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北京
2016年度好书
《穿越孤独》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
《自我的智慧》
《发展与罪恶》
《空间诗学》
《北大“屠夫”》
《希姆莱兄弟》
《科幻电影导论》
《送孩子去常春藤》
《铁血骑士(上)》

《穿越孤独》
作者:[美]阿琳•克莱默•理查兹 [美]露西尔•斯派拉 [美]亚瑟•林奇
译者:曹思聪 蓝薇 童俊
出版时间:2016.04
简介|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作者|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
教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训练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培训分析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员。同时,理查兹博士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第39分会前任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研讨会“进一步理解孤独与孤单”联合主席,与人合著《梦的肖像画》,还参与了《幻想、神话与现实》《精神分析的光谱》,以及《倒错移情》等书的编撰工作。
露西尔•斯派拉
哲学博士,认证临床社会工作者,纽约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学院成员,该学院文学组主持人员。
亚瑟•林奇
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理事会主席、资深教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兼职教授。他在纽约市私人执业,是认证精神分析师,与人合著了大量文章,涉及比较精神分析和历史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
作者: [美] 马克•爱普斯坦
译者:梁永安
出版时间:2016.05
简介|
弗洛伊德:“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
莲花生大师:“望向欲望的本质,会看到无边光芒。”
不要害怕和压抑欲望,而是应该重新疏导、驾驭它,为我们所用。
因为欲望乃是最强有力的生命能量,可把我们引领至自由与极乐。
你常满怀兴致去吃期待已久的大餐,食毕不仅没有满足感,甚至更为失落?总是嫌另一半陪你的时间不够多,常在爱中感到孤单?没有办法忍受别人不将你放在眼里,老是觉得自己不被喜欢?稍不顺心,就暴饮暴食,焦躁难耐?孩子不听你的话,即愤怒不已,斥声责骂?
追根究底,一切都是欲望在作祟。
弗洛伊德与佛法认为欲望是人对人世痛苦现实的自然反应,一旦脱离欲望,我们就不再是自己。透过欲望,反而能帮助我们了解自我,面对生活的烦琐与生命的困顿。因此,本书以佛陀的“四圣谛”为架构,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为经纬,融会贯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结合个案研究,提出各种实际建议,调和我们对欲望的矛盾观点,让我们对人类的欲望,有耳目一新的认识,进而通过欲望的驱力,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平静。
书中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欲望的渴求”,讲述的是人面对欲望的一般心理与反应;第二部分名为“执着”,说明人一旦了解世上绝无可以带来满足的客体时,将会产生何种变化;第三部分名为“执之止息”,它点出,对待欲望,除了放弃与执着之外,仍有第三种方式能引领我们,让精神惊人地成长;第四部分“欲望之道”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欲望而非为其所用,进而达到喜乐的境界。
作者|
马克·爱普斯坦
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在纽约市自行开业,常受邀演讲,谈论佛教禅修法对心理治疗的价值。已出版多本著作,包括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Going to Pieces Without Falling Apart,Going on Being。常为Tricycle:The Buddhist Review,Yoga Journal等杂志撰稿。

《自我的智慧》
作者:[美]乔治•范伦特
译者:张 洁 / 宋欣欣 / 童 俊
审校:缪绍疆
出版时间:2016.09
简介|
为研究人类“如何生活才会幸福”,哈佛大学1938年发起“格兰格幸福公式”研究,年复一年追踪724位男性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至今仍在持续。本书是这一旷日持久的伟大研究的硕果之一,对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生太漫长、太多悬念、太多矛盾,无法被装进一个简单的“成功”的概念里,对于人生这个问题绝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因此,研究负责人乔治•范伦特教授在本书里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研究对象遭遇了多少人生的磨难,而是他们如何去应对那些磨难,以及得到的相应结果。
乔治•范伦特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是哈佛大学著名的成人发展研究所第三任所长,也是“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的负责人,该项目因受赞助人格兰特的赞助而得名。这一研究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最全面的心理健康研究。该研究始于1938~1940年,并仍在继续,迄今已经进行了78年。
这项研究追踪了724位男性,年复一年,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这724位男性来自两个样本,即268位哈佛学生样本和456位核心城市样本,后者的社会经济阶层和前者相比要低得多。范伦特教授还选取了90位特曼女性样本,试图来讨论性别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哈佛精英的笔挺外套下,跳动着一颗颗备受困扰的心,而性别的不平等,也导致精英样本的特曼女性在当时的美国大萧条下泯没人群。
《自我的智慧》一书中,作者穿插了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大脑的自我欺骗和否认模式,有时这被称为防御机制。第二条线索是创造力,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即带给这个世界以前没有的东西的审视。第三条线索,是对成人发展的认识。
作者|
乔治•范伦特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格兰特(Grant)幸福公式”研究负责人。格兰特研究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最全面的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该研究始于1938年,并仍在继续。主要著作包括:《自我的智慧》《如何适应生活》等。

