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做好一件事:谈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

从去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到今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文物修复工作逐渐走进群众的视野,其背后的文物修复师们也突然红了,他们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耐心和专注,让一件件文物重新焕发出光彩。近日,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获批。今年起,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2017年招生规模为30人,招生对象为符合当年中考升学资格的本市正式户籍考生。这批学生的学制和学籍管理按照“3+2+2”培养模式,前3年在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为中职学籍;然后由联大培养两年,为高职学籍;再通过专升本转段,最终获得本科学历。该专业通过提前招生的方式进行,最低录取控制线为430分。这无疑对文物修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凸显了我国文物修复行业的人才稀缺。


一生做好一件事:谈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_第1张图片

似乎《我在故宫修文物》真的要迎来文物修复工作的春天,文物修复师这个文物修复师这个“空虚寂寞冷”的职业似乎要逆袭了,但中国不只有故宫缺少文物修复师,更多的文物修复师并没有如纪录片那么风光。例如,上海博物馆现有的修复师为最早一批修复师的第三、四代传承人。虽然文物修复门类齐全,但修复师仅有16位。上海博物馆第四代古家具修复师马如高收过5个徒弟,1个入门一星期就放弃了,3个转行去做生意,如今门下只有一个28岁的小徒弟。直到今天,文物修复师仍然“大量缺失”,待修复的文物数量与干活的人差距一直较大。文物修复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人真正投入到这个行业,而不是一时热血,真正的文物修复师是需要匠心的,这份匠心是今天社会所缺少的东西,一双手,一颗心,将民族的瑰宝修复保护传承,让一件件文物“起死回生,”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时,它更需要一个匠心。


一生做好一件事:谈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_第2张图片

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我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这些珍宝中需要修复的比例是37.12%。故宫修复部门也坦言,以现在的修复人员把现存文物修一遍至少还需百余年。一位故宫修复师直言:“古有‘三十不学艺’的说法,现在招聘入职的新员工多是从三十多岁才开始学艺,手指已经硬了,很多需要手眼配合的技巧再学起来困难很大。”因此文物修复工作应该从娃娃抓起,这绝不是因为看了考古的影视剧就想起到考古学家的冲动,也不是文物修复火了就想成为一位文物修复师,这样的心理在普通大众中广泛存在,导致这两年文物考古专业出现博士热,大量非考古专业的人开始考取文物考古的硕士博士,文物修复工作从来都不是一时兴起很快就能学成的工作,它更加需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精神,更需要匠人匠心。


一生做好一件事:谈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_第3张图片

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碎片化的阅读让多少人失去了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认真做好一件事,而文物修复师就一生只做一件事,“古代的工匠,他们一辈子就做几件东西,不顾时间成本,慢工出细活。”当你在修复室整天面对一堆文物残片和修复工具。可能一年的时光都用来修复一件文物时,你真的有这份恒心和毅力做好,文物修复并不高冷,但很磨炼人的耐性。只有耐下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好文物修复工作。这样的匠心对于今天这个浮华的世界无疑送来的一份清凉,它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越来越怀念“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今天,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更需要给心灵一方栖息地,在慢而缓,静而忧的环境中认真的做好一件事,正如文物修复师一样,在一方修复室里一坐就是一辈子,这份心怀敬畏,不忘初心的匠人匠心是今天每个行业的工作者都应该学习的,无论今天的你在做什么,也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好沉下心来,一生做好一件事在今天的时代更加弥足珍贵,这样的精神应该在每个人身上传递。


一生做好一件事:谈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生做好一件事:谈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