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

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_第1张图片

封面题图|《让子弹飞》


文|风马牛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授权转载


4 月 15 日,当地时间 18 点 50,巴黎圣母院起火。一夜燃烧后,主体建筑幸存,屋顶和塔尖被毁。人们一边观看其标志性尖顶在烈焰中轰然倒塌的视频,一边在千里之外感慨,这可是见证了拿破仑加冕、被雨果青睐、法国人怎样重视都理所当然的历史建筑,怎么就着火了?巴黎有关部门表示:起火原因很有可能与现场的修缮施工有关。


怀揣着阴谋论的段子手们并不认可这个起火原因,纷纷表示:拉倒吧,法国哪会有下午 6 点多还在干活的维修工人?


在一片惋惜声中,这样的段子或许并不合时宜,但也的确说出了一个事实:法国人的上班时间很短。我们还在为「996」的话题争吵不休,法国人在多年以前就开始实行「每周 35 小时工作制」了——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7 小时。此外,每年还有 5 周左右的带薪假期。


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_第2张图片

大火中的巴黎圣母院


法国人的工作时间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短的。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土崩瓦解。在革命浪潮中,比法国波旁王朝历史更久远的巴黎圣母院也没能幸免。教堂的大部分财宝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 1804 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又过了 30 年,法国人开始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长达 23 年的全面整修。整修巴黎圣母院的年代,法国人的工作时间很长。1848 年,「14 小时工作制」盛行于作坊,那时候法国人每周工作 6 天,平均每周要工作 84 小时。换句话说,即使每周工作 7 天,每天也要工作 12 个小时,妥妥的「997」。


法国人在「每周 84 小时工作制」中苦苦挣扎的时候,被法国大革命思想洗礼的新大陆已经开始为「8 小时工作制」奋斗了。


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 1817 年提出「8 小时工作制」后,这一制度逐步被视为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之一。马克思写到:没有这个条件,一切进一步谋求改善工人状况和个人解放的尝试,都将遭到失败。


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_第3张图片

《机器人总动员》| 人不是机器,可以不眠不休


澳大利亚工人最先走向成功。1850 年代正是澳大利亚「淘金热」的黄金时期,工人紧缺导致劳动强度有增无减。于是,工人们迫切要求缩短工时。成立于 1855 年的悉尼石匠工会通过各种手段,成功迫使雇主让步,将工作时间从 10 小时缩减为 8 小时。这让悉尼的石匠工会、木工和细木工联谊会、泥水匠工会和砌砖工工会……都看到了盼头。斗争的结果是「8 小时工作、8 小时休息、8 小时自己支配」的制度开始在悉尼的一些行业中普及。


另一片新大陆的工人们,就没这么幸运了。


19 世纪初,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美国工人的劳动时间被无限制地延长,每天要工作 14 到 16 个小时,多的甚至达到 18 个小时。用马克思的话说,「工作日延长到正常的最大极限……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习俗和自然、年龄和性别、昼与夜的界限,统统被摧毁了。」


当时美国的一个鞋厂监工说:让一个身强体壮的 18 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让他在 22 岁时变得头发灰白。


从 1860 年代开始,美国的工人也要求限制和缩短工作时间,争取「8 小时工作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886 年 5 月 1 日,美国全国 1 万多家企业的 35 万工人,唱着「8 小时之歌」,全部罢工。


他们唱道: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 8 小时工作。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 8 小时工作,8 小时休息,8 小时归自己!


歌声没有改变芝加哥罢工活动遭到镇压的命运,数百人被逮捕,7 名工人领袖被判死刑。此举激起美国各地工人的强烈抗议。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在一个月后宣布实施「8 小时工作制」。


3 年后的 1889 年 7 月 14 日,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 100 年后,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为了纪念芝加哥工人的斗争,大会通过了关于庆祝「五一节」的决议。1890 年开始欢度第一个国际劳动节。


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_第4张图片

加哥工人运动


让巴黎人颇有些尴尬的是,全世界的工人代表跑到巴黎庆祝「8 小时工作制」的实现,而法国人自己,连「10 小时工作制」都没有争取下来。1879 年、1885 年、1896 年和 1907 年,法国人先后四次在议会中提出「10 小时工作制」法案,以取代之前的「12 小时工作制」,但四度被否决。直到 1912 年 7 月 4 日,「10 小时工作制」才得以通过,成为法律。这一年,除了「10 小时工作制」,法国人还争取到了另一项「福利」:周六下午也不用上班了。每周的工作时间,由之前的 6 天,缩减为 5 天半。


在这之后,法国人的工作时间开始逐渐缩短。1919 年开始实行「8 小时工作制」,1936 年开始实行「每周 40 小时工作制」。1982 年又开始实行「每周 39 小时工作制」。1997 年,政客若斯潘提出「每周 35 小时工作制」。缩减工作时长,意味着需要更多人工作,这样就能扩大就业。若斯潘因此赢得了诸多拥护,如愿成为法国总理。几年后,「每周 35 小时工作制」在法国正式实行。


