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东方传奇——李小龙

不朽的东方传奇——李小龙_第1张图片

李小龙(1940.11.27——1973.7.20)原名李振藩,乳名细凤,美籍华人,祖籍广东佛山。他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UFC开创者,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

近在中国,远在世界,无人不识李小龙。

尽管过世已久,他依然是功夫的代名词。他的传奇人生,已成为一份无法拷贝的神话。李小龙的武功,在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做出难以想像的动作,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李小龙的电影在放映的时候动作已经被做过放慢处理,意思就是说实际上他出拳速度更快。

李小龙被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是截拳道的创始人。他把暴力动作化为艳美旋律。他让西方人认识中国功夫,并且把功夫推向了全世界。李小龙是一名武术家,让KungFu一词写入英文词典。他不但是出色的武术巨星,更是文化符号。他是首位到好莱坞打拼的华人演员,凭借一身功夫风靡全球,是走向世界的中国符号。他的武术理念和理论,超越了那个时代,与其理论相匹配而现在很热门的UFC,90年代才出现。

不朽的东方传奇——李小龙_第2张图片

他主演的功夫片也让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可以说后来的这些动作巨星,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成功的。

他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永不磨灭,在香港的4部半电影,3次打破空前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全亚洲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总票房达2.3亿美金。大家熟悉的是李小龙1966年出演了《青蜂侠》。

抛开那些李小龙影视表演中展现的各种姿势,抛开20世纪70年代娱乐记者和新闻媒体们炮制的一个个“李三脚”“精武指”之类子虚乌有的噱头,抛开那些基于李小龙“国际功夫电影巨星”的浮光掠影的外在表象。他的思想、他的生活、他的武术生涯、他的人生追求和成就、他的光荣和梦想,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

如果,我们感兴趣的知识那位外形俊朗、肌肉健美、功夫超群,可以短暂激增我们的荷尔蒙,满足我们心理代入感的电影明星李小龙先生。那么,对于我们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以李小龙为榜样的人们而言,有任何现实意义吗?

不朽的东方传奇——李小龙_第3张图片

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机回到77年前……

龙之初·从美国到香港

1940年11月27日早晨7点12分,何爱榆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在唐人街的杰克逊街东华医院,起名为李镇藩。产科医生玛丽•格洛弗(Mary E Glover)给这个男婴起了一个英文名字“Bruce Lee”。得知消息的李海泉连夜带妆从纽约赶到医院,见到母子平安,满心欢喜,依依不舍地回到戏班演戏。

何爱榆子女共5人,分别为:李秋源、李秋凤、李忠琛、李振藩、李振辉。5个子女中,以李忠琛与李振辉长得最像老外,而李小龙怎么看都是一副中国人模样。而李振辉年纪渐长后,外貌却越来越中国化了。

何爱榆出院后,抱着李振藩住在位于特伦顿街18号(18 Trenton St),李海泉则继续巡回演出。3个月大的时候,李振藩曾在由伍锦霞(Esther Eng,1914-1970)导演,关文清(1894-1995)编剧的电影《金门女》(Golden Gate Girl,1941年上映,片长110分钟。)中饰演婴儿时期的王莱露,他的镜头在杰克逊街636号的大明星戏院(636 Jackson St,The Great Star Theater)拍摄。1941年5月27日,《金门女》于美国上映。

1941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 (1882-1945)签署的《1940年移民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出生在美国、入籍美国、或是出生在美国所辖之海外殖民地、孩子出生时母亲居住在美国的,无论孩子出生在该法案生效之前或之后,都是美国公民。这就意味着,李振藩一出生便是美籍华裔。因此,结束了巡演的李海泉夫妇在3月29日早上8点半便来到美国司法部旧金山移民局,在华裔口译员的帮助下,面对检察官,为刚出生不久的李振藩申请了美国国籍,并承诺将让他于日后回到美国接受教育。

1940年的香港,一下子涌来了许多逃避战争的难民,香港人口急剧膨胀。当时香港的卫生条件很差,港英政府一下子无法管理如此多的人数,致使那年秋天霍乱横行。所以李海泉一家三口一直等到演出合同结束,拿到了李振藩的出生证及美国劳工部移民归化局于1941年3月31日所颁发的“美国公民出埠回国证书申请书”,才在4月6日乘坐“皮尔斯总统号”远洋渡轮,于5月中旬回到阔别年余的香港。

在迁居弥顿道218号之前,李海泉与兄长一家近20人住在茂林街5号二楼。

在李忠琛和李振藩之前,何爱榆曾生下过一个男婴,但不久就夭折了。李海泉那七十多岁的母亲骆耕妹(?—1941)极为迷信,于是,刚出生的李忠琛便打了耳洞,戴了耳环。在美国时,李海泉夫妇也对年幼的李振藩这么做。就连1948年出生的老幺李振辉也不例外。骆耕妹为了骗过专门吸食男孩魂魄的“金甲神”,还特意给李振藩起了一个女性化的小名“细凤”。

李振藩回到香港后由于水土不服而生了一场大病,整个人很是虚弱,中医也束手无策。李家人回忆,那时的李振藩,毫不夸张的说,的确很是接近死亡边缘了。于是,何爱榆抱着李振藩去余潮光医生处看西医。

经过余医生的精心治疗与何爱榆不分昼夜的悉心看护下,年幼的李振藩总算熬了过来,而骆耕妹却在不久后因病过世。鉴于李满甜也已在1940年逝世,抚养全家近20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在了李海泉身上。

