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诸如如何积累书本知识、提高智力的问题则是儿童教育的枝节和皮毛。--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和精神病理学家
01
儿童有“人格”吗?
由于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要找出人格心里问题的症结,只能从人的童年时期入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和精神病理学家
阿德勒毕生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时期的形成过程,他的儿童教育理论围绕着如何帮助儿童行程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诸如如何积累书本知识、提高智力的问题则是儿童教育的枝节和皮毛。
02
儿童人格特质鉴定的理论有哪些?
有儿童气质论、环境习得论、人本主义教育论。
1、儿童气质论
理论基础是生物学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它的基本主张是人的心理机能受制于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通过外部的刺激表现出来,根据人对外界刺激不同反应,可将儿童划分为不同的气质类型; 而、
2、环境习得论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习得是行为———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界的奖励与惩罚通过人对外部世界 的期望而强化人在某一情境中的行为,从而形成习得性人格。
3、人本主义人格
较之于前两者,人本主义更注重用辩证的观点考察人的发展过程,主张人的发展是以自身为目的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人的发展有其自然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的教育上,应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通过教育激发、保护儿童天然的情感,对儿童道德情操的培养 远比知识启蒙更重要。
03
九型人格属于哪一种理论?
九型人格理论属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对人格,尤其是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与传统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还是有所区别的。
(1)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都主张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儿童的人格发育,但传统人本主义者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最终促使人格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假设,被指为来自于未经实证的直觉假设;而九型人格理论则抛弃了这一假设,主张人对自我的期望( 欲望、兴趣焦点) 与现实生活中失却期望的可能性( 恐惧) 之间的矛盾,构成人格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果人不能克服人格矛盾中消极影响,人格将朝向不健康的甚至病态的解离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够克服人格矛盾的消极影响,人格会朝向积极的、健康的整合方向发展,人格,尤其是儿童人格,可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准确发现儿童矛盾行为的成因,将有助于尽早预见和纠正儿童人格发育中潜在的偏差。
(2)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都反对生物流派,行为主义者过度强调内因或外因在儿童人格发育中作用,主张辩证分析内外因的作用。但传统人本主义人性本善的先验假设,使它的内外因论脱离人格发展具体实践而流于抽象思辨;而九型人格理论则主张内外因在人格发育的过程中是互相换置的。
人,尤其是儿童的自我期望,是对早年生活某种匮乏状态的渴求与弥补,儿童的生活境遇( 外因) 就转化为儿童内在的兴趣焦 点、发展动力( 内因) ,外因转为内因;当他将内在的期望施加于环境时,环境对其期望正面的或负面的回应,反过来又固化或瓦解人格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内因转为刺激人格行为的外因,最终完成人格形象的自我塑造,因此人格发展特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儿童,如能尽早确定其人格特质,将有助于教育者反思儿童生长环境对其人格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及早纠正因自身教育行为偏差给儿童带来的消极作用。
04
如何通过九型人格理论辨识孩子的人格特征?
九型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大部分形成于人的童年时期,是其与父母及周围重要人物互动的结果,在儿童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的自我感觉之后,他们就开始学习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作为九型人格的初学者,关于儿童与九型人格的内容,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论文。以下摘录的内容来自:许菁菁(安徽理工大学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的《儿童九型人格鉴定及其交往能力培养》(发表于2013年6月《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完美型(1号完美主义者)儿童. 具有完美型倾向的儿童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保护者缺位的问题,他们为获得承认而接受生活环境加于其身上的各种规范,行为的对与错是他们的兴趣焦点,他们在有是非感的同时也欠缺理解 他者的能力,对他人的价值信念容易作非此即彼的判断,因此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他们理解他人、社会 的想象力以及同情心上.
需求型(2号给予者)儿童. 需求型的儿童成长于女性家长过度保护而父亲缺位的家庭,儿童潜意识中将自我定位为 母亲的保护者,他总是暗示自己,只有帮助母亲以及他人,才能得到爱与友谊,这是需求型儿童可爱之处, 但他们心理的定位使他们在有很强义务感的同时对自身人格的独立性认识不清,他们不缺乏道德感,但缺 乏保存自我意识的信心,教育者应引导他们从学会拒绝、学会说不开始,明确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并培养他 们保存个性的勇气与信心.
