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自我(四)生命如不能行走,至少原地仰望

温度.自我(四)生命如不能行走,至少原地仰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做教师的,最大的福利就是有假期。而最令我们欢欣雀跃的就是大概两个月的暑期了。

这几日,在朋友圈总能看到老师们晒的出游艳照,或是和爱人双飞游,或是与友人拼团游,或是一个人的旅行,独自游。总之,我这个在家里看娃的人,真是那个羡慕又心痒。

其实,暑期出游除却看风景,散心,也是教师们学习,充实,完善自己的一种方式。行走于天地间,天地自有大美。行走的是身体,带回的是见识,是心胸,是思想。看见的天地越宽,教师的教学思路,生活方向就越清晰。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冰心老人,我很喜欢。大学毕业论文选择的也是她的作品。执教生涯里最爱读她的《谈生命》。她写过两种生命状态,一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种像小树静静生长。前者是行走的人生,后者是扎根原地。无论哪种,都在丰富生命,充盈生命,成全生命。

这些年,慢慢发现,那些优秀的人,他们的生命状态无不是在行走中渐渐走向成熟,走向深刻,走向圆融的。

李白,大家除了知道他"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却不知他年少时就仗剑走天涯,有种"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勇气,他的《蜀道难》很令人惊叹!即使李白没有真正去登蜀道,但是那么些年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一篇佳作便落笔而成。

苏轼,他的贬谪经历,遍布大半个中国地图,他的诗词就是他所到之处有感而作。他的作品就是在行走的体验中创作的。

类似这些优秀的古代文人还有如杜甫,李清照。他们的行走虽多有逼不得已,但却留下了千古的财富。他们的诗词在被后人一次次的解读中,重新一遍遍的活过。而且精彩还在延续。

曹文轩在《前方》里提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他们行走天涯,沦落他乡都有离家的无奈,可是,百年之后,千年之后,又有谁会去耻笑他们呢?唯有静默,唯有膜拜,唯有钦佩。

行走的前方,景色虽然不一定都很美,但是一定充满魔力。"人都有离家的欲望"啊。我们的祖先也是在迁徙中生活的。

现代人,大多喜欢安定,稳妥的生活状态。可是一尘不变的日子,过久了,人就容易过分腻起来。窝在屋里偶尔羡慕羡慕外面的,身边的勇敢出走的人,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许多人也只是羡慕一下,若是真正折腾起来,却又望而却步,以为走的筹码不大,或是害怕得失,要么是以牵绊太多为由。总之,到最后,行走成为了一种至始至终的口号,而别人的风景依然还是别人的。不出去永远都不知道行走的分量有多重魅力有多大。

我的父辈们,安土重迁。而"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的生活观也已不适于现代人。勇敢者,卓绝者,必定会向着他的前方慢慢靠近。

王君老师从重庆的綦江县,再到重庆市,再到北京人大附中到清华附中,她一路向北,从小县城一路杀进京城,今年又要折回南方到国际学校。她的生命行走状态,她的行走笔迹已经成为了无数君粉的艳羡和向往,甚至有些老师已经迫不及待的飞奔到她的身边,与她一路同行,选择了远离家乡,成为了优秀的行者。那些优秀的人如同美丽的花朵,蝴蝶终会被吸引过来。而美好的风景总是在远方和路上。行走的人生有故事可写。

我们都说,生活应该有远方和诗意。远方是一种生活信仰,诗意是一种生活状态。人,是应该有点信仰的,否则如同行尸走肉。诗意也是要留个念想的,否则对不住那些年你辛苦来过的点点滴滴。

行走,需要放下。行走如不在当下,至少原地仰望。远方虽诱人,可你头顶的星空也可以成为你眼中的风景。

行走固然迷人,原地仰望,生长又何尝不美丽。热爱远方,原地生长。

温度.自我(四)生命如不能行走,至少原地仰望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度.自我(四)生命如不能行走,至少原地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