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带给我的礼物,不只是礼物

1

人总是在环境的变化中慢慢习惯并逐渐成长。

自从搬来P大47楼的2026,接触到了不同本科室友性情的室友,她们给我带来了不同从前的感受。这些感受,都揉碎在日常的琐碎事情里,大多是一种耳濡目染式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存在,从心头轻轻掠过。可这一次,像是一场雷阵雨,体会深刻。

从实验室回宿舍,发现自己桌上平整地放着一片面膜、一个小红瓶。稍稍聊了几句,便知这是陶洁从澳洲带回来的,宿舍每人都有。对于所有这样人肉背回的小礼物,我一向都是感激的。且不说它们恰到好处,都是一个作为女生的我所喜欢也需要的东西,光是凭一个人在另一个大洲玩耍的时候还惦记着自己的这份心思,就足以让我感动,也让我不由得羞愧。

然而,当我从水房洗漱回来,端着洗脸盆推开门,看见三个室友凑在一起分享各自暑假过后带回来的小礼物时,之前小小的羞愧已经放大很多倍,变得有些沉重。

这样的分享,之前也有过,只是这一次的规模前所未有,我有些无所适从,因为我是唯一一个没有什么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我知道她们并不会在意这些,只是我自己过不了自己这关。我也不是没有想过要带点什么和室友一起分享,只是觉得从家里带过来麻烦,便没有多想了。可眼下,这种相互分享的快乐,我体会的时候便打了些折扣。

如果说搬进2026以来,我慢慢体会到分享的重要,那么这次,我突然明白了分享的快乐。

这时候的分享,不管是什么东西,不管是澳洲带回来的还是韩国带回来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传达“你对我是重要的”。如若你对我不重要,我就不会在旅行玩耍的时候还想着要带些东西回来给你;如若我不在意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也就不会想到要带点什么给你。这些东西承载了一点点对你的惦念,哪怕就那么一点点,都会让你在收到东西时觉得满足。

当然,不是说所有带了小礼物都表示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亲密,但至少我们的关系会让你花那么一点点心思,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物质时代,心思最难得。

细想周围的同学,有不少人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只不过自己是被分享中的一员,却不曾多想。如今就像突然顿悟一样,才发现从前是自己想得太少,不懂这种分享的必要。

这样的分享,我们也不是天生就知道,基本都是后天从周围环境习得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自己的父母。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做法,做孩子的几乎都是耳濡目染。不过,这样的分享,却不见得在所有家庭里都能体会到。我想,这次我能这么深切的体会到,不乏有室友家庭经济的因素。

2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一个家庭来说,经济层面大部分决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而这两者,又几乎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在一定的经济层面,则有这个层面需要接触的人和物。

经常听别人说起出差或旅行时给好友同事带一些礼物。在经济基础较弱的家庭,出差旅行这样的事情几乎没有,于是也不存在带不带礼物的事,而这样的家庭所接触到的家庭,大概也是类似的情况,于是,这种带礼物的为人处世方式,在某种类型的家庭里是难以见到的。相反,在需要出差也会去旅行的家庭,带些小礼物回来便成了每次出门必做的事,回来后便送给亲朋好友,于是就这样习以为常。

以前,我可能会对这样被称之为“人情世故”的东西有所排斥。可如今,我不了。因为我发现,这样的人情世故,并无恶意,另有所图则又是另一回事。当我们只是因为我们的交集而想花一点点心思去维持这段关系时,这样何尝又不好呢。也许,有人把这称为世俗。然而,我们称之为世俗的东西,必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人是社会性的,没有人能不和其它人发生联系而单独存在,如若真的那样,那应该会是下一个鲁滨孙。既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双方更愉快,这大概便是世俗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世俗的东西,我们往往会嗤之以鼻,但我们也在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正如室友给你从家乡带来一些特产,从国外给你带回一些彼国特色之物时的小快乐。

世俗之所以成为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东西,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天性。你从别地回来带给我的东西,说明我对你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所谓的;从我的角度出发,延伸一点,则是我是被在乎的,所以我会因为这样的小礼物而开心。不同时代,世俗都有一定的共性,这正因为它反映的是人类的天性,来自人与人交往关系中需要愉快的天性,而这些天性,不外乎是一些普世的东西,所以无论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世俗的东西却一直流传下来,其精髓也从其伴随人类诞生以来,便延续至今。

睡前,和闺蜜讲了我推门看到的场景。最后打出一句话:这样的分享真的很好,以后要学会这样。

微信链接:你们带给我的礼物,不只是礼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们带给我的礼物,不只是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