成就型(3号实干者)儿童. 成就型儿童可能成长于家教甚严格的环境中,为顺应保护者的意志他们在行为处事上目 标明确,富于效率. 他们不断给自己施压,因为这是他自信的源泉,同时也是更好地取悦监护人的动力,在 此意义上,可以说成就型儿童有追求虚荣的倾向. 对成就型儿童,教育者应逐步引导他学会取舍,同时也要 注意不要过多地利用成绩、荣誉等外部激励机制刺激成就型儿童,因为这会无形中助长他们的虚荣心.
自我型(4号悲情浪漫者)儿童. 自我型儿童因种种原因对养育者缺乏认同感,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同首先来自于对自我 情感的认同,换句话说,他们一方面会以己度人,富有同情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兴趣焦点过多集中 于强调自我与他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与外界的交往上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并对外部世界的价值 信念缺乏坚实的认同基础. 所以教育的重点是积极建构儿童与他人情感交往的良性体验,为培养他们对社 会价值信念的认同感,奠定好情感的基础,进而培养他们对组织协调工作的兴趣.
思考型(5号观察者)儿童. 思考型的儿童成长于事实上被忽视的环境中,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他们在家中什么事都 不需要做,不让做,也做不成,于是他们退缩出正常的生活交流,在精神的世界中寻找一展才华的领地,所 以思考型的儿童一般敏于学习,因为知识是他们自信心的重要来源,这也意味着他们的个性多少都有自我 封闭的倾向. 如果教育者继续挖掘他们的学习专长,很可能会强化这一趋势,所以教育的重点是不失时机 地提高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忱,通过鼓励交流、共享知识成果的方式,比如鼓励他们对集体活动积 极提出建议,并争取落到实处,使儿童切身感受到他们的智力成果为集体所需要,转移他们的安全焦点,帮助他们走出潜在的自我封闭.
怀疑型(6号怀疑论者)儿童. 怀疑型的儿童一般成长于监护人强有力的保护中,监护人给予儿童的监督、指导、规范等 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 如果被过多教导要服从权威,他们内心深处将逐渐与自我意识疏离,是强势权威,尤 其是父母权威的压制,将导致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建议多给怀疑型儿童一些民主决策的 机会,既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又锻炼儿童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果儿童的决策获得通过,教育者就应认真执行,多给怀疑型儿童一些成就感,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热情型(7号享乐主义者)儿童. 养育者在热情型儿童早期发展中,曾给予他们各种关爱和关于个人价值的认识,丰富的 情感体验使他们对生命天然有一种亲近感,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心怀有感激与赞赏,他们对感性的生活与事 物敏感而好奇,喜爱探索. 他们潜在的问题是,在过度的呵护下,热情型儿童可能更易耽于感性的愉悦,缺 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与毅力. 所以,对于热情型儿童,一是要使他们有一个稳定的交往圈,如基于共同爱好而 发起的兴趣小组,确保他们的兴趣焦点不至于过分分散;二是要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通过帮助他们多角 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逐步培养起他们审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领袖型(8号保护者)儿童. 领袖型儿童对养育者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接受到爱与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种 种原因,他们总是感觉养育者给予他们的生活充满危机,为摆脱危机感,他们潜意识里暗示自我要做一个 强大的保护人. 领袖型的儿童在同伴中往往有一种凝聚力,俨然是个小头领,他们多半会被认为有出息,其 实也不尽然,因为他们在不愿承认自己也有无能之时,也鄙视他人的弱点,或者说,他们较之于其他类型的 儿童更少同情心,所以他们一方面需要缓解因过度自尊而带来的心理负荷,另一方面,他们更需要培养以 己度人的想象力和普世的同情心.
和平型(9号调停者)儿童. 和平型儿童成长于和睦的家庭,维护家庭与生活环境的和睦是他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因此他们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矛盾,是一个潜在的协调者,但也常给长辈留下懦弱无能的印象,因为他们 在遇到矛盾时总是选择逃避,部分原因来自于对自身交往能力的不自信,所以与成就型儿童相反,平和型 儿童是一个最需要激励教育的群体,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如何学会立身处世,并鼓励他们学以致 用,主动帮助周围朋友解决矛盾,让儿童通过成功的经验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重要性,树立他们参与 社会交往的自信.
括号中(1号完美主义者、2号给予者....)是按照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中的分类一一对应的。再接下来继续解读九型人格的过程中,会继续以此书为参考,包括其书中的关于九型人格中的称谓。
待续/下一篇:1号完美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