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恶。

昨天天星回来以后,给我念“人之初,性本善”。我告诉她,这句话不对,应该是“人之初,性本恶”。

她问我什么是“性本善”和“性本恶”,我告诉她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是好人还是坏人。至于为什么是“性本恶”,我说现在你还有点儿小,等你长大了我再慢慢告诉你。

人之初,性本恶。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字经》是源起宋朝的蒙童读物,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传颂千年。

而郑也夫的《神似祖先》告诉我们,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以后,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讨论已经终结了——无条件地利他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注定要被淘汰的。只有“自私的基因”,才得以复制和繁衍。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永远自私。“有条件地利他”行为,通俗的说,就是“交换”,才促成人与人之间形成各种亲疏远近的关系,维系成亲族、社会。

如今“国学”很热,一时间,好像只要是“老书”,必是“经典”。

虽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读书不能“圄囵吞枣”,可是真正读“国学”的时候,甚至教育孩子读“国学”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能力和意识剔除“扎嘴的枣核”呢?

我是“无恩论”者,既父母于子女没有恩情。此说古已有之,语出孔融,对,就是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

至近代,胡适说,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

崔健《投机分子》中的歌词:“当初姑娘生了我们,我们没说愿意。”其实是很深刻的。

每每以“无恩”之心面对孩子,我们还怎么要求她“孝”对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之初,性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