《发展与罪恶》
作者:[意]鲁格▪肇嘉
译者:李 琼 王振东 高 岚
审校 :申荷永 杨登乐
出版时间:2016.09
简介|
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神话逐渐消亡,人类的现代文明已经逐渐取代了神话的力量。我们对“发展的限制”的关注,反映出的远不止是对新近出现的科技问题的觉察。它同时反映出人们对那些极其古老的心理创伤和相应感受的觉察。这种创伤早在古希腊人身上就有所体现。也正是古希腊人使得傲慢成了原罪之一,犯了必遭天谴。与此同时,古希腊人也对会威胁这一禁忌的事情产生了渴望。我们对地球资源没完没了的攫取和对发展无穷无尽的欲望,与和我们的心理有密切关系的神话一道,刺激了这种渴望。
在《发展与罪恶》中,作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因为这一危机揭示了来自久远时代的心灵创伤和罪恶感。
作者|
鲁格▪肇嘉
当代心理分析家,曾任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主席、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及道德委员会主席。截止目前,已出版包括《父性》《偏执狂》《发展与罪恶》等14本著作,部分著作被翻译成14种语言出版。其著作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分析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有相当深的哲学意涵。著名原型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曾用“人类心理学家”这一称谓来形容鲁格•肇嘉,以表达对鲁格•肇嘉其人学识渊博的赞赏。

《空间诗学》
作者:[法]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龚卓军 王静慧
出版时间:2016.12
简介|
在《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架构。被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屋,并不是一个迟钝的盒子,被居住过的空间实已超越了几何学的空间。”因此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住屋形式或舒适与否的分析。易言之,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于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护白日梦,也保护做梦者。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结构我们。
作者|
加斯东·巴什拉(1884~1962)
法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新认识论奠基人、诗人、艺术理论家、批评家。早年曾攻读自然科学,192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巴黎大学(索邦)哲学教授。1961年获法兰西文学国家大奖。主要著作有《新科学精神》《梦想的诗学》《空间诗学》等。

《北大“屠夫”》
作者:陆步轩
出版时间:2016.02
简介|
“毕业分配时的一次错位,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踏绽脚,步步赶不上,最终为生活所迫,逼上梁山。”因“北大才子当街卖肉”的新闻,陆步轩轰动一时。他以幽默的笔触对自己的命运做了一番回顾、体味和省思。书中尽显人生的辛酸,五味杂陈。天之骄子变身猪肉屠夫,看北大“丑角”的另类人生。另随书附赠小册子,揭秘猪肉内情,教你如何挑肥拣瘦,选购放心肉。
作者|
陆步轩,就是那个北大毕业,曾经在西安街头干着张飞的营生,与樊哙、郑屠之流抢饭碗的角色。2003年7月,华商报一篇《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使之声名大噪,引发华人世界“就业观念、人才标准、社会分配”大讨论。2004年被当地政府“招安”,企望史学泰斗司马迁之项背,从此八小时之内干党的事业,八小时之外奔自己的小康。2008年5月,结识猪肉佬校友陈生,共同创办广州、上海屠夫学校。2013年4月,登上北大职业素养大讲堂,自称为北大的丑角,给母亲丢了脸、抹了黑。

《希姆莱兄弟》
作者: [德] 卡特琳 ·希姆莱
译者:吴林昊 裴婷
出版时间:2016.08
简介|
希姆莱家族的后人透过重重史料,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无与伦比的勇气还原了纳粹魔头海因里希·希姆莱及其兄弟的生平。书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都包含了家庭、阶层、社会以及世界局势的影响。从家族成员的视角写出的希姆莱,是对后人观察和认识此人的重要补充。
作者|
卡特琳•希姆莱
1967年生于德国丁斯拉肯市,德国纳粹党卫队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侄孙女。大学期间主修政治学,并参与了现代史研究的多个项目,包含种族主义和跨文化交际等题目的研究。丈夫为以色列犹太人,其祖辈在波兰遭到过德国纳粹的迫害。

