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是个曾经在科技界站在潮流顶端的名词。可是即便是当初被寄予厚望,VR也没能喜新厌旧朝三暮四的科技圈里承受住太多的风向变迁。从最初的全民热炒,到热度降低再到如今的不温不火似乎没过多久。
不过这也算是件好事情,因为在这种热潮退去之后,能够留下来的自然是有充足技术实力的公司和产品。而从VR热潮一开始屹立到现在的VIVE,自然就是其中之一。在经过大量的产品迭代之后,VIVE拿出了VIVE Cosmos这款新品。在这款产品的官方页面上,赫然写着“为现在与未来做好准备”。
为啥?因为VIVE Cosmos简单得让人惊叹。
我时常惊叹于科技发展是速度,而将VIVE Cosmos从包装盒里拆出并连接上我的PC的过程也不例外。遥想当年PC VR需要接驳大量的线缆、做大量的软件设定,甚至早期的VIVE头显还需要搭建外部的定位装置才能正常使用。
这就是VIVE Cosmos在我们看来最厉害的一点——它搭载新一代的inside-out追踪体系,机身内还有6DoF传感器,搭配机身上6个相机识别周围环境,代替传统的外置定位器对手柄和机身进行追踪。
所以VIVE Cosmos对家庭用户可以说是极其友好,因为你唯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只有接上线缆并开辟个长宽分别是2米和1.5米的空间,剩余的事情VIVE会帮你全部搞定。VIVE Cosmos的头戴显示部分还支持90°翻折,让佩戴更加轻松,手柄的无线连接体验也与家庭游戏主机看齐,只要一个按键就可以完成配对和连接。
这个过程从理论上来说极其简单,甚至实际操作起来也是简单到只要具备基础的PC知识就能轻松搞定。VIVE的PC客户端会提供非常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动画演示,你需要做的也就是等客户端把需要的配套软件和驱动下载安装完成而已。
可是……这个等待的时间确实让我有点绝望了。
VIVE的PC客户端安装过程会分为3个大步骤。首先从VIVE官网上下载客户端EXE文件,其次运行安装程序让它从VIVE服务器上下载完整的配套软件、Steam平台、Steam VR,最后则是连接上VIVE Cosmos完成最后的驱动下载和安装。这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太多手动点击操作,无非就是在不超过10个“下一步”之间跳跃而已。
真正让我绝望的,是VIVE配套软件的下载速度。
VIVE配套软件的整体体积并不算大,整个平台加上Steam再加上固件包可能就只有2GB~2.5GB的样子。可安装套件的下载速度却慢得让我吐血,即便是在地处深圳,光纤网络峰值速度能够轻松超过30MB/s的ZAEKE知客办公室下载速度也只有200KB/s~300KB/s——这甚至还没算上从VIVEPORT应用商店里下载应用的速度。所以我从把VIVE Cosmos包装拆开到真正开始享用VR大约过去了一整天,因此说实话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其实有点糟。
是是是,我知道VIVE服务器与ZAEKE知客之间的网络状况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所有地区所有宽带运营商的网络真实水准。可考虑到我们的网络有足够高的下行带宽,并且连接其他在国内有服务器的公司下载数据都能获得相当可观的速度,我们还是对VIVE的数据下载效率不满意。
行吧,这个让人不愉快的下载速度充其量只是我们使用VIVE Cosmos过程里的一个小插曲。在漫长的下载过程完成后,VIVE Cosmos的使用感受其实才是重点不是么?
基于inside-out定位体系的工作原理,VIVE Cosmos需要通过机身上6个摄像头识别房间中的物体并且通过计算物体之间的相对移动,配合6DoF传感器得出自身在区域内的运动,因此VIVE Cosmos才不需要使用外部的定位装置进行定位。在运行Windows 10操作系统的PC上,VIVE Cosmos甚至可以直接将前面2个相机捕捉到的外部图像显示在HMD上方便用户进行对外界环境进行基础的观察。
值得肯定的是,VIVE Cosmos这套定位系统的性能、稳定度和流畅度表现都相当出乎我们意料。它能够比较准确地追踪ZAEKE知客客厅里的参照物并且做出快速且流畅的反应,配合内置的6DoF追踪以及手柄的动作追踪可以完全没有压力地进行大部分VR游戏的应用。对于一个纯粹依靠HMD上安装的相机阵列实现的定位来说,VIVE Cosmos已经表现得相当惊艳。
可不管如何,与传统的使用外部定位装置的VR头显比起来,VIVE Cosmos的定位精度,尤其是手柄的定位精度不如使用外部定位装置的产品。并且因为它的定位依赖对外部实景分析,因此在太亮、太暗或是有大光比(比如窗边)的地方都不能一定保证可以完美运行。甚至在完全空旷的环境里,VIVE Cosmos还有较小的几率因为找不到用于定位的外界参照物而导致弹出定位相关的警告。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搭载了内置定位体系并且也标配有手柄,VIVE Cosmos也支持配合外部追踪模组或Steam VR定位器和操控手柄使用。如果你是那种既想要HMD自带定位,又希望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借助外部设备进行精确定位的用户,那么VIVE Cosmos也能满足你。
