫华的佛像艺术,近年来不断获得收藏界的青睐,除了其雕塑技法精深等因素之外,更因其艺术情感与生命情感的投注,对此,连紫华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说:“传世的作品必有传世的理由,艺术留传于世的是什么?是一种情感。就物理性质而言,艺术品都是死的作品,就艺术而言,艺术的创作,由于附着于人类情感和灵魂,而成为有生命和价值的东西。伟大的艺术,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图腾和精神,成为祭祀的圣物。没有情感的作品就无所谓灵魂,情感不可复制,好的艺术为什么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因为人再也回不到过去,再也不能创造出当初的情感。”

连紫华的佛像艺术以哲学思考为底蕴,以哲学色彩强化佛像的文化精神,具有不凡的思想厚度,他的作品也因对佛教智慧的理解而获得自身的个性解放。有评论家说,连紫华的佛像,亲近得似乎向我们走来,但同时又依然保持着与我们的距离。连紫华的作品不只是雕塑技艺的精湛,更是佛学造诣的高度。这种距离,保存了佛教对凡俗的情感,也储存了连紫华个人对佛教的情感。

二十多年的艺术揣摩、艺术追求,连紫华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蜕变。从技法到心法,从情感到精神,从传统到现代,他都不断地超越和升华。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用艺术加以阐释,赋予传统瓷雕强大生命力及文化内涵,将艺术化为一种精神的图腾。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生妙相”——访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连紫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