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拿3000万美元融资,屡获资方青睐的牛电科技剑指何方?

近日,小牛电动母公司牛电科技宣布完成了由凤凰祥瑞领投的3000万美元A+轮融资,并将于四月底发布新品。这看上去只是一条普通到甚至每天都在发生的科技新闻,却引起了业界一片轩然大波。究其原因,不过在于以下两点:其一,牛电科技在一年半前才完成A轮5000万美元融资——这意味着这家初创公司在一年半里就烧掉了超过3亿人民币,其二,就在宣布融资的前几日,牛电科技CEO李一男或涉嫌股票内幕交易受审,正被部分业内人士看衰。

不容小觑的困境与一线资本的力挺

其实,牛电科技面临的困境并不止以上两点,据悉,小牛电动车在2015年卖出了5万台,流水达到了两个亿,尽管小牛电动用户反响热烈,但推出的两款车型几乎都是在赔钱销售。工厂生产销售越多,亏损额度就越大。小牛电动后来推出的一些增值服务,短期内也无法让小牛业绩得到显著提升。所以小牛电动还没来得及证明自己挣钱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内经济下行,二级市场退败,资本寒冬的到来使得投资人思考愈发理性。更何况商业逐利,智能硬件在短时间内难以盈利的特性,使得其成为了创业领域里的高风险性项目,越发难得到投资方的青睐。

然而小牛的发展却丝毫没有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截至到目前,牛电科技A轮已经完成了8000万美元,即超过5亿人民币的融资。成为了当前国内智能硬件、新出行领域总融资额度最高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此外,牛电科技还成为了国内继小米科技、滴滴出行后A轮前融资最多的创业公司。

而牛电科技现有投资方包括了GGV、IDG、红杉资本、梅花天使、明势资本、创新工场、真格基金,以及新加入的凤凰祥瑞等一线投资机构。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投资方对牛电科技商业模式的自信和发展前景的看好。

那么牛电科技作为一家一年半内烧掉超3亿人民币、老板又官司缠身的企业,凭什么在看衰中迎难而上,完成融资+发布新品这波漂亮的反击呢?

互联网思维加持下的颠覆性规划

事实上,小牛电动天生带着互联网基因,必然要走一条不同于传统行业的路。这条路注定是要颠覆传统电动车行业的,所以任何向传统方法靠拢的趋势都是自寻死路,在通过技术革新颠覆传统电动车的硬件之外,小牛电动更大的动作在于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产业,在软件方面进行的创新即对营销、售后服务以及传统思维的改变。

在硬件方面,小牛电动的设计生产绝不含糊,这一点从小牛电动的科技含量中就可见一斑:市面上采用铅酸电池的电动车产品,在经历600次充放电,正常频率使用三年后保有电量为10%,小牛电动则可以将保有电量维持在70%左右。在20km/h巡航时理论上能达到100km续航里程这一数据也远超其他电动车。此外,小牛电动还采用了德国博世为其专属定制的电机,其电机能量转化效率达到了89%-90%,进一步使续航里程得到延长,并且能够实现更强劲的爬坡动力和更小的噪音。

而互联网思维加持下的小牛,规划布局也并非独树一帜,包括小米、乐视在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都采取的是硬件不赚钱,软件(服务,生态)盈利的模式,在获得足够的用户之后,小牛电动就顺势切入了短途出行工具增值领域,提供牛油保、头盔、贴纸等周边产品。种种创新性的布局规划都绝非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谋求长远的布局。在我看来,正是这一点使牛电科技受到了众多资方的青睐,而在李一男负面新闻的影响下,VC们反而得到了更多议价空间,3000万美元的投资或许还是VC占到了便宜。

牛电的雄心落在出行领域

数据显示,目前电动车市场规模巨大,粗略估算下仅中国市场就有2亿保有量,在全球范围内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仍未有霸主出现。所以正如凤凰祥瑞负责人杜力所言,新出行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小牛电动积累了大量用户粉丝群体,业务拓展空间广阔,除整车销售外,未来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共享经济领域想象空间巨大。小牛电动最核心的价值绝不是眼前的通过一两款产品的挣钱能力,而是可成长空间:解决的是至少8亿城市居民出行痛且不爽的普遍刚需。不只是做电动车行业的老大,而是城市出行场景下的主导者。

国内出行市场仅以北京为例,北京常住人口2300万,每天人均需要1.5—2次出行工具,出行总量为3000—4500万人次,其中地铁日均运力接近1000万人次,占市民出行总量的30—40%;地面公交系统日常运力与地铁相当,维持在1000万人次左右。私家车方面,北京保有559万辆机动车,私人轿车316万辆,去掉每天20%的限行部分,大约250万辆车行驶,上下班有500万人次。剩下的是两轮自行车和电动车,前者数量为500—600万辆,后者超过300万辆,2015年大肆兴起的O2O狂潮,送餐员和快递员出行次数较高,电动车出行总量为500—1500万人次。

从以上数据可以很容易看出,解决城市出行问题的主体是地铁和地面公交系统,首要的辅助工具必须是智能化的绿色的中短途个人载具,无论是私家车还是地面公交,都会因为资源限制而导致数量不可能无限扩大。与之相反的,电动车、自行车这一类短途出行交通工具却不受限制,在绿色环保的同时还具有这个广阔的市场空间。私家车共享模式虽然可以改变出行交通的部分问题,但这仍然不能满足人们选择城市交通的痛点,这就给了可以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小牛电动一个好机会。

牛电科技的最终目标还是落在了改变人们的选择,主导出行领域上,而这份雄心能否经受时间的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拿3000万美元融资,屡获资方青睐的牛电科技剑指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