当然和所有VR设备一样,VIVE Cosmos也可以工作于“站桩”模式下,也就是用户站立或坐在原地不移动。每次从“站桩”模式切换到可以自由移动的模式之前必须进行一次环境校准,虽然可能会有人觉得麻烦,可这在我们看来除了帮助装置更精确定位也像对用户的某种提醒。再说校准一次需要的时间还不到1分钟,所以这真的没啥好纠结的。
另外不知诸位有没有察觉,我们的这套VIVE Cosmos工作时都拖着一条又长又硬的线缆,这条线缆承担着给VIVE Cosmos供电和传输数据之工作。显然当用户沉浸于VR世界自由活动时这样一条又长又硬又粗的电缆拖在地面上会成为某种安全隐患,因此我们不得已选择将它绕道天花板上的消防水管。
哈,解决这个问题的终极办法自然是给VIVE Cosmos选配一套VIVE无线升级套件。根据VIVE官方网站上的描述,这个升级套件基于英特尔WiGig技术实现无线低延迟图像传输,至于供电则由一个21W的移动电源完成。不过因为使用了英特尔WiGig技术的关系,这个套件里包含一张PCIe扩展卡。所以使用ITX(比如这次评测里面我们使用的PC)、DTX乃至某些只有1条全长PCIe槽的mATX主板机器自然就无福消受。
至于价格?目前因为VIVE Cosmos刚上市的关系,VIVE还没有正式公布这个无线套件的售价。不过根据之前适用于其他VIVE产品的无线套件¥2500~¥3000的价格来推算,适用于VIVE Cosmos的无线升级套件应该也差不多要这个价格。所以为了要让VIVE Cosmos“无线化”,那么你可能得额外掏出它本身1/3~1/2的额外金钱,值不值当就留给各位自己掂量罢。
当然,你还得装台足够好的PC。
为什么PC VR一直是少数有钱人的玩物呢?因为首先PC VR头显套件大多不便宜,并且其次为了实现足够好的PC VR体验你还得拥有一台性能足够好的PC。
作为参考,我被冯老师征用于ZAEKE知客评测的机器搭载的“三大件”是i5-9600K+16GB+RTX2070Super。类似配置的机器一套下来总价在¥7500~¥8500之间(当然如果你搞ROG全家桶的话总价大概得破万),这套配置虽然不高但也算是足够在2K分辨率下以60fps运行3A大作的水平。当然因为VR内容涉及大量数据的读取和加载,将相应应用程序安装在固态硬盘里面也十分有必要。
当然如果你有条件,自然是像冯老师一样搞一套i9-9900KF+32GB+RTX2080Ti,并且配上一套能额外提供30%性能的整机RGB以及强迫症走线最好啦(笑)。
至于硬件配置的下限?我们没去探究。VIVE Cosmos的官方页面上给出的最低系统要求是i5-4590/FX8350+4GB+GTX970 4GB/R9 290 4GB,不过我们建议诸位还是至少要有个i5-9400F/R5-3500+8GB+RTX2060/RX5700再考虑玩PC VR比较好。
不过话说回来,真的想玩PC VR的人大概率电脑硬件都不会差吧……
话题扯远了,总之我被征用的这台机器还是可以很轻松地将VIVE Cosmos带起来。加之VIVE Cosmos似乎还会根据流畅度自动调整图形渲染画质,因此理论上来说它对PC硬件性能的要求不会很过分。并且因为VIVE Cosmos采用的是DisplayPort 1.2+USB 3.0接口的双线,因此它也不强制要求你的PC或显卡必须搭载USB Type-C,所以整体来说它对PC硬件要求还比较友好。
在Cosmos的机身里,VIVE塞下了2个3.4英寸的LCD显示屏,单眼分辨率为1440×1700。双眼合并分辨率则去到2880×1700之水平,总分辨率在我们平日里所说的“2K”屏幕(2560×1440)之上。另外VIVE Cosmos的这块屏幕还因为采用了新技术和工艺制造的原因,像素点和像素点之间的距离更近,因此也大幅度降低了一直困扰着HMD设备的“纱窗”效应。
和我之前体验过的初代VIVE头显比起来,VIVE Cosmos的画面精细度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色彩表现也有一台中高端VR头戴该有的水准,两块屏幕的刷新率也都达到较高的90Hz。加上非常灵敏的动作追踪,VIVE Cosmos的画面效果比不少老产品好得多,晕眩感也因为高刷新率屏幕和更快的动作追踪大幅度降低。因此和上一代产品们比起来,VIVE Cosmos在较长时间的使用后疲劳感也更低些。
在发展了这么久之后,市面上以及VIVEPORT(可以看做是VIVE的VR应用商店)里的内容已经变得非常丰富。目前的VR内容涵盖了从游戏到教育应用乃至部分专业应用,其中游戏品类中射击类、体感类和益智休闲类相对质量和体验都更好。并且不出我们意料的还有些驾驶模拟类的游戏,硬核向的《神力科莎》和《欧洲卡车模拟2》也可以运行于VR环境下,只不过这两个游戏仅在Steam平台上提供。
