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权”被严重污名化?

受邀回答关于“为什么知乎存在严重污名化女权主义”的问题,我想这种污名化不仅仅在知乎存在,微博、公众号、朋友圈、贴吧、甚至主流媒体上都是普遍现象。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先明确一个前提条件——人类思想发展上,无论什么主张或者主义,都是有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主义”之下又会产生不同意识流派。

所以评价哲学思想或者意识主张,根本无法简单的做好坏划分。

更别说有些批评者只观到某一主张的一个小点,就单独拎出来鞭打斥骂,而否定其所有。这种片面化的批评毫无意义,完全无助于将大家就某一话题讨论得更深刻,但恰恰现在大多数的批评声音都是以这种居多的。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引入一个名词——“厌女症”

“厌女症”(misogyny)来自古希腊语,字面的意思正是“对女人的憎恨”。大致是指一系列针对女性的蔑视与偏见,这种针对女性的态度,仅仅因为对方是一个女人。

这种“厌女”态度的养成往往是受日常生活、原生家庭、教育经历等一系列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体系

这种思维体系可能是我们有意识主动接受的,也可能是我们无意识记录在脑海里的,但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思维都已经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对待外界的态度。

为什么“女权”被严重污名化?_第1张图片

厌女者常常表现出对女性的贬低和偏见带有“不自觉”和“盲目性”,让大多数厌女者对自己的潜意识思维不自知。

心理学认为,人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受到自己认知能力的限制。所谓认知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你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会更相信那些符合我们意志和喜好的事物,并更倾向于记住他们。

对于厌女者而言,无论他们看到性别平权言论还是看到歧视女性言论,他们都更容易关注到巩固其“蔑视女性”思想的相关信息。当人们反感女性主义时,他们可以找到无数女性主义的极端案例加以论证他们自己观点,然而他们连一个优点都看不到。

这让厌女症在当今社会迅速蔓延,“男人说话女人不要插嘴”、“女性就该洗衣服做饭带孩子”、“生女儿就是赔钱货”等等这样的话很多人几乎会脱口而出,却根本意识不到这是对性别的偏见。

需要指出,厌女者并不只是有男性,女性中的厌女者也不在少数。比如

“女博士没人要”,“女孩子读再多书不如嫁得好”,“女性不擅长理工科”等等认同这种观念的女性有很多,她们甚至会这样教育孩子和告诫他人。

那么关于为什么存在严重污名化女权主义的现象,我的回答是——“厌女症”的蔓延。

当女权主义者们清醒的意识到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女性憎恶时,厌女者却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正常合理的,这造成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和不可沟通现象。追求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者越抵抗就越激发厌女者对其的憎恶和敌意。

为什么“女权”被严重污名化?_第2张图片

但我认为不应仇恨或者讨伐厌女者,我比较提倡去理解厌女者们,毕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舆论环境下,是否成为厌女者并非个体意志所能左右。

不过一个成熟、有智慧、懂得思考与质疑的人,是可以降低外界干扰的,并且从那些不同的人和事中,学到令自己进步的东西。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女权主义”的浅见。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主义,通常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为什么“女权”被严重污名化?_第3张图片

这是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性别觉醒意识。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标志着女性主义运动拉开序幕。

女性主义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了各种流派,包括解构主义流派、激进主义流派、自由主义流派等等。所以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哲学体系,根本非一句话一个现象就能概括清楚。

中国女性主义思潮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都在懵懵懂懂中觉醒过来,但社会或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学习阶梯和思想发展通道,更别提现在国内糟糕舆论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已经产生女性主义萌芽的群体中,难免出现一些思想和行为不够成熟的群体。出现如Ayawawa这类人也能扛起“女权主义”的大旗,收获颇多粉丝。或者出现各种“田园女权”之类标签。

这些都表明,国内的女性运动发展的乱象,很多人无法让自己的性别思辨萌芽形成体系化认识,只能用自己的方法摸索企图突破束缚。

在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我们很难回答究竟谁代表了“真女权”或“正确女权”,可能我们并不需要回答这种问题,我们应更关注弱势群体或者受压迫者的生活是否有所改善,社会偏见是否逐渐减少。

为什么“女权”被严重污名化?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女权”被严重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