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的心理学定义,引申出有关教育的话题

前些年去贵州旅游,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遵义的红军山祭奠英烈。登上了红军山顶,眼前的一幕差点让我晕倒:本应庄严肃穆的英雄纪念碑广场竟然被广场舞大军彻底占领,只见广场上人头攒动,七八支舞蹈队的音乐各不相同,而且音乐都经过了扩音器的放大,相互间还较着劲,于是音乐声一浪响过一浪。惊愕的外地游客们只能穿梭在载歌载舞的人群之中匆匆跑到纪念碑前伫立片刻,其实除了震耳欲聋、杂乱刺耳的声音外已无法进行任何思考了。

以上是我对噪音的一种感性认识,那百度百科是如何解释的呢?一是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二是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噪音的心理学定义,引申出有关教育的话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凡是人们不愿听的声音都叫噪音

这是心理学对噪音的解释,非常简单,也就是说,假如你正在读书,外面播放的乐曲扰乱了你,让你觉得烦心,那么无论这乐曲多么经典多么优美发行量多么惊人,对你来说就是噪音。原来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也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这个心理学定义同时也打开了我看问题的格局,让我有话要说。

我都是为你好

这是亲子教育中的一句经典用语,细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成年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不错,我们的确拥有更多的经验和学识,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些,对孩子的爱更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些“好”和“爱”里是否真的没有掺杂一丝一毫的私心,如果心存“面子”以及“丢人”等私念,那么“对你好”、“为你好”也就质变成了“你要让我有面子,不要让我丢人”,利己和利他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必将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给予孩子这种不被生理和心理接受的“爱”,孩子的抗拒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比如对于音乐,我们都知道可以通过音乐让孩子体验到快乐,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对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家长们可以自测一下,在孩子的各类学习上,内心的利己和利他各占了多大的比例?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家长们顶着严寒酷暑带着孩子奔波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辅导班之间……

有家长说我就没有私心,我真的就是为孩子好,不想输在了起跑线上,孩子能够拥有没有私心的家长必定会很快乐,那么问题来了,何为起跑线?

昨与朋友们一起聊天时说到了美国的科幻大片,那些曾经被大家认为非常遥远的情境如今正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神奇的智能机器人更是以无法阻挡的趋势浩浩荡荡地走近我们身边,五年前没人想得到现在的乞丐可以手持二维码乞讨,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体不可或缺的外挂“新器官”……那么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是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早早就掌握很多的技能吗?但是我们之中谁又敢保证说在未来的五年十年里这些技能不会被更尖端科技所替代?有朋友说起跑线不应该指技能吧,这个想法有道理,如果不是技能,那会是什么呢?

我上网搜索后发现这个“不能输”的口号是由当年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提出的,他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指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哦,原来大家都误解了他的本意。

他继续指出,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几乎没有上进的热情,也不愿意发奋读书。他们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是嫁个大款,不想经过自己奋斗取得成功。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些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学习。

据调查,中国孩子的笑容比美国的孩子少了50%,作为真正无私爱着孩子的家长,现在是不是需要重新更新一下起跑线这个观念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噪音的心理学定义,引申出有关教育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