以自带VR模式的《神力科莎》为例子,它目前官方提供兼容的VR设备只有Oculus Rift一台,于是在VIVE Cosmos上运行的时候必须借助于OpenVR协议进行兼容。并且在不调整任何设置的情况下,神力科莎游戏期间的菜单UI在VIVE Cosmos上根本没法正常使用(因为距离太远太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手动导入文本文件形式的配置数据,具体该怎么操作我懒得展开说,有兴趣的只要自行搜索下就有结果。
抛开手动设置过程中的操作(当然还包括给神力科莎匹配方向盘等等),在VIVE Cosmos上游玩这个游戏感受还是挺痛快。神力科莎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吃配置的游戏,所以它即便是在我们测试用PC上也能够以比较高的分辨率和画面品质在VIVE Cosmos上稳定90Hz运行。在车内视角环顾的时候也能够比较清晰地欣赏车辆内饰的建模,至于VR设备上难免的纱窗效应反而在这个时候并不明显(毕竟画面本身就有很丰富的纹理可以让人忽略“纱窗”)。
当然啦,因为《神力科莎》本身是个追求真实驾驶手感多于画面质量的游戏,因此它的画面渲染品质(以及硬件需求)没办法和在一般屏幕上运行的《极限竞速》系列、《极品飞车》系列或是《驾驶俱乐部》媲美。当然论纯粹的模拟真实驾驶手感,那么VIVE Cosmos与VR模式下运行的《神力科莎》应当还是硬核赛车游戏爱好者的首选。
总之,如果想在VIVE Cosmos上面享受最流畅的VR体验,那么我们建议各位尽量选择VIVEPORT里面提供的内容。并且更让我们高兴的是VIVE官方除了在积极增加游戏内容之外还在和很多政府机构合作推出游戏之外的虚拟现实产品,比如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合作打造的《蒙娜丽莎:越界视野》以及《蔚蓝:鲸鱼邂逅》这样的科教类内容,都能有力扩展VR受众的广度。这些内容既然都经过了官方认证,那么对VIVE Cosmos的硬件适配度自然是最佳,不论是操控还是画面流畅度都能比你在Steam上找到,并非专门针对VIVE设备打造的内容都更好。
有意思的是,VR这个东西从最初的兴起到科技巨头们蜂拥而上再到如今的不温不火,人们对于内容数量与质量的担心从来没有停止过。可ZAEKE知客认为目前VIVE Cosmos上内容数量和质量已经完全不是瓶颈,VIVEPORT应用商店里面有大量VR应用和游戏可以游玩和体验,并且大量内容甚至还对VIVE无限会员免费开放(当然会员本身是收费的)。
那么VR如今面对的问题,或是没能彻底普及的瓶颈在哪里?
其实就一个字:钱。
这个“钱”的概念不仅限于硬件投入成本,想要获得最好的VR体验,那么在金钱上的投入其实会比单纯的硬件购置成本高得多。以VIVE Cosmos为例子,它本身的售价是5899元。虽然这个5899看起来并不算极其昂贵,可是接下来我们还需要为它准备一台性能不差的PC和一间足够大的房子。当然如果希望达到极致的体验,那么在我们看来为VIVE Cosmos搞一套无线扩展套件还挺必要。
所以,这一整套下来的基础金钱投入是1.5万元以上,这甚至还不包括你想在VIVE Cosmos里游玩驾驶模拟类游戏时额外购置方向盘、踏板、座椅、支架等等成本。碰上我们前面提到的硬件配置的性能没法满足VIVE Cosmos高刷新率屏幕的情况,那么你可能还得进一步升级下PC的配置。以i7-9700KF+RTX2080Super作为进阶配置,那么又是得在前面基础上额外增加3000元的投入喽。
然后在烧掉这么多钱之后,你得到了什么?
玩具,真的只是玩具。因为即便如今VR内容已经很丰富,可对VR有刚需的个人用户却是少之又少。哪怕你装出来的这台高性能PC本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某些场景下的生产力工具,可这也掩盖不了PC VR本身只是个娱乐工具的事实。我相信这世界上有钱人数量不少,他们愿意花重金追求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VIVE Cosmos这款VR设备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可对于真正的“普世”价值观,尤其是肩负着生活压力的中产阶级来说投入这么多金钱在一个不会有新鲜感之外产出的方面终究需要再三思索。
这并不是VIVE Cosmos的错,甚至在我们看来VIVE Cosmos是一款相当优秀的PC VR产品。它通过将定位和追踪结构内置大幅度降低了硬件部署和使用的难度,并且更难得的是它在降低部署难度的同时没有过多地以使用体验为代价。即便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也大多是因为目前硬件瓶颈或是产品成本所限造成。
所以结论很简单,VIVE Cosmos是目前在VR体验、投入成本和使用感受上综合得最好的PC VR头戴,可它终究只是个很棒的PC VR头戴。它有足够的拓展能力作为你PC VR的敲门砖,它更有完善的体验可以作为你PC VR的完全体。它有足够的拓展能力作为你PC VR之旅的起点,它更有足够完善的体验让你将它当做自己VR之旅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