然而,严格执行「35小时工作制」后,失业率并没有改善多少,反而将法国企业早已高得吓人的薪资成本进一步推高,法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步步下滑。当企业都开始不行的时候,国家经济下滑,社会福利难以维持,失业率进一步提升……进入恶性循环。而已经变「懒」的人们又绝对不愿意再去加班。


2005 年 3 月,法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放宽对「35 小时工作制」的限制,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工作时间以赚取额外酬劳。提交法案的拉法兰政府宣称,希望以此来保持法国经济的竞争力,鼓励大家「多工作多拿钱」。但法国人民并不买账。甚至迁怒到拉法兰政府的其它施政方案。在之后举行的「欧盟宪法条约」全民公决中,56% 的法国民众投了反对票,拉法兰黯然下台。


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_第5张图片

拉法兰会不会也觉得法国人太懒了?


和美国、法国一样,中国人的法定工作时间也在不断缩减。


1949 年以前的一百多年,国贫民穷,对多数人而言,有个稳定的工作,能够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就殊为不易了,除了极少数的「先锋队」,哪会有人想到工作时长的问题。活下去都难,还要啥自行车?


1949 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没有能实现「8 小时工作制」。周总理在 1949 年 12 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工人的劳动是应该实行 8 小时工作制的,但现在一般还得工作 8 个多小时到 10 个小时。工人的生活水准应该同中国的现有情况相适应。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劳动条件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很好,只能逐步改善。


「逐步改善」用了很长时间。到 1980 年代,中国普遍实行「每周 48 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 6 天,每天工作 8 小时。


但那个年代的「48 小时工作制」效率并不高。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都是常事。曾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德国专家格里西说,德国实行 5 天工作制,每周工作 36 小时,中国每周工作 48 小时,表面上看多了 12 小时,可实际的劳动时间与德国工人几乎一样。


即使「6 天工作制」效率低下,人们也似乎早已习惯了。用一位北京市民的话说:「5 天工作制」对于我们这些出生在 1950 年代的人来说,可谓是天方夜谭。那时候,我们提倡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建设新中国,有干不完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似乎都是很正常的,单位的很多党员连加班费都不要,习惯了一周工作 6 天的我们,根本没有奢望过「5 天工作制」。


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_第6张图片

《工人大院》|曾经,「5天工作制」是国人奢望


然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经过多年调研,1995 年 5 月 1 日,中国也正式实行「5 天工作制」。与世界 144 个国家的劳动工时制度接轨。当时国务院的消息一公布,有人惊呼:中国将告别一个历史。还有人说:中国的老百姓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


一转眼,「5 天工作制」在中国已经实行了 24 年。在这 24 年里,「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的中国人为了更多的票子、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多的幸福,似乎在工作时间上又开始走上了「回头路」。


不断引发舆论话题热点的新闻,「34岁失业的大厂中层」、「27岁患癌的审计机构职员」、「深夜猝死的加班狗」、「熬夜脱发的90后」、「向996说不的码农」、「工作996,生病ICU」……无不向我们展示着「8 小时工作制」下,国人真实的工作场景是求「朝九晚五」而不得。


毕竟,竞争如此激烈,不延长时间,怎么实现赶超?就像《三联生活周刊》引述的一位资深技术人员所说的: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行业巨头,几乎没有一个是优哉游哉就能做出来的,那是一代人的辛苦奋斗换来的。这个过程必然有大量的牺牲,否则的话,我们能有什么资格跟欧美巨头分庭抗礼呢?


于是,这似乎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严格执行「8 小时工作制」,我们可能也会出现法国那样的情况,企业成本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下降,最终员工福利也可能跟着下降。如果不严格执行,比如对「996」睁一眼闭一只眼,那么企业是在违法,员工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要找到那个各方都满意的平衡点,似乎挺费思量。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现实却是:我们既舍不得鱼,还想要熊掌。


参考资料

1、《从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法国人的闲暇时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尼科尔·塞缪尔、陈思

2、《法国人工作时间的演变 》,人才研究,刘世威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时制度》,当代中国史研究,王瑞芳

4、《中国人的双休日是怎么诞生的》,今日国土,李桂杰

5、《国际劳动节为什么是五一》,人民公安,周琼

6、《19世纪的澳大利亚工人运动》,中国社会科学报,王宇博

7、《法国能成为挣钱的干活少的国家吗?》,国际展望, 周国栋

8、《你真的敢反抗「996」吗?》,三联生活周刊,王梓辉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风小二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大家如果不想错过最新资讯

记得添加“星标”哦

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啦


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火的巴黎圣母院,无处安放的「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