《科幻电影导论》
作者: [英]凯斯•M.约翰斯顿
译者:夏彤
出版时间:2016.08
简介|
科幻电影在当今时代的影响日益增强,本书探索了科幻是如何从各种异质的元素中建构起来,从而成为一种杂交类型的。有别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作者采用了一种历史的和文化的方法来进行类型研究,涵盖了科幻电影的历史发展,并进行了跨国界的电影考察。
本书也挑战了人们对该类型边界的既定认知,涵盖了极大范围的影片,从《月球旅行记》《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等经典的科幻电影,到一些扩展和重塑了类型定义的作品,这种类型关注范围的扩大,既为电影研究的学生、也为科幻电影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认知方式。
作者|
凯斯•M. 约翰斯顿,东英吉利大学电影与电视研究专业的讲师,另著有《即将上映:预告片与好莱坞技术的贩卖》。

《送孩子去常春藤》
作者:陈屹 张连英 迟昀螮
出版时间:2016.09
简介|
能够去常春藤盟校读大学,是世界上很多孩子的梦想。常春藤盟校是否是遥不可及的?作为妈妈怎样陪伴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进入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本书收录了20位常春藤妈妈的育儿故事,从妈妈自身的成长、选择居住的社区、营造家庭环境、孩子的基础教育、申请大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娓娓道来她们的心得体会。本书既有妈妈们对家庭教育的感悟,也有妈妈们对自身成长的反思。
作者|
陈屹、张连英、迟昀螮 等20位妈妈,其子女均就读于美国常春藤盟校,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颇具心得。她们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们中间有专栏作家、学者、出版人等。作为新一代的家长,她们陪伴子女跨出了他们人生中成功的第一步,同时,也积极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子女共同成长。

《铁血骑士(上)》
著者:[法] 亚力克西斯·尼古拉维奇 伊祖
绘者: 张晓雨
译者:金迪 卞文佳
出版时间:2016.11
简介|
1219年,第五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试图攻占其重要口岸达米埃塔城,以便达到攻占埃及、从撒拉逊人夺回耶路撒冷的目的。当胜利向他们招手时,十字军被一场神秘的瘟疫害得溃不成军。
1245年,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在筹备中。圣殿骑士团新团长吉拉米•德•索纳克被派往圣地,调查达米埃塔城瘟疫背后的真相。他率领着一支突击队——圣殿之拳,要揭开达米埃特城地下墓穴里的惊天秘密,等待他的真相却远不是一场疾病……
《铁血骑士》讲述一段发生在十字军东征时的秘史,一段有可能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秘史!
作者|
亚历克西斯•尼古拉维奇
Alexis Racunina,,亚历克西斯•亚楚尼纳,笔名也被叫作“亚历克西斯•尼古拉维奇”,1971年出生在法国。从1992年开始,他在一些漫画科幻杂志上发表短篇作品。例如“简单英雄”等,并在后来开办了自己的杂志Le Meleze。自1999年开始,他一直与几位漫画家合作,为他们创作剧本。这些作品都在法国各大漫画出版社出版。2004年,由他编剧、Marc Botta创作、Semic出版社出版的漫画书在美国出版,并一举拿下多个奖项,成为美国的畅销书。2007年,他与法国联合机器人出版社合作,为出版社编写了《玻璃剑》等深受大众喜爱的漫画作品。2010年,他受邀为联合机器人出版社撰写了描写十字军东征的科幻冒险类漫画书,描写和刻画了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英勇作战的故事。2011年至今,他还在创作一部描写超级英雄的神话故事。
张晓雨
张晓雨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毕业于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专业,漫画、插画独立撰稿人。至今发表漫画长、中、短篇作品约20多部。1997—2005年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美术总监、主编等职。2005年加入北京天视全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著有《十字军》《血统》《飞》《小丑》《蛙之歌》《拯救人类》《蛮荒公路》等多部漫画作品,分别被比利时CASTERMAN、法国GLÉNAT和法国ANKAMA、联合机器人等欧美大型出版社出版。2008年作品《面人麻生》小说版本,被收录进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度中国最佳奇幻小说集》,并于2013年在法国Mosquito出版社出版。2014年他的作品《云中兰若》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出版。2014年10月他凭借此作品在第38届法国尚贝利国际漫画节上获得最受观众喜爱漫画金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