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陷香港。香港进入了3年8个月的日据时期。

日本人在统治香港期间所采取的政策是一贯的“男杀女奸”,甚至因为粮食短缺而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这让本就对侵略行径愤慨的港人对日本人更为深恶痛绝,除了拒买日货外,还成立了“香港义勇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等抗日武装组织。

日本人深深懂得,控制住了文化脉络,就能彻底控制香港。于是,日本人开始将魔爪伸向文化界,李海泉是梨园行大佬倌,自然成了日本人的主要拉拢目标。日据时期的中国人是不能吃大米的,但日本人不惜以多供给大米为诱,逼迫梨园行就范。刚搬进弥敦道218号的李海泉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不得已为日本人唱戏。李家人回忆,当时在道口盘查时,只需说出自己是唱大戏(粤剧)的,便不会遭到非难。

在日据统治时期,香港连好莱坞电影也被禁止放映,改为专门上映日本电影。除了李香兰(1920-2014,原名山口淑子)在日本人制作的影片中扮演过一些角色,日本拍摄了一部反英故事片《香港攻略战》以及一些新闻纪录片外,没有一个香港电影人愿意为日伪合作,1944年更是连一部电影都没有拍摄过。在那段时间里,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

抗战结束后,电影业开始逐渐复苏,许多粤剧名伶在粤剧尚未完全复兴之时,开始纷纷转向电影界发展,做为副业。李海泉也曾带上家人与剧团一起坐船回家乡顺德,在三华村为当地华光庙落成进行演出。这也是李振藩平生唯一一次踏足祖国大陆。

由于李海泉在家中教导一班徒弟,加上家中经常有粤剧界人士出没,被称为“冇时停”(粤语,停不下来的意思)的李振藩耳濡目染,没多久就能模仿个七七八八,并在父亲演戏的电影片场大模大样地演起粤剧。那些叔伯们见他可爱活泼,偶尔教他个一招半式的“功夫”。这些招式多为花拳绣腿,但是在李小龙眼里,这些“绝招”已足以用于街头斗殴或震慑对手。

儿童顽皮活泼,本是平常之事,但是年幼的李振藩却活泼得让人捉摸不定。李海泉子女5人,虽然李秋凤曾是“自力女子篮球队”的首发前锋,但也并不像李小龙这般如陀螺般活跃,这让李海泉夫妇大伤脑筋,对他那旺盛精力也疑惑不解。为了管住李振藩,他们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根本没有任何效果,于是索性让李振藩去看连环画,却不料歪打正着,沉迷于连环画的李振藩就像被如来佛降服了的孙悟空一样安静了下来。这也让家人找到了他的“命门”——只要给他一本书看,便可获得一段时间的安宁。李振藩看书上了瘾,经常挑灯夜读,这样的“用功”程度使得他6岁起就戴上了厚厚的近视眼镜。

李家子女由于何爱榆与修女们的良好关系,除了尚未出世的李振辉外,都被安排在家附近的嘉诺撒圣玛利书院读一年级。不久后,李忠琛与李振藩转入德信学校就读。

德信学校建成于1930年,是一所天主教男子小学,由加拿大修女所创办,教师们都是女性。香港沦陷后,加拿大修女被驱逐出境,德信学校被迫停办。二战结束后,德信学校重新选址建造,1947年9月复课,李振藩与哥哥李忠琛、堂哥李发枝一同入学,成为第一批入读该学校的学生之一,学名先后为“李源淦”、“李源鑫”, 其本人就读二年级。德信学校当时为九龙地区少数英文私立学校,课程设“汉文科”,兼授四书五经,古文词章,声誉日隆。来这里读书的学生都有私家司机和佣人接送,李小龙也不例外。

李小龙的32年,给世界奉献了精美的武术和不朽的电影,世界从此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功夫。这一天,应该被所有的人记住,也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小龙!

我们纪念李小龙,但更重要的还是,每个人都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李小龙,我们没有李小龙的天才与成就,但却应该多少拥有他那坚忍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

“生活是不断前行的过程,你应在此过程中保持流动,不断去发现自己、实现自己、升华自己。一切知识最终都意味着认识自己!”

谨以李小龙的人生隽语与诸君共勉。

推荐阅读

《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

不朽的东方传奇——李小龙_第4张图片

内容简介:

李小龙作为一位在全球享有盛誉的传奇人物,他“生前是一座丰碑,逝后是一个传奇。”成龙如此评价他的偶像李小龙。

时至今日,他仍然拥有不计其数的“龙迷”,成龙、甄子丹、周星驰、李连杰、施瓦辛格、史泰龙、科比等巨星也将他奉为偶像,李小龙是当之无愧的不朽传奇。

这本书是国内首部由资深“龙迷”创作的李小龙传记,客观严谨,详细考证 ,反复修订,旨在让越来越多的中国龙迷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小龙。作者以虔诚的心态,真实还原李小龙32年的传奇人生,拒绝将他妖魔化或者神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充满了正能量的传记是极有说服力、接地气的成功励志学书籍。无论是谁,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激励,继而找寻到真正的自己,相信这也是李小龙所乐于见到的。

作者介绍:

郑杰,李小龙资深研究者。2011年,他与时任中国国际截拳道联盟秘书长朱建华合作翻译多篇有关李小龙的文章,并在武术刊物上刊登。2015年,作为《李小龙诞辰75周年特刊》的副主编,应邀以嘉宾身份参加首届截拳道武术节、李小龙&截拳道文化高峰论坛,参与前期策划,并做论坛讲解。2016年,作为截拳道联盟内部纪念画册刊物《李恺纪念画册》的副主编,翻译并撰写多篇纪念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朽的东方传奇——李小龙)