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

k-NN 算法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只需要保存训练数据集即可。想要对新数据点做出预测,算法会在训练数据集中找到最近的数据点,也就是它的“最近邻”。

1、k近邻分类

k近邻算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只有一个最近邻,也就是距离预测数据点最近的训练数据点。如果选择任意的k个近邻时,就会使用“投票法”来指定分类标签。简单点理解,就是在测试数据点周围找寻k个最近邻,然后在这k个最近邻中将出现最多次数分类的类别指向给测试数据。
下面展示当k=1的时候,测试点是如何分类的。


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_第1张图片
k = 1.png

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_第2张图片
k = 3.png
import mglear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mglearn 的K近邻算法分类
# mglearn.plots.plot_knn_classification
def mglearn_plot_knn_classification(neighbors=1):
    mglearn.plots.plot_knn_classification(n_neighbors=neighbors)
    plt.title("mglearn K={0}".format(neighbors))
    plt.show()

上面的代码,采用的是mglearn包中的KNN算法,接下来换一个,用scikit-learn 来实现
在scikit-learn中,使用的KNeighborsClassifier来实现。上面已经简单说明的kNN算法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将数据集中,将测试数据所有可能的预测结果的边界,也就是绘制出0和1两种分类的决策边界。

import mglearn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KNeighborsClassifier_decision_boundary():
    X, y = mglearn.datasets.make_forge()
    fig, axes = plt.subplots(1, 3, figsize=(10, 3))
    for n_neighbors, ax in zip([1, 3, 9], axes):
        # fit方法返回对象本身,所以我们可以将实例化和拟合放在一行代码中
        clf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n_neighbors).fit(X, y)
        # 根据clf绘制决策边界线
        mglearn.plots.plot_2d_separator(clf, X, fill=True, eps=0.5, ax=ax, alpha=.4)
        mglearn.discrete_scatter(X[:, 0], X[:, 1], y, ax=ax)
        ax.set_title("{} neighbor(s)".format(n_neighbors))
        ax.set_xlabel("feature 0")
        ax.set_ylabel("feature 1")
    axes[0].legend(loc=3)
    plt.show()

最后绘制的结果如图:

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_第3张图片
kNN决策边界.png

根据上图,我们发现,当使用的k越小的时候,决策边界越跟着训练数据,也就是完全将测试数据考虑进来,此时的决策边界曲线越复杂,也就是模型越复杂,而k越大的时候,曲线越平滑,模型也就越简单。
而我们使用机器学习,考虑的一个重点就是泛化能力,那么模型越复杂好,还是越简单好呢?而此时的泛化能力对应的又是什么样的呢?

# 模型复杂度和泛化能力的关系
def KNeighborsClassifier_complexity_generalization():
    cancer = load_breast_cancer()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cancer.data, cancer.target, stratify=cancer.target,
        random_state=66)

    training_accuracy = []  # 存放不同neighbors个数对应的训练精度
    test_accuracy = []  # 存放不同neighbors个数对应的测试泛化精度
    # n_neighbors取值从1到10
    neighbors_settings = range(1, 11)
    for n_neighbors in neighbors_settings:
        # 构建模型
        clf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n_neighbors)
        clf.fit(X_train, y_train)
        # 记录训练集精度
        training_accuracy.append(clf.score(X_train, y_train))
        # 记录泛化精度
        test_accuracy.append(clf.score(X_test, y_test))

    plt.plot(neighbors_settings, training_accuracy, label="training accuracy")
    plt.plot(neighbors_settings, test_accuracy, label="test accuracy")
    plt.ylabel("Accuracy")
    plt.xlabel("n_neighbors")
    plt.legend()
    plt.show()
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_第4张图片
模型复杂度与泛化能力曲线.png

图像的 x 轴是 n_neighbors,y 轴是训练集精度和测试集精度。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考虑单一近邻时,训练集上的预测结果十分完美。
但随着邻居个数的增多,模型变得更简单,训练集精度也随之下降。单 一邻居时的测试集精度比使用更多邻居时要低,这表示单一近邻的模型过于复杂。与之相 反,当考虑10个邻居时,模型又过于简单,性能甚至变得更差。最佳性能在中间的某处,邻居个数大约为 6。

2、K近邻回归

我们也参照上面的例子,先来展示1个和3个近邻时的效果。

# mglearn 的K近邻算法回归
# mglearn.plots.plot_knn_regression
def mglearn_plot_knn_regression(neighbors=1):
    mglearn.plots.plot_knn_regression(n_neighbors=neighbors)
    plt.show()
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_第5张图片
k=1.png

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_第6张图片
k=3.png

在这里需要说明,与k近邻分类不同的是,测试点的预测结果会根据k的不同,来取最近的K个近邻的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预测值,所以这个结果是离散的,并不是已经确定的列表里选择。

在scikit-learn中,使用的KNeighborsRegressor来实现。

# KNeighborsRegressor的分析
def KNeighborsRegressor_analysis():
    X, y = mglearn.datasets.make_wave(n_samples=40)
    # 将wave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random_state=0)
    fig, axes = plt.subplots(1, 3, figsize=(15, 4))
    # 创建1000个数据点,在-3和3之间均匀分布
    line = np.linspace(-3, 3, 1000).reshape(-1, 1)
    for n_neighbors, ax in zip([1, 3, 9], axes):
        # 利用1个、3个或9个邻居分别进行预测
        reg = KNeighborsRegressor(n_neighbors=n_neighbors)
        reg.fit(X_train, y_train)
        ax.plot(line, reg.predict(line))
        ax.plot(X_train, y_train, '^', c=mglearn.cm2(0), markersize=8)
        ax.plot(X_test, y_test, 'v', c=mglearn.cm2(1), markersize=8)
        ax.set_title(
            "{} neighbor(s)\n train score: {:.2f} test score: {:.2f}".format(n_neighbors, reg.score(X_train, y_train),
                reg.score(X_test, y_test)))
        ax.set_xlabel("Feature")
        ax.set_ylabel("Target")

    axes[0].legend(["Model predictions", "Training data/target", "Test data/target"], loc="best")
    plt.show()
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_第7张图片
KNeighborsRegressor.png

上面的图中,展示的是1,3,9三种k值的情况下,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我们看到,当k=1的时候,所有的测试点都对预测结果有影响,即所有预测结果的图像都经过测试点。这样导致预测结果很不稳定。更多的邻居数量后,预测结果的曲线变得更加平滑,但是对数据的拟合就不太好。

3、总结

k-NN模型很容易被理解,而且也不需要过多的调节,仅有的两个重要参数就是k(邻居数量)和距离度量方法(常用的是欧式距离)。
如果训练集很大(特征数很多或者样本数很大),预测速度可能会比较慢。 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同时,对于特征数量很多,或者大多是特征为0的数据集,它的效果也特别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监督学习(二)——K